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产量、产值、成本、利润 垦区全民经营农业的产量、产值随耕地面积增加而迅速增长。亩产量也随农业四化和农艺
水平的提高而逐渐上升。但年度间产量、产值、成本、利润波动幅度较大。
一、种植面积与产量
1、粮豆作物。垦区全民经营的粮豆作物,1949年播种6.6万亩,亩产38.3公斤,总产2,517
吨;1985年播种面积509.5万亩,亩产115.6公斤,总产58.9万吨,年递增:播种面积12.84%、
亩产3.12%,总产16.36%。1949—1985年累计生产粮豆1,142万吨。
垦区粮豆亩产量,1965年突破100公斤,1976年突破150公斤,高峰的1976年达到 157.3公斤。
粮豆总产量因持续开荒而增长较快,国民经济“一·五”计划时期年均 2.5万吨,“六·五”时期年
坟55.9万吨,是“一·五”时期的22.4倍。高峰的1980年粮豆总产量84.9万吨。
垦区粮豆作物亩产量波动幅度大,除受实际种植面积、作物结构影响外,都与当时经营方针、
政策、气候条件、机械装备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等紧密相关。(参见次页表)
1954年后,每次开荒高潮中都因耕地面积急剧增加,农机装备跟不上,出现亩产水平短期下降。
1958年粮豆亩产40.7公斤,只是1954年的47.9%;1970年粮豆亩产120.9公斤,只是1967年的
85.1%;1979年粮豆亩产118.5公斤,只是1976年的75.3%。
农田基本建设落后于生产规模的扩大,长期制约着垦区的农业生产,小灾小减产,大灾大减产。
1960年前后发生自然灾害,1959—1961年粮豆亩产40.2一72.4公斤,是 1954年亩产量的47.3—
85.3%。连续低温、受涝的1971—1972年,粮豆亩产95.7— 107.1公斤,是1967年亩产量的
67.4一75.4%。持续干旱的1977—1979年粮豆亩产 95.8—123.8公斤,是1976年亩产量的
60.9—78.7%。特大洪涝的1981年,垦区粮豆亩产一下子从1980年大丰收的144.8公斤降到58.8
公斤,减产59.4%
各国民经济计划时期垦区全民经营粮豆作物面积与产量
注:历年全民经营农作物播种面积、亩产、总产量详见本章附表4。
垦区年度间产量波动和政治运动、政策变化也紧密相关。1958—1960年处于“大跃进"中,搞高指标,
“大豆为纲”,导致浮夸成风,实产下降,大豆重茬减产。1963— 1965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推行
“包、定、奖”,使生产迅速恢复,1965年粮豆亩产是1962年的1.6倍。“文化大革命”中兵团组建,
初期受极“左”思潮影响,取消“包、定、奖”,用军事指挥手段组织生产,下放老干部和技术人员,
突出政治,突出人工作业的作用,忽视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科技,在自然灾害中产量严重下降,1973年
亩产86.8公斤,是兵团组建前1967年亩产142公斤的61.1%。“农业学大寨”中极力扩大玉米种植面积,
虽一时使粮豆混合亩产上升,终因玉米与小麦,大豆相比投入高,产出低,在“学大寨”高潮过后,
玉米种植面积又减了下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经济责任制,生产大发展,在计算产量从粮
豆实际含水量改为实行超过标准含水量扣重的条件下, 1980、1983年亩产水平仍接近1976年,1983年
小麦亩产水平创垦区新记录。
除上述诸因素相互作用造成垦区年度间产量波动外,由于自然条件、机械装备水平、管理水平
参差不齐,即便在同一年,场间、队间的亩产水平相差也甚大(场间差距参见本章附表5),影响农场
和管理局经营成果,改造低产田和后进队的经营,已越来越被重视。
1983年生产队平均亩产水平分组
资料来源:红管局1983年度《国民经济基本统计年报》。
2、经济作物和其它作物。
全民经营的经济作物主要是油料和药材。在重灾的1961、1978年,油莱成为补种的主要作物,
但因播的晚,整地差,又缺乏种植经验,1978年亩产仅14.5公斤。一般年份种植的油料作物主要
为葵花籽,亩产高峰为84.9公斤(1975年),种植高峰为1985年,播种面积达28,206亩,亩产59.5
公斤,总产1,676吨。其它经济作物多为白瓜籽,高峰的1985年种植35,516亩,收获1,189吨,
亩产33.5公斤。
其它作物中蔬菜和果用瓜占很大比重。蔬菜亩产高峰为1,472公斤(1985年),种植高峰为1978
年,达12.55万亩,总产8.8万吨。果用瓜亩产高峰为6,945公斤(1972年),种植高峰出现在八十
年代,除1982年外,播种面积均在2万亩以上,1984、1985年总产量都在2万吨左右。
二、产值与劳动生产率
按1952年不变价计算,1949年农业(种植业,下同)产值40.7万元;1952年增长到 57。5万元,平
均年增长13.8%,随农场增多,1957年农业产值达1,298.3万元,比1952年增长20.6倍,平均
