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作物栽培

第四节 作物栽培



一、小麦
1、品种结构。基本趋向是以高产为中心,兼顾机械化对植株高度,气象条件对熟期和落粒性、
水肥条件对茎杆强度的要求。自七十年代后期,因早熟品种产量低,有些生产队不种,出现熟期
结构失调。
各时期主要栽培品种有:
五十年代:中早熟一留切森斯、秃不齐,中熟一明尼2075、甘肃96、合作2号等。
六十年代前期;早熟—辽春1号、2号,中早熟一松花江2号、7号,中熟一合作 2号和6号,克
刚、东农101,中晚熟—克强、克壮。
六十年代后期:早熟一免849、辽春5号,中早熟—辽春4号、松花江7号,中熟—克刚、克丰1
号、合作6号,中晚熟—克强、克坚。
七十年前期;早熟—垦149、免849,中早熟一钢107和108,中熟一克丰1号,中晚熟一克旱6号。
本期熟期结构以早、中熟为主,早熟品种占22—36.9%。
七十年代后期;早熟一垦149、免849,沈68—71,中早熟一钢107和108、垦210,中熟一克丰
工号,中晚熟一克丰2号、克旱6号。本期中早、中熟、中晚熟比重渐大,早熟比重渐小。1979年早
熟比重降至12.9%。
八十年代,早熟一免849、垦149,中早熟—钢107和108、垦大1号,中熟克丰1号,中晚熟一
克丰3号。本期中早熟比重渐小,从1980年占24.4%,降至1984年占13%;早熟进一步减少,1984
年仅占5.4%。
2、播种。
(1)播期。北大荒有小麦“种在冰上,收在火上”的民谚。适宜播期为4月上,中旬。各场一
般在三月下旬试播,四月上旬大面积播种,下旬播完。但春涝年份为完成播种计划,曾播到五月
中旬。重春涝年份曾播到五月末(1975年)。1971—1985年,开播最早的日期是3月15日(1972年,
曙光等农场)。
(2)种子处理。自五十年代后期推广药剂拌种。拌种用药曾长期使用六六六、赛力散、西力
生。七十年代引进克菌丹、退菌特。八十年代普遍使用拌种霜、多菌灵、克菌丹。拌种方式:有
一药单拌,有数药混拌;有干拌,有湿拌。湿拌效果好于干拌。 1985年混拌占12%,单拌占88%,
在单拌中,干拌占12.8%,湿拌占87.2%。自七十年代后期,在药剂拌种同时开始应用微量元
素,如拌硼肥、稀土微肥等,
(3)播种方式。在机械化作业中,大都以拖拉机牵引三台播种机播种,每台播幅 3.6米。七
十年代宽垄小麦占一定比例,1975年行距30—70公分的,以面积计,占18.8%。 1985年,行距
7.5、15、30厘米的,以面积计,分别占30.8%,68.9%,0.3%。
(4)保苗株数。农场总结实践经验,不但注意抓株数,保产量,还摸索出不同栽培品种在不同水,
肥条件下有不同的适宜密度,使保苗株数渐趋稳定、合理。
垦区小麦亩保苗株数各组占总播面积百分比:


3、施肥。小麦施肥的基本肥料是氮、磷化肥。施肥方式经历了单施氮肥的地表撤肥、过石制
粒肥与种子同播,氮磷混施并与种子同播等阶段,自七十年代开展追肥,包括根际和叶面追肥,飞
机喷洒占一定比重。1976年施种肥面积占播种面积的81,6%,追肥面积占播种面积的16%。进入
八十年代,化肥供应状况一度好转,施种肥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重,达到89.1—100%。1982—1985
年,全局亩施化肥纯量为5,13—6.32公斤,氮、磷比为1:1.152—1:1.47。因土施肥队数增
多,1984年达到124个。
4、田间管理。
(1)苗耙。六十年代,一些生产队曾在小麦三叶期用钉齿耙进行麦田苗耙,以消灭杂草,松土
保墒,增加土壤通气能力,提高地温。后来随着麦田化学除草普及,苗耙逐渐被取代。
(2)压青。在干旱年份,地表常出现龟裂,失墒严重,一些队用镇压器在小麦三叶期进行麦田
