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六节 自然灾害与抗灾

第六节 自然灾害与抗灾



一、重灾、特重灾害年份
1957年:低温多雨。大于10℃活动积温比历年平均少150℃;年雨量680毫米,比常年多200毫
米左右。
1959年:严重夏秋连涝。7—8月降雨360毫米,比历年同期平均多140毫米;9—10月降雨180
毫米,比历年同期平均多70毫米。
1960年:严重春涝。由于1959年夏秋严重涝灾,冬雪大,1960年春季4—5月降雨又比历年同期
平均多40毫米,春涝严重。
1965年:粘虫大发生。
1969年:严重低温。大于10℃活动积温比历年平均少350℃。
1971年:夏涝。5—7月降雨350毫米,比历年同期平均多120毫米。
1972年:粘虫大发生;低温、秋涝。大于10℃活动积温比历年平均少200℃;8— 10月降雨
400毫米,比历年同期平均多150毫米。
1973年:严重春涝。由于1972年8—10月降雨过多,土壤过湿,1973年4—5月春雨又比历年同
期平均偏多40毫米,春涝严重。
1975年一1979年:持续5年干旱少雨,各年雨量在400毫米左右,比常年雨量每年约少100毫米
以上,普遍春夏偏旱。
1981年:严重夏秋连涝和低温。6—8月降雨500毫米,比历年同期平均多200毫米。7月21日至
8月31日降水229.8毫米,只有间断性晴天7天,田间严重内涝。9、10月份降雨继续偏多,形成夏
秋连涝。大于10℃活动积温比历年平均少200℃。
1982年:由于1981年夏秋连涝,冬雪大,加之1982年早春雪多,形成严重春涝,使春播大幅度
推迟。但5—7月雨量只有历年同期的四分之一,夏旱严重。
历年全民经营农业受灾情况见本章附表3。
二、抗灾
垦区各农场在频繁的自然灾害中,长期坚持了抗灾斗争,重灾年积极组织了生产自救。除本章
与农业机械化章、水利章已述及的抗灾措施外,采取的措施还有:
l、调整作物。1981年大涝,1982年开春不少地号仍种不上小麦,各场排涝后改种大豆。这一年
大豆面积比1981年增加95.4万亩,亩产恢复到1980年水平,总产比1980年增加7万吨。
2、大面积防治病虫害。如,1982年草地螟大发生,但预报及时,防治得力,损失不大。
3、创造新农艺。如,为抗春涝,采用耢雪,耙雪(促雪早融)、耙地(不带耢子)散墒等措施。为
抗低温冷害,红管局科研所在七十年代进行了“抗低温御早霜夺取玉米高产”的研究,摸索出:适期
早播、缩短播期、按土壤含水量控制播深的新栽培法。为抗旱,红管局在七十年代后期总结推广了
耢地封墒、耙雪增墒,抢墒作业、集中作业、复式作业,连续作业、宽幅作业、夜整(地)昼播、加
强镇压等作业法,最大限度地减少作业中土壤水分消耗,取得了较好的保墒保苗效果。在作物生育
期,还曾应用高炮发射装有碘化银的炮弹进行人工降雨。
4、引进新技术。友谊农场五分场二队引进美国的中心支轴式大型喷灌机,在麦田抗旱中使用,
增产显著。1980年红兴隆机械厂开始生产大型滚移式喷灌机,向全垦区销售。1985年垦区已有各种
型号喷灌机225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