年增长412%。按1957年不变价计算,1965年农业总产值5,822.2万元,比1958年增长310.8%,
平均年增长44.4%;在“文化大革命”中,1970年农业总产值 8,128.2万元,比1965年增长
39.6%,平均年增长7.9%。按1970年不变价计算,1975年、1980年农业总产值分别为16,520.9、
26,349.7万元。以1971年为基期,1972—1975年平均年增长13.6%。以1975年为基期,1976—1980
年平均年增长11.9%。统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1985年农业总产值33,591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
的65.3%),比1970年增长176.8% (平均年增长11.8%),比1975年增长36.7%(平均年增长
3.7%),比1980年下降,11.8%(平均年降2.35%)。(参见经济结构章附表4)
历年全民经营农业总产值 万元:
注:资料来源:红管局计财处1981年《统计资料汇编》,兵团三师、红管局1970—1985年统
计年报。
由于垦区生产建设不断发展,劳动生产率在总趋势上是逐渐提高。但年度间因受灾程度不同,
差异很大。同时,1978年以后知识青年大批返城,企业人员减少,劳动生产率明显上升。1981年以
后职工子女就业增多,企业人员逐渐超编,劳动生产率下降。
全民经营农业(种植业)劳动生产率
三、亩成本、斤成本、亩利润
正常年景,农业投入决定产出。农场在改善经营管理中提高科学种田水平,如合理密植,增
施肥料,加强田间管理等等,虽使亩成本上升,由于增产,却使斤成本下降,亩利润增多。六十
年代的国民经济三年调整时期,经过落实“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农业生产初步走上正
轨,1965年小麦、大豆亩成本分别为19.44、16.44元,比 1962年亩成本提高8%、1.9%,由于
亩产水平分别提高52.5%、87.1%,公斤成本为 0.18、0.208元,分别比1962年下降30.8%、
30.2%。但综观37年经营情况,因增加物质投入、生产资料升价、工资调增而使粮食作物的亩成
本、斤成本都逐渐提高。年度间还曾出现突增。如1972年秋涝,有的单位生产指挥失当,动员人工
在泥水里割大豆,割后不少烂在地里。由于大豆糟损多,这一年三师大豆亩产61.3公斤,比上年
下降23.2%,公斤成本0.358元,比上年提高27.9%。1981年大涝,在减产的同时,由于抢收,
不少单位 2—3台拖拉机牵引1台收割机割小麦,雇工割小麦,所收小麦一半以上生芽,有赤霉病,
以致费用高、粮质差、销价低,年终决算亩成本37,63元,比上年提高20.3%,公斤成本0.556
元,比上年提高189.6%,公斤销售价0。298元,比上年下降17.7%,亩亏损 11.95元。
按粮豆作物混合亩成本计算,1966年前不超过20元,1980年前不超过30元。亩成本上升最快的
是进入八十年代以后。1985年和1980年比较,粮豆亩成本从30.86元上升到 57.38元,提高85.9%。
在成本项目中,肥料费用增加84.9%,农药费用增加170.7%,机械作业费增加81%,田间运输费
增加100%,其它直接费增加254%,生产队管理费增加191.5%,企业管理费增加398%。加之1985
年因灾减产,亩盈利仅9.15元。这已使垦区农业生产支出的上升速度高于生产收入增长速度,一遇
灾年收支状况更急剧恶化。兴办家庭农场,生产成本下降一些,但根本的改善有待于农业生产条件
的改变和农产品销售价格的调整。
历年全民经营粮食作物亩成本与盈亏情况见本章附表6。
在生产经营状况不一的情况下,场间成本利润水平也有相当大的差异,普及家庭农场前的1984
年,以场为单位的亩盈亏额为:粮豆-49.00一+28.91元,水稻-67.85一+31.88元,小麦-41.00
—+38.68元,玉米-45.00—+8.44元,大豆-48—+38.86元。
四,利润
在农场创建后的一个较长时期,由于粮豆亩产水平较低,工农业产品“剪刀差”大,1949—1964
年有4年盈利,12年亏损,农业净亏3,514.2万元。后随亩产增加,国家实行超购加价和调价,
除重灾年份,达到了农业经营盈利。1965—1978年有12年盈利,2年亏损,净盈19,492.5万元,
年均盈利1,392.3万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经济责任制,生产进一步发展,粮豆再次
提价,1979—1985年6年盈利,1年亏损,净盈35,860.4万元,年均盈利5,147.6万元。累计37
年有22年盈利,15年亏损,净盈利51,838.7万元。(详见附表7)其间盈利最多的是大丰收的1980
年,达14,254.3万元,亏损最多的是大涝的1981年,达7,608.5万元。(文中所述利润均为产
品销售利润)
历年全民经营农业盈利情况见本章附表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