镇压,对破除板结和提墒、保墒效果很好。
(3)灌水。垦区多春早,尤其是6月初的“卡脖旱”对小麦正常生育威胁很大。六十年代,有的
农场搞漫灌,因水量不易控制,效果不稳定。七十年代,八五三农场试搞畦灌,效果虽比漫灌好,
但大面积机械化条件下作畦困难,不易推广。友谊农场五分场二队1979年引进圆形喷灌机,实用效
果为:未喷灌的小麦亩产140公斤;喷灌一遍的亩产 204.2公斤,增产46%,喷灌三遍的亩产278.2
公斤,增产98.7%。此后各场装备了一些圆型或滚移式喷灌机,成为增产小麦的重要措施。垦区因
受资金限制,喷灌面积增长速度不快,1985年喷灌9.2万亩,只占当年小麦播种面积的4.1%。
(4)应用稀土。八十年代,红管局将稀土元素、磷酸二氢钾、三十烷醇等激素应用于小麦栽培,
既拌种,也搞叶面喷洒(与农药、化肥混拌,飞机喷洒)。高峰的1984年垦区有80万亩小麦施用稀土,
有25.7万亩施用磷酸二氢钾,有73.5万亩施用三十烷醇。
(5)防倒伏。八十年代,在雨水较勤的年份,对苗势过旺的小麦在拔节期喷洒矮壮素,有明显防
倒伏效果,高峰的1981年,垦区应用矮壮素的小麦面积达26.4万亩。
5、收获。农场麦收多在小麦腊熟期展开,一般年份全垦区需20多天收完,多雨年份收获期拖
长。1971—1985年,开割最早的日期是7月8日(1975年)、麦收结束最早的日期是8月15日(1980年),
结束最晚的是1981年(重涝),一直拖到冬天。
在“麦收一晌,龙口夺粮”的情势下,农场麦收一向人、机齐上,但随收获机械的增多,机收
比重越来越大,人割多限于为收获机械“打道”和收割倒伏小麦、低湿地小麦。自六十年代推广小
麦分段收获,割晒拾禾占很大比重,高峰的1984年,垦区小麦直收、机割拾禾、人割机拾分别占小
麦总收获面积的26.7%、67.3%、6%。田间脱粒的小麦,全部进晒场整理。
6、单位面积产量。1949—1985年,垦区小麦平均亩产在逐渐上升的总趋势下,六十年代跨过
100公斤,八十年跨过150公斤,但年度间有较大波动。30多年间,各场不断改进农业技术措施以提
高作物产量,自七十年代还有组织地开展了高产攻关活动,为创高产探索新路,积累经验。1976年
红管局科研所在3亩攻关地上创亩产415公斤的记录。 1983年垦区小麦丰收,平均亩产170公斤,八
五三农场36.06万亩小麦亩产241公斤,友谊农场五分场46,455亩小麦亩产279.5公斤,八五三农场
一分场四队4,700亩小麦亩产 361.7公斤,创垦区不同级别的小麦亩产量新记录。
二、大豆:
1、品种结构。基本趋向是以高产为中心,兼顾机械收割对植株结荚部位、气象条
件对熟期,水肥条件对茎杆强度的要求。遇春涝年份,小麦完不成播种计划,常扩大大
豆种植面积,早熟、中早熟品种比重增大。
各时期主栽品种有;
五十年代:早熟—黑龙江41号,中早熟8:45 2007-5-148:45 2007-5-14一丰收2号,中熟一东农1号,
中晚熟一满仓金、元宝金、荆山璞。
六十年代前期:早熟一黑龙江41号、合交13,中早熟一黑农8号、克北l号,中熟一合交8号,中
晚熟一合交6号、东农4号。
六十年代后期:早熟一黑河3号、合交13,中早熟一克北1号,中熟一合交8号,中晚熟一东农4
号、合交6号。
七十年代前期:早熟一黑河3号、钢201,中早熟一丰收10号,中熟一合交8号,中晚熟一东农4
号、合交6号。本期熟期结构以中、中晚熟为主,早熟占7—26.3%,中早熟占10.7——18.6%。
七十年代后期:早熟一黑河3号、合交13、钢201,中早熟一丰收10号、红丰2号,中熟一绥农3
号、合丰22号,中晚熟一合丰23号、合交6号、东农4号。本期早熟占12.8— 21.7%,中早熟占
19——28%。
八十年代:早熟一黑河3号,合交13、钢201,中早熟一红丰2号、丰收10号、红丰3号,中熟一
合丰22号,中晚熟一合丰23号,合丰25号、东农4号。本期早熟占20——37.2%,中早熟占
