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发展概况

第三章 农业机械化

第一节 发展概况


红兴隆垦区是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较早、规模较大、水平较高的垦区之一。在国家重点装
备下,垦区农业机械化已具相当规模,综合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并培养了一大批农机专业技术人
才。由于推行农机管理科学化、标准化,积极引进新机具、消化新技术,总结并建立健全了适应地
区生产条件和生产要求的作业方式、管理方法,修造及科研网络,对农业开发与生产经营起了重要
作用,为我国农业机械化作了示范。
到1985年,垦区已拥有拖拉机5,125台、联合收割机2,366台、农机具2.96万台,有农机工
人和技术、管理人员22,000多人。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87%,实现了小麦、玉米、大豆的
机械播种、田间管理和小麦、大豆的机械收获。非田间作业机械化程度达60%。
垦区因高速开荒而生产规模急剧扩大,自然灾害频繁,对农机装备水平、技术性能提出越来越高的
要求。但在资金紧缺的情况下,农机配套、更新长期落后于生产发展的需要。农垦经济体制改革中
兴办职工家庭农场,实行农机具转让,鼓励职工自筹资金购置农机具,垦区正以大农场套小农场双
层经营机制推动农机现代化,揭开了垦区农业机械化的新篇章。
垦区农机装备经历了搜集敌伪遗留的残破机具,引进苏联及其它国家机具,使用国产机具和有
选择地引进外国先进农业机械等几个阶段。相应发展了非田间作业机械。
一、田间作业机械
l、接收敌伪遗留机具。垦区最早装备拖拉机的农场是双鸭山农场。1948年沈阳解放后,该场从
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曳引机管理所接收了两台万国型号拖拉机。
2、引进外国农机具。适应国营农场的发展,1948年5月,东北人民政府农业部进口了苏联的斯
特兹——纳齐履带拖拉机。到1954年末,双鸭山、曙光农场已拥有拖拉机51台、联合收割机36台。
1954年后,友谊等农场相继建立,苏联的德特——54、斯特兹——纳齐和斯大林,—80三种型
号的拖拉机成为当时农场拖拉机的主要机型。此外,陆续进口的尚有;捷克靳洛伐克Z——25轮式拖
拉机,美国D—4和D—7大型履带拖拉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汉诺玛克K—55、K—90、K—95履带拖拉
机,苏联高地隙中耕型履带拖拉机KⅡ—35、MT 3—5轮式中型拖拉机,匈牙利DT—拖拉机和413AC—
400联合收割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KS—07、KS—30和捷克斯洛伐克Z—50、——35轮式拖拉机。到
1959年,各场已拥有近20种型号的拖拉机524.台(其中轮式109台),联合收割机279台(其中自走式
81台)。这时,农场已建立了农机管理部门,生产队配机务管理干部,但管理水平较低。进口机械经
大面积开荒的磨损,技术状态愈来愈差,机车出勤率愈来愈低,使致农业机械的更新成为非常紧迫的
问题。
3、以国产机具装备农场。六十年代初,我国洛阳拖拉机制造厂投产,各农场自建的农机修造厂
也相继落成。同时,经过近10年的实践和培训,技术力量增加,技术水平有所提高。农场的机具更
新具备了一定条件。1963年,经国家批准报废了一批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及农具。
同年,黑龙江省被列为国家推行农业机械化的重点省份之一,并优先装备国营农场。在这一进程
中,垦区分批武装重点机械化生产队。根据生产队机械化作业正常需要,逐步做到1,200亩地配1标
准台拖拉机,每3,750亩地配1台联合收割机;每台联合收割机配1台汽车。到1966年,垦区有拖拉
