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农机管理 一、管理体制
1955年友谊农场成立后采用了苏联的技师制,在场长领导下,总场配总工程师,分场配机务技
师,队配机务副队长,实行技术责任制,总场设修造厂,分场有修理所,队有保养库,逐步完善了
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行政统一指挥,农机系统负责用、管、修的管理体制。其他农场创
建后,基本采用行政指挥管理体制。形成垦区“全民所有,队为基础,统一经营,集中管理”的农
机经营管理模式。
1984年,在机构改革中,红管局及所属农场设总工程师。在党委领导下的场长负责制中,实行
农机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统一指挥、管理。
二、管理制度
垦区开发初期,农场机务管理水平较低。1952年,东北公营农场管理局颁发关于实行东北地区
机械农场农业作业技术操作规程,推动农场建立并严格贯彻执行机械操作规程、作业专责制和机具
的使用,保养、检修制度。经过培训、实践,农机技术人员也积累了有关农业技术、机械技术和管
理的经验,开始摸索到一些农业机械化的规律。
1955年,友谊农场创建后,农机管理完全采用苏联的机务工作规章制度,如:苏联国营农场机
械化管理局制订的《国营农场拖拉机工作组织及技术操作规程》。在苏联专家指导下,通过对干部
和工人进行培训,掌握了科学对待机械的方法,提高了技术与管理水平,这对垦区农机事业的成长、
发展有重大影响。但,某些不适合我国国情的地方也照搬了,对后来的农场机务建设产生一些消极
作用。此后,一批农场创建,以战斗姿态开荒,机务队伍新,管理不严,农机作业成本,耗油量均
较高。
1960年,友谊农场完善了技术责任制,总结、推广了“五个标准化”(即管理,保养、修理、作
业、技术档案标准化)和全国劳动模范郝焕文先进包车组经验。各农场借鉴友谊农场的经验,对垦区
健全机务管理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1961年,中央农垦部颁发了《国营农场机务工作规章(草案)》,各农场在贯彻执行中,普遍结
合农场具体情况,制订了实施细则,进一步完善了机务管理。
1965年,贯彻执行东北农垦总局制定的以统一管理、统一技术标准为内容的《机务工作五个标
准化(草案)》,促进了机务管理的加强和拖拉机三率,田间机械化程度的 一步提高,农机作业成
本、耗油也明显下降。以友谊农场为例,1963、1964、1965年拖拉机完好率分别为85.5%、
92.5%、95.6%;出勤率分别为84.1%、92.7%、93.6%;利用用率分别为86.1%、87.5%、
90.4%。
“文化大革命”初期,机务工作一度出现有章不循的局面。1972年底,兵团首次召开了农业机
械化会议,重申加强农机管理的必要性。要求尽快恢复被撤消了4年的机务管理机构,让下放、改行
的技术人员归队,重新配齐生产队机务副队长、技术员和机务统计员,建立机务人员常年轮训和技
术考核、技术档案制度,恢复工作日记,制定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农机管理制度,使岗位责任、
质量检验、设备管理、维修、安全生产与单车核算结合起来,并颁发了《兵团农业机械田间作业技
术规程》,重点抓了田间作业标准化和技术保养标准化,机务管理工作得到恢复和加强。
1976年起,红管局按农场总局要求,突出抓了“机务工作标准化”这个重要环节。友谊农场在
1977年重新贯彻农机岗位责任制和标准化作业,1978年重新贯彻推广郝焕文包车组的经验。同期,
各场开展了学双鸭山农场农机管理要求的生产竞赛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双鸭山农场是垦区机务管理的先进典型。该场坚持按规章保养机具,全场94%的拖拉机达到
“五净、四不漏、六封闭、一完好”,有34台拖拉机达到五年以上无大修,其中农场总局标兵车组
东方红—54机车39号车组14年无大修。在油料管理上,该场14个农业生产队(占生产队总数的93%)
做到了缓冲卸油、机油加温过滤和黄油封闭压注,油料不洒、不漏、不混,库房和加油工具整洁,