23.4——55.8%。
2、播种。
(1)播期。垦区大豆适宜播期,中、中晚熟品种在五月上、中旬,早熟品种在五月下旬到六月
上旬。前者播晚了不能保证霜前成熟,而后者播早了花荚期遇旱严重减产。 1982年严重春涝,麦
播面积缩小,大豆播期推迟,且面积扩大,李广金副局长提出“换 (早熟)品种,延播期,保质
量”,大面积采用早熟品种晚播,取得丰收。红管局农业处从这年的经验中总结出早熟品种适期
晚播(含部分窄行距,适用于春涝年)和中晚熟品/种适期早播、宽行距(适用于春季水份正常年)
两种栽培措施体系,在一个单位可采用
“弹性品种结构”,以适应不同的春季旱涝条件。1971—1985年,开播最早的日期是4月8日
(1981年,二九一农场)。
(2)种子处理。曾长期使用六六六、赛力散拌种。七十年代改用克菌丹。八十年代普遍使用多
菌灵、拌种霜、克菌丹。拌种时多加水胶、豆浆等粘着剂。
自七十年代后期,在种子处理上开始应用微量元素,如喷拌钼酸铵和硼肥等。1982年是喷拌
钼酸铵高峰年,达99.5万亩。
(3)播种方式。五十年代,军垦农场轮种时曾采用人工点播,机械化播种作业采用平地条播。
低洼地宽行距的,带培土铲同时起垅。自七十年代推广机械精量点播,提高了种植匀度,并可节省
用种四分之一左右,垦区1985年精量点播面积达10.2万亩 (据八五二农场农艺师何庸研究,采用
精量点播,将大豆株距变异系数减少0.4,则大豆亩产量可增加5一7%)。大豆行距,五十、六十
年代宽行距占较大比重,到1975年,行距 61—70公分的尚占大豆总播面积的28%。推广缩垄增行
和大豆“早、晚、窄”栽培法后,1985年行距30、45、50、60、70厘米的,以面积计,分别占
2.3%,16.2%、35.7%, 44.7%、1.1%。
(4)保苗株数。在推广合理密植中,随品种结构、灾害程度和水、肥条件的变化,大豆保苗
株数年度间变异较大。
垦区大豆亩保苗株数各组占总播面积百分比:


3、施肥。建场初期,种大豆不施肥。后随地力下降,施用有机肥和化肥。1964年,曙光农场
在垦区首次用飞机喷洒钼酸铵,作业面积8,370亩,大豆增产15%。自七十年代后期,大量施用磷,
氮化肥,并从地表撒肥发展到侧深施肥、种肥同播。1980— 1985年垦区施种肥大豆面积占大豆播
种面积的75.8—100%。1982—1985年亩施化肥纯量为3.1——3.85公斤,氮、磷比为1:1.23
——1:2.71。
4、田间管理。
(1)中耕。播大豆时,一般都留链轨道,以便中耕除草(播种时未起垅的大豆,中耕同时起垅)。
一般机械中耕2—3次,有的也进行人工除草1—2次。
(2)灌水。七十年代后期,推广大豆开花、结荚期灌水。1980年友谊农场五分场一队、二队喷
灌的大豆比未喷灌的亩增产34.8—48.2%。各农场灌水方式,始为漫灌、沟灌,后为喷灌代替,
高峰的1984年喷灌28,930亩。
(3)追肥与应用激素。进入八十年代,一些场在大豆花期施用钼酸铵、尿素、磷酸二氢钾、三
十烷醇等,并常与农药混拌,飞机喷洒,高峰的1985年应用面积达93.5万亩。
(4)防倒伏。大豆长势过旺,易倒伏、捂花,不结实。自1984年,农场在大豆丰产田的初花至
盛花期喷洒矮壮素,当年应用面积3,000亩。喷后节间缩短,明显提高了抗倒伏能力。
(5)拿大草。经综合灭草后,对残留杂草,在七、八月份进行人工拿大草。目的是改善后期大
豆生育和收获条件,并防止草籽成熟落地,以降低田间草籽基数。
5、收获。农场普遍在大豆“摇铃”时进行收获。七十年代推广割晒,在大豆黄叶并落叶二分
之一时开割,时在九月中旬。收获大豆虽不象收小麦紧张。但既要抗秋雨,泥泞,避免造成大豆粒
面沾泥,又要防止大豆炸荚和被雪捂住。因此,在人、机齐上的要求下,收获方式多样,有机械直
收、人割放趟子机拾、机械割晒后拾禾、人割集堆后机械脱谷等。历年大豆收获多在十月份结束,