机1,381台、联合收割机766台、机引农具8472台。
“文化大革命”期间,在“左”的路线影响下,兵团初建时套用军队体制,将农场的农业与农
机部门合并成生产股,削弱了机务管理部门的力量,有些规章制度被废弛。加之,大批未经培训的
青年上机、物资匮乏,机械技术状态明显恶化。据1971年兵团三师统计,春播阶段全师因故障停车
346台,占拖拉机保有量的17.7%,带病坚持工作的机车390台,占拖拉机保有量的20%。
面对生产遭受的损失,兵团在1972年召开了农业机械化会议,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农业机械的
作用。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农机装备也不断增加,并开始重新引进国外设备,1974年首次从德意
志民主共和国进口技术性能较先进的E—512联合收割机6台。到1975年底,三师各团拥有拖拉机2,111
台、联合收割机1,042台(其中自走式332台)、机引农具2.1万台。
4,有选择地引进国外先进农业机械。1978年4月,国家以友谊农场五分场二队为农业现代化试
点,从美国约翰?迪尔公司进口一套具有七十年代先进水平的农业机械装备,计62台件,总值84万多
美元。这套机械与国产机械相比,具有高速、宽幅、液压、灵活、折叠行走等特点。播种机械带自
控装置,具有较高的生产效率。
1983年,经国家批准,农场总局利用世界银行贷款的黑龙江农垦项目,确定红管局开荒面积68.5
万亩。1984年开始引进农机装备,有美国约翰?迪尔公司的JD4450拖拉机68台、1075联合收割机26
台、农机具78台,当年分配到垦区6个农场。
这一时期,垦区也引进一些生产急需而国内又一时难以满足的机具,主要有:德意志民主共和
国的E—512、E—516和E—514联合收割机445台,苏联的CK一5联合收割机60台,罗马尼亚的C一12M
联合收割机60台,丹麦的喷雾机186台,波兰的喷雾机55台。引进这些机械,促进了垦区农机更新和
我国农机发展。其间,在垦区还配套生产了具有良好性能和适应能力的电子监视精量点播机、中耕施
肥机、液压耙、喷灌机、清粮机、喷雾机和金属粮仓等。
到1985年底,垦区拥有拖拉机5,125台,联合收割机2,366台,各种机引农具29,580台。
5,农机装备水平与机具配套程度。1955年建立友谊等农场时,垦区26个农业生产队平均每队有拖拉
机6.23台(其中履带拖拉机5.12台),每标准台担负耕地面积 1,339亩。平均每个队有联合收割机
5.5台,每台联合收割机担负小麦播种面积915亩。平均每个队占有机引农具31.1台。此后,在垦区
发展中,长期存在因资金不足而导致农机装备数量和机具配套程度跟不上生产规模扩大速度的矛盾。
1955午后,每标准台拖拉机担负耕地面积的高峰年曾达1,920亩(1959年);每台联合收割机担负小麦
播种面积的高峰年曾达2,718亩(1962年)。特别是开荒高峰期及其后,一再影响整地,拖长播期,延
误收获。
农机装备状况:


注:历年农业机械拥有量与担负面积详见本章附表。
6、机械更新。随垦区生产建设发展,农机更新成为正规管理的重要内容。在采用技术性能好
的机具上,取得了一定进展。如,自走式联合收割机在各类联合收割机中的比重,从1955年占17.5%,
上升到1985年占59.3%。但在资金紧缺的情况下,不仅长期有大批农业机械超年限使用,1985
年各种机械超年限使用的台数占各自在册总台数的比重,履带拖拉机为39.3%、轮式拖拉机为
21.9%,自走式联合收割机为13.4%、牵引式联合收割机为55.6%,技术性能的落后状态也愈
来愈突出——1985年在册联合收割机中牵引式联合收割机尚占40.7%,而马力大、较适合低湿地
作业的E512、E516台数只占总台数的19.7%。农机更新问题,已到迫在眉睫的地步。
二、非田间作业机械
在垦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程中,非田间作业的机械化也渐渐提上日程。六十年代,友谊农场
日烘粮240吨的大型烘干塔建成投产。七十年代前期,兵团三师搞了晒场 机械化试点,推进了晒