使零件和油料消耗降低。全场有83台机车进行了柴油预温改装,每台车一年节省的油料价值600元,
全场一年节约5万元。在机务基本建设上,该场所有农业生产队普遍建立了较完善的“三库一场”和
机具技术档案,农具常年检修,单车核算。此外,他们还大搞机务改革,仅联合收割机就进行了40项
改装,使收获小麦的综合损失率下降到1%左右。
三、农机管理标准化
1978年5月30日至6月3日,省农场总局在双鸭山农场召开了垦区机务管理定标会议,有各管理局、
农场主管机务的负责人共200人参加。会议听取了双鸭山、友谊等8个农场的典型发言。除参观现场
外,还着重学习、讨论了农场总局颁发的关于加强机务管理的两个重要文件:《国营农场机务规章》、
《连队机务管理十项标准》。
定标会议后,垦区开展了群众性的“机务管理标准化运动”,以机务规章为准则,以生产队机
务管理十项标准为依据,场学双鸭山,队学双鸭山农场14队,机组学友谊农场郝焕文机组和双鸭山
农场39号机组,致力于创机务标准化车组、标准化生产队和标准化农场。各场在实践中重点抓了严
格执行操作规程,项项有标准,人人有专责,事事有检查,层层培训机务人员,实行农机具检修标
准化,验收不合格的农具不准作业,并建立健全了机组责任制。
1978年5月到1982年间,通过开展“标准化”运动,垦区农机事业在“拔乱反正”中得到恢复、
发展,建立了正常的秩序,增强了管理能力,提高了配套和机械化水平,保证了农机具的完好状态,
对适时,优质、高效,低耗,安全地完成各项生产任务和提高经济效益起了较好的作用。
经农场检查评比,红管局组织抽查验收,农场总局复查,实现机务管理标准化的进展情况为:
红管局机务管理标准化概况:
这一时期的五年中,整个机群平均出勤率89.1%,完好率92.8%,时间利用率 68.4%。虽
超年限使用的农机具平均在35%以上,但由于加强了老机具的改造、维修和管理,使机具比较好地
发挥了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机更新配套与生产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
同期,靠广大机务干部、工人的奋发图强,自力更生,使机务区的建设也起了根本变化。达到
标准化的油料库有351个(占78.5%),保养库有374个(占82.2%),材料库有343个(占76.7%),
农具场有400个(占90.5%)。在人员培训上,五年共办学习班近100期,培训机务干部和工人2.5万
人次。标准化运动的开展,使农场机务区、机务队伍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得到了发展。
开展标准化运动后的1982与1977年相比,履带拖拉机标准亩耗主燃油从0.99公斤下降到0.92
公斤,联合收割机作业亩耗主燃油由0.77公斤下降到0.42公斤,合计节约油料1,600余吨,为国
家节约了能源,为农场节省了资金。
此后,标准化运动转为常规管理。虽因生产资料涨价而使作业成本上升,管理标准化继续发挥
了应有作用。
历年拖拉机、联合收割机作业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参见本章附表。
四、兴办职工家庭农场后的农机管理
兴办职工家庭农场是农垦经济体制的一项重大改革。农机转让给家庭农场,既冲破了农机单一
的全民所有,也打乱了原有的农机管理体系和管理办法。由于新的农机管理制度须经实践建立健全,
由于有些农机转让给了不懂机务的农工,农机管理一度出现混乱,机具状况恶化。红管局及时引导
农机承包组和家庭农场实行农机标准化管理,组织技术培训,使情况有所好转。根据黑龙江省农机
局、农场总局建立农机安全监理机构的决定,红管局及所属农场于1985年成立了农机监理站、监理
所,按中央农牧渔业部颁布的《农机安全监理规章》和黑龙江省有关规定,负责垦区的农机安全生
产及农机具技术状态的监督检查,农用机械及驾驶员的检验、落户、考核、审验,办理核发牌照工
作。到1985年,在已建的农机监理站和11个农机监理所配有专、兼职监理员68名,安全检查员196名。
农机监理工作的开展,对深化农机管理改革,加强新形势下的农机管理,促进安全生产,起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