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机械化为中心的农业现代化试点 一、重点机械化生产队
农业机械化水平是决定农场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高低的重要因素。国家通过试点,根据财力、
物力,对垦区采取了重点分批装备的办法。
1963年初,农垦部主持召开的黑龙江垦区重点机械化会议决定,1963年重点装备 100个生产
队,以后逐年分期分批装备。第一批重点装备的友谊农场18个生产队,1964年粮豆收获量占农场粮
豆总产量的40%,上交粮占农场上交粮总量的61.3%。1964年又装备友谊农场14个队,五分场二队
成为垦区的20面红旗之一。到1966年,友谊农场田间作业机械化程度由1960年的68%提高到83%。
由于被武装的生产队基础要好,重点装备后效益显著,推动了其它生产队为创造列入重点机械
化生产队的条件而努力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生产水平,从而掀起普遍的生产竞赛热潮。在发展生产
中,各场主要农机具增加较快,田间作业机械化程度从1962年的 51%提高到1965年的80.5%。
二、引进一技术一全面机械化试点
为给加速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提供经验,1977年,我国决定从国外引进先进农机装备进行试点。中
央农林部和黑龙江省农场总局把这项任务交给了有较好农业生产基础、有相当的排灌工程、能充分发
挥机械效能的友谊农场五分场二队。
1978年春,国家从美国约翰?迪尔公司购进一套具有七十年代先进水平的农业机械,计62台(件),
1980年又增补7台国内外农机具。固定资金总值折合人民币 369.4万元。为搞好试点,友谊农场事
前派出了赴美技术培训小组,同时举办了两期由美方人员授课的技术培训班。为适应试点需要,重新
组建了二队,耕地面积扩大到 18,540亩,职工减少到55人(其中农机工人20人)。
1979年,在总结上年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为发挥这套装备的潜力,耕地面积扩大到 2.5万亩,
职工进一步减少到39人(其中农机工人20名)。从1978—1980年的生产实践看,这套马力大、速度快、
技术新、机具配套、作业效率高的农机装备,对保证农时(使各种作物能播在“高产期”,收获在
“最佳期”)、提高产量和劳动生产率是有效的。
友谊农场五分场二队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资料来源:《友谊农场史(1954—1984)》等。
五分场二队的试点,达到了考核引进农机设备的性能和适应性,学习和掌握新技术,探索和总结
适合我国国情的全面机械化的高产稳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经验的目的,起到了出数据、出经
验、出人才的作用。1979年1月,国家举办的国外农机技术学习班在友谊农场开学。同年1月5日,
《光明日报》刊登五分场二队的文章《农业现代化和管理现代化》并发表评论文章《用最先进的科学
技术武装农业》。同年10月30日《人民日报》发了以“现代化农业机械初显神通,友谊农场五分场二
队夺得大丰收”为题的报导。这一试点促进了我国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黑龙江垦区在引进机械的启
发下,已经试制成功了电子监视气吹式精量点播机,液压宽幅喷雾器和中耕机等多种农业机械。全国
许多省,市的农机科研和制造单位,纷纷到二队参观、试验,在短短两年左右的时间,已经试制成十
余种农牧机械,这些机械普遍具有宽幅、液压、操纵方便、灵活,胶轮、高速作业、折叠行走、便于
运输等多种特点,在性能上与我国原有农机相比有很大改进。这些创新,标志着我国农机第二代的开
始。伴随着先进技术的引进和推广,一些与之相适应的农艺,如喷灌、化学除草、精量点播,少耕免
耕法等也和我国传统的农艺结合起来,在垦区广泛地试验和推广。这一试点对国营农场的农业现代化
提供了经验和启示,如大农业必须建立在生产专业化和社会化的基础之上,要建立这一基础,需要为
高投入筹集资金,为社会化服务创造条件,为高度机械化“挤”出的剩余劳力寻求出路。而这一切,
有赖于垦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经济结构的调整。
三、全面机械化生产队试点
1979年初,中共黑龙江省农场总局委员会作出决定,要求各农场管理局学习友谊农场五分场二队
的经验。同年6月,农场总局发出通知:为加速垦区农业现代化建设,闯出一条中国式的农业现代化道
路,向全盘机械化,专业化和社会化方向前进,决定从当年起选出100个生产队进行全面机械化试点。
机械配套标准是:平均2,000亩地配一台链轨车,5.000亩配一台轮式车,平均播种1000亩小麦配一
台联合收割机,同时配相应的农机具和谷物清理、烘干、贮存设备。强调把着眼点放在现有机具的改
革上,争取在近期把农具改装成液压和电子监视的。红管局确定以友谊农场十分场、八五三农场七
分场作试点。全面机械化试点单位的试点情况表明:第一、用国产农业机械装备生产队,能取得较好
的经济效益,第二、技术可以引进,装备要靠自己,这样做省投资,不花外汇,零配件、油料以及其
它辅助材料便于自给,尽管机械化程度比进口装备低一些,但技术上比较平衡,并有利于劳动就业,
符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1980年全面机械化试点单位概况及其与友谊农场五分场二队的比较
四,北方旱粮产区农业现代化综合科学实验
1979年,国家根据友谊农场五分场二队提供的经验和启示,建立全国北方旱粮产区农业现代化
综合科学实验基地,友谊农场五分场二队是实验基地之一。在全分场范围内组织专业化、社会化生产,
同时为二队的发展提供更为有利的社会条件。(详见科技章)
综观垦区以机械化为中心的几次农业现代化试点,人们意识到提高专业化生产水平可大大促进生
产力的发展,但综合发展程度因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制约而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农业机械化
必须与农业社会化.同步进行,这就要从垦区的具体条件和特点出发,走自己的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现
代化道路,
五、世界银行贷款黑龙江农垦项目
1983年,世界银行贷款的黑龙江农垦项目,典型生产队机具配备标准是:耕地面积按30,000亩设计,
配置进口大马力轮式拖拉机(平均每台担负6,000亩)、精量点播机 (两个队1台)、深松犁1台、条播
机5台、中耕施肥机2台、旋转锄1台、大马力收割机2台,并配各种作物收割台。同时还配有国产农机
具65~80马力轮式拖拉机4台、双向犁3台、园盘耙3台、120马力联合收割机4台、割晒机5台、喷雾器
2台、加种施肥车2台,茎杆还田机1台。配有种植业工人90名(其中机务工人72人),已自1984年开始
引进机具。(参见农业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