场机械化的发展。七十年代后期,与引进田间作业机械配套,垦区开始研制非田间作业的清粮机、
烘粮机和金属粮仓,取得成功。进入八十年代,在农场总局支持下,八五二农场建立了清选机厂,
为垦区生产和装备了大量的种子拌药机、种子精选机和清粮机;八五三农场1983年在七分场试建了
粮食处理中心,五九七农场1984年在四分场建成粮食处理中心。(参见粮食供销章)
三、农机革新与推广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机装备性能与农艺要求的矛盾日益明显。为改善这种状况,农场的农
机技术人员和机务工人对农机具进行了大量改装和革新,并应用推广。主要有:
1955~1958年:八五二、八五三农场开荒建场时许多荒地是低湿地,遇雨易涝,打误陷车,作
业极为困难。1956年,八五二农场采取加宽拖拉机链轨和五铧犁轮的防陷办法,降低了机具的单位
面积接地压力,创造了低湿地开荒机具防陷经验。
1959~1965年:推广联合收割机链条传动改为三角皮带传动的经验,减少故障20%,明显提高
了工效。1965,双鸭山农场在牵引收割机上改装了第三清洁室。
1966~1975年:1972年,兵团农业机械化会议后,各团相继研制成功了机动悬挂式 喷雾器,苗
间除草器。1974年,在努力提高田间作业机械化程度的同时,也注意抓了非田间机械化。三师各团
组织了制造玉米脱粒机的会战,三年制造出202台,解决了在晒场脱玉米的问题。二十团还设计制造
了大小两种种子清选机;同时,与师科研所协作研制了大小两种清粮机。各团还因陋就简、土洋结
合地制做了大量入囤机、灌袋机、装车机、液压翻斗车、计量秤等简易实用的晒场机械,提高了工
效,减轻了劳动强度。为全面实现晒场机械化,兵团三师在十八团五营中心晒场、二十团五营五连
晒场采用大型烘干机和配套设备,搞了晒场机械化试点。在此期间,十八团和师科研所研制了丰收
二立玉米收获机,二十团和师科研所研制出丰收二卧玉米收获机,二十、二十一、十八团研制了玉
米割台,用联合收割机收获玉米。
1976~1979年:八五二农场试制了施厩肥玉米穴播机,曙光农场试制了施厩肥、粒肥精量点播机。
1980~1985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垦区吸收、消化国外先进技术,在革新农机具上进一
步取得成果。红管局组织友谊、八五二、八五三等农场协作,研制、应用了精量点播机、半悬挂中
耕机、27米喷雾机、深测施肥机;推广联合收割机131条修理检验技术标准和40条防损措施,推广五
九七农场五铧犁改深松机和曙光农场五铧犁改装免翻深松装置(各场先后搞了1,200台)。各场还研
制了多种型式的茎杆还田机械(最早推广的是五九七农场研制的牵引式茎杆切碎抛撒机,垦区保有量
达450台)。1981年,垦区在遭受严重洪涝后,大搞机具防陷改装(三角链轨板、穿木鞋、水田轮、
半链轨等),有14个类型,3,110套。效果最好的是E—512收割机改装西德克拉斯收割机半链轨。
此后推广红兴隆机械厂生产的SL—700型半链轨221台,受到垦区用户的好评。这几年,还完成革新
项目140余项,近2万台(件),对垦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起了良好作用。
四、向家庭农场转让农业机械。
自1984年冬,垦区在普及职工家庭农场中,将大批农业机械转让给家庭农场。职工也开始自购以小
型农机为主的农业机械。到1985年末,在垦区各类农业机械中,农场转让出的农业机械有:拖拉机
3,139台(折7,810标准台),占在册总台数的62.2%;联合收割机1,757台,占在册总台数的74.3%,
机引农具21,992台,占在册总台数的74.3%。家庭农场自购自营农业机械,打破了全民办农业机械
化的格局,有利于家庭农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促进了劳动,规模和技术效益的最佳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