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机维修与制造 农场的农机维修与制造,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点到面地发展为三级(厂、所、保养
间)保养、修理与制造系统的。
一、农机维修
五十年代初期,农场的农机修理单位只有一些简陋通用设备,草木结构的厂房,缺少修理专
用设备、检验调试仪器和修理人员,技术水平也不高,根本完不成农机具的大修任务。
1954年,开始引进苏联1659型厂房图纸,及东欧国家的一些修理加工和试验设备。
1955年后,农场采用苏联的技术保养和修理制度。
1955—1965年拖拉机、收割机的保养修理制度。
1956年后,随着农场农机修理厂的建立,三级制农场的分场也先后成立了修理所,配有所长、
技术员和修理工。这时修理厂的修理技术有所提高,承担大修任务。修理所担负拖拉机、柴油机
的小修、高号保养、故障排除等修理工作。生产队陆续建起的保养间、烘炉等,靠简易修理设备,
进行一般保养和暂时间性故障排除,初步形成了农机修理体系。
六十年代初期,各场农机修理厂着手修理生产过程机械化或半机械化的工装革新与研制,提倡
文明生产,至1976年,先后革新制造了226种修理及工装设备,对提高装配质量、降低修理工时、
改善修理生产的劳动条件起了积极作用。
1964年,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修理水平的提高,苏联拖拉机大小修和四级保养制度已显得不相
适应。在黑龙江省农机修理研究所帮助下,友谊农场经过反复试验、总结,为改革旧制度取得大量
数据。1966年,友谊农场对中型履带拖拉机保养修理制度实行了改革,推行了东方红—54/75拖拉
机三级保养和一级修理制度,即按耗主油数量计算,周期为:1号保养600公斤,2号保养3,000公
斤,高号保养12,OO0一15,000公斤,一级修理24,000——36,000公斤。
新的保养规程减少了保养层次,合并了保养项目,周期合理,经济效益也较明显,维修费用平
均每台降低49.1%,标准亩修理费降低35%。
1973年,兵团三师十八团机务办又把新的保养修理制度运用到其它机型。
各种拖拉机保养修理周期:
1977年,红管局对农机大小修制度进行改革,提出了拖拉机一级修理制度方案(1979年后改为定
期修理制度)和七个附件(主要零、部件技术标准,机车修后质量验收标准,修后机车的保修制度,
机车修后收费办法,旧件修复价格核算表,修理基金管理办法,修旧件比例计算的规定),与修理制
度配套。保养制度也由原来的四个号改为三个号。
1979年农场总局将定期修理制度资料铅印成书,并加文下发定期修理制度,在农场总局系统推行。
二、农机制造
“文化大革命”时期,全国物资匮乏,各团农机修造厂的旧件修复及制造能力发展很快,一般
厂内分三条线(修理、制配、修旧),能力强的厂设加工制造车间,对垦区生产起了积极作用。如,
十八团农机修造厂自1971年进行批量生产的有电动机、台钻、扬场机、开沟机、水泵,喷灌机等机
具,该厂修复的旧件上车率达30%上下。十八团八营修理所修复的旧件上车率平均保持在50%以上,
拖拉机每台修理费用不超过1,700元,保证了机车经常处于完好状态,达到了三满意。兵团三师还
推广应用修理新工艺、新技术,促进了修旧利废的发展。1975年,为增强机具的配套和粮食处理能
力,二十团修造厂批量生产中耕机,并试制出清选机。
“文化大革命”后,红管局为搞好新工艺、新技术的推广。在1978年还组织了各场有经验的老
工人,由局农机处王洪烈工程师带领,到各场作巡回技术表演,历时44天,不但传技育人,还修复
了旧件,创造产值2万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场农机修造厂开展多种经营,八五二农场四分场修理所扩建出清选机厂,
先后成批生产了清粮机,精选机、种子拌药机、金属粮仓、脱粒机等。 1980年,八五三农场修造厂
生产出喷雾机及配套的隔膜泵。这些产品行销全国,并为垦区机械配套及提高机械化程度做出了贡
献。1981年后,五九七、友谊、八五二、八五三农场修造厂批量生产了牵引式茎杆切碎抛撒还田机
500多台。五九七农场制造的这种机械,还远销到索马里3台。在引进机具吸收、消化方面,友谊农
场修造厂生产了气吹式精量点播机,八五三农场修造厂试制了27米大型喷雾机,八五二农场修造厂
试制了12米中耕机。到1984年,11个厂级农机修造单位厂区建筑面积达60,126平方米,其中:主厂
房为21,390平方米(内:机加8,276平方米、制造7,250平方米、锻造3,250平方米),其它建筑
3万多平方米;职工3,000余名,其中技术人员110名,占总人数的3.6%,职工平均级别达3.2级;
能承担全部农机具修理任务,并能制造部分农机具和农机配件,适应了农场生产发展的需要,年度总
产值达1,141.3万元,其中修理产值256万元,占总产值的22.5%。
历年农机修造设备拥有量: 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