但秋涝年份有些队在地冻后以机械直收,拖到十一月份。田间脱粒的大豆,全部进晒场处理。1982
—1985年,直收面积占53.7— 63%,人割机拾面积占33.6—40.7%,机割拾禾面积占3—6.5%。
6,单位面积产量。五十年代初期,达到亩产80公斤左右,1965年跨上100公斤。但几次大开荒
后,亩产水平都出现暂时下降,多在85公斤上下徘徊。自七十年代开展的高产攻关活动,为发展大
豆生产开辟了新路。红旗岭农场十六队,1982年创50亩面积上亩产 263.5公斤的攻关记录。大田
生产中,不同级别出现的产量高峰是:1975年,兵团三师 112.8万亩大豆,亩产114.8公斤;1984
年,北兴农场14万亩大豆,亩产144.5公斤1975年,二十一团(八五三农场)三营25,900亩大豆,
亩产169.9公斤,1976年,友谊农场九分场二队1,208亩大豆,亩产207公斤。
三、玉米
1、品种结构。基本趋向是以高产为中心,兼顾霜前成熟和后期脱水速度。各时期主栽品种有:
五十年代:中早熟—白头霜、宝清红骨小粒黄,中熟一黄金塔。
六十年代前期:所用中早、中熟品种同前,晚熟品种有维尔—42。
六十年代后期:中早熟一白头霜,中熟一黄金塔、垦双3号,中晚熟一垦双2号、中杂11号,晚
熟一黑玉71。
七十年代前期:为创高产,只种少量黄牙×火球等中早熟品种,中熟有东农232,钢玉1、3、4
号,中晚熟有垦双2号、钢玉2号、黑玉53,晚熟有黑玉71。
七十年代后期:停种晚熟品种,早和中早熟品种增多。有早熟一北育5号,中早熟一宝红1号、
嫩单3号、黄牙×火球,中熟一钢玉1号、合玉12、东农232,中晚熟一黑玉79。1979年,早和中早熟
品种约占33%。
八十年代:早熟一嫩玉1号、北育5号、木廷、浮尔拉,中早熟一嫩单3号、宝红1号、嫩单4号,
中熟一合玉4号、合玉,11号、新44×早大黄、新44×冬黄,中晚熟一合玉9号。
本期熟期结构,早和中早熟品种占40%左右,中熟居多,有少量中晚熟。
2、播种。
(1)播期。六十年代,按传统习俗和当时气象条件,在农历立夏到小满之间种玉米。七十年代,
普遍自五月一日起开播。1971—1985年,最早开播日期是4月22日(1975年,友谊农场),一般在五月
中旬基本播完。1984年,在玉米总播面积中,四月下旬播的占0.2%,五月上旬播的占21.7%,五
月中旬播的占73%,五月下旬播的占5。1%。
(2)种子处理。七十年代以六六六、赛力散、克菌丹、西力生、钼酸铵拌种。八十年代以拌种
霜、克菌丹、多菌灵、辛硫磷拌种。有单拌、混拌,有干拌,湿拌。
(3)播种方式。长期沿用机械条播与人工埯种相结合,但人工埯种比重逐年下降。自七十年代,
推广精量点播。1985年机械条播、精量点播、埯种分别占53.7%,35.3%,11%。行距长期为50、
60、70厘米三种,1985年这三种行距以面积计分别占0.5%、l7%、82.5%。
(4)保苗株数。玉米抓住苗,是农场夺高产的关键措施,保苗情况渐有改善:
垦区玉米亩保苗株数各组占总播面积百分比:


3、施肥。埯种玉米多在下种同时“抓把粪”或施有机肥加化肥。机械条播、精量点播玉米以化
肥做种肥。玉米苗期,进行根际追肥。1980—1985年,施种肥面积占播种面积的79.3—100%,追
肥面积占播种面积21.4—83.8%。1982—1985午,亩施化肥纯量7.68——8.6公斤;氮、磷比为
1:0.7——1:1.18。
4、田间管理。
(1)铲、耥。玉米主要靠人工铲地除草,铲后用机械中耕。一般是人工除草两次,机械中耕三
次,最后一遍中耕培大垄。一些人少地多的单位,在精量点播的基础上,应用阿特拉津等除草剂,
除草和中耕次数有所减少。
(2)灌水。七十年代“学大寨”时,坐水埯种玉米和生育期顺垄灌水面积较多, 1977年坐水、
灌水分别达到4.1、3.2万亩,有的年分搞了秋冬灌水。进入八十年代,灌水面积减少。
