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田间作业
第四节 田间作业
农场田间机械作业程度随农机具装备的逐步增多和新技术,新机具的引进而不断提高。为
达到高产增收的目的,多年来,垦区农机战线适应农艺要求,从作业的时机、质量、方法和实施手
段上,努力为农业生产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创造条件。但是,田间机械作业因受技术水平、机具性能
和技术状态,配套程度,配件供应、维护修理、机构变革,思想认识等因素制约而与生产要求不相
适应时,生产发展也受到影响。
农场创建时期,机械作业主要,是开荒、整地及麦类作物播种,其它田间作业多用人、畜力进
行。而且,机械作业水平低,往往达不到农艺要求。1954年,双鸭山农场将化肥和有机肥制成颗粒
肥料,与麦种同播,就当时来说,是很大的进步。这一年,还推广了联合收割机收获倒伏小麦的经
验,曙光,双鸭山农场7.9万亩小麦,亩产102公斤,是1953年小麦亩产的两倍,曙光农场仅小麦
一项获利42万元,同年9月《人民日报》作了专题报导。由于机械作业既快又省,作业质量也好,特
别是收割机收割既净又快,附近农民感到极大兴趣,他们说:“农场的机械化为我们作出了榜样”,
初步展现了农场的示范作用。1955年,友谊农场靠农业机械当年开垦荒地37.5万亩,播种粮豆作
物 49,665亩,提前超额完成国家规定的开荒任务,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表扬。
1958年后,在大面积开荒的情况下,引进的农业机械特别是拖拉机不能完全适应农场的自然条
件,为改变这种状况,垦区机务战线大胆创新、勇于实践,逐步对农机具进行技术革新,以使农机
技术状态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1958年,铁道兵农垦局及时推广了八五二农场开荒机具防陷经验,
提高了机车利用率。1962年,农垦部生产局为推广机,械除草技术,在友谊农场召开了“除草机械
化经验交流会”。1963年在友谊农场召开的全国首届机械化耕作会议,耙茬耕作法受到人们重视。
这一时期,垦区还推广了小麦分段收获作业法。由于改进了作业方法和机具的配套,作业条件有了
改善,使农机技术与农艺进一步结合,农场标准化作业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文化大革命”中,兵团组建初期一度由“突出政治”而突出人工作业,推广人工点种玉米、
小镰刀收割大豆,贬低农场多年积累起来的管理机械化农业大生产的经验,摘人工“大兵团作战”,
致使播种、田间管理、收获等生产环节的机械化程度都呈下降趋势。生产上的损失教训了人们,只
有科学种田,充分发挥农业机械的作用,才能发展生产。1972年,三师贯彻兵团首次农业机械化会
议“要充分发挥农业机械的作用,重点抓好田间作业标准化和技术保养标准化”的要求后,经一系
列努力,农业机械的作用又重新得到肯定和发挥。
恢复农场体制后,红管局在恢复、完善“田间机械作业规程”的同时,顺利推广了适应先进农
艺要求的机械深松深耕、精量点播、中耕施肥等先进农机技术措施,研制多种新型机具也取得新进
展,在开展群众性的“农机作业标准化”活动中还响亮提出了“向标准化要粮”的口号,并由农机
处总结、推广了联合收割机40条防损失措施,这些都促进了机械化作业程度和作业质量的提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场生产建设开始了历史性的转变,田间机械作业水平有了进一步提
高。到1985年,垦区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87%,播种达到95.6%,田间管理达到70%以
上,收获达到81.2%;大豆精量点播面积达4.1%;喷灌面积达到 12.9万亩,茎杆还田面积占
小麦播种面积的50%左右。
历年主要田间作业机械化程度参见本章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