5、收获。多在玉米棒黄皮、大豆开割后进行收获。主要收获方式,西部农场为人工割倒后下棒,
东部农场为人工站杆下棒。运到晒场,上大冻后脱谷。自七十年代试制、推广玉米收获机械,用机械
直收和人工放铺机械拾禾。1985年人割下棒、站杆下棒、机械直收分别占玉米面积的46%、48.6%、
5.4%。机械收获推广不开的主要原因是栽培品种后期倒伏和缺少谷物烘干设备,直收玉米不及时烘
干会发烧变质。
6、单位面积产量。玉米是费工较多、产值不高的作物,虽农艺措施不断改进,但因各时期对种
植玉米的重视程度不同,自然灾害影响,产量水平提高不快,年度间亩产量差异较大。1975年,二十
团(八五二农场)二营六连在一亩攻关地上,创亩产1,067.6公斤的攻关记录。大田生产中,不同级
别出现的产量高峰是:1976年,红管局110.8万亩玉米亩产270.2公斤;1975年,卅一团(曙光农场)
42,884亩玉米亩产:65公斤;1975年,廿一团(八五三农场)一营二连4,878亩玉米亩产562.5公斤。
四、其它粮豆作物
垦区各农场除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豆外,粮食作物还有大麦、水稻、早稻、谷子、高梁、糜
子、稷子、荞麦,五十年代后期试种过冬黑麦、小黑麦;豆类作物还有小豆、绿豆、豌豆、蚕豆。
水稻播种长期采用旱直播,播后灌水,近成熟时放水晒地后收割。后来,水田育秧,插秧渐有发
展。1985年,品种结构为早熟、中早、中熟、中晚、晚熟分别占9,8%、 29,7%、49%、10.3%、
1.2%。亩施化肥纯量5.1公斤,氮、磷比1:1.01。收获方式:有机械直收、机械割晒、人割机拾。
以场为单位的亩产高峰为320公斤(1970年,双鸭山农场)。八十年代推广工厂化育秧、机械插秧,亩产
大幅度提高,出现了亩产400公斤的生产队和500公斤的地号。
为保障马草自给,调剂口粮品种,各场普遍种谷子。播期,收获期、田间管理与玉米相近,主要
靠人工播种、收获,晒场脱谷。以场为单位的亩产高峰为168.5公斤 (1952年,双鸡山农场)。进入
六十年代后,机械增多,大牲畜减少,对谷子不重视,栽培面积缩减,产量水平下降,有几年以场
为单位的亩产不足5公斤,实际上仅为收牧草。
五、经济作物
垦区种植的经济作物有:油料作物(向日葵、油菜籽、花生、芝麻、苏子等),麻类(线麻、青
麻等),烟叶,糖料甜菜,药材(人参、黄芪等)和其它经济作物(白瓜籽、啤酒花、甜叶菊等)。
油菜籽的种植,多做抗灾措施采用。一般六月份播种,八月份收获,机播、机收。 1978年麦
苗旱死后毁种油菜达43万亩,平常年份仅种几十亩,几百亩。适期早播,精细整地,可获较好收
成。垦区亩产高峰为88.9公斤(1980年)。
随调整作物结构,甜菜、向日葵、白瓜籽种植面积逐年增多,普遍在四月份种植,霜前成熟
后收获。
六、其它作物
垦区粮豆、经济作物以外的农作物还有菜类一白菜、油莱、芥菜、甘兰、球茎甘兰、花椰菜、
萝卜、胡萝卜,芜菁(不留克)、菠菜、叶用甜菜(牛皮菜)、苋菜、冬寒莱、香菜、芹菜、莴笋、
茴蒿,生莱、菊芋、葱,洋葱、韭菜、蒜、南瓜、苦瓜、冬瓜,茄子,辣椒,蕃茄、马铃薯、菜
豆、扁豆,黄瓜,葫芦等。春、夏莱有大田垄种、畦种。自七十年代后期推广塑料大棚。秋菜均
为大田垄种。人工种、管、收。垦区蔬菜亩产高峰为1,472公斤(1985年)。双鸭山农场邓永义农
艺师在五十年代试验成功将白菜,萝卜不用母根采种应用于大面积秋菜生产上,把白菜,萝卜采
种从原来需要两年缩短到一年。1959年农垦部在双鸭山农场召开了蔬菜现场会。
此外,垦区还广泛种植西瓜和甜瓜。七十年代以前主要为自给性生产。八十年代,随着承包
经营的推广,逐步向商品生产转化,瓜地面积扩大,品种和截培方法改良,尤其是西瓜生产发展
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