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专业技术队伍 垦区机务队伍的基础是建场初期各地支援的技术人员、复转官兵中的技术人员和农垦系统
培训的技术骨干。此后国家陆续分配给垦区的大专院校毕业生及选送进修的人员构成了农机专业技
术队伍的中坚。
1953年夏,东北区国营农场管理局在九三农场办收割机手训练班,双鸭山农场有 13人参加学
习,垦区著名的友谊农场女联合收割机手刘英也是这个班培训的。
友谊农场筹建时,从兄弟单位调来了东北农学院农机专科首届毕业生陈永录、薛占激等。1955
年,从中央农业部直属北京双桥农场、双桥修配厂及山东、江苏、河北等省的农场、农机校选调了
430名农机工人,东北农学院附设农业机械化学校选拔了50名优等生提前毕业来农场工作。友谊农
场的机务人员在建场过程中得到苏联专家的指导和帮助,具体地了解和掌握了苏联的农机技术和管
理经验.后来,友谊农场的许多机务人员支援兄弟农场建设,其技术经验对垦区的农业机械化事业
有重大影响。
各农场机务人员经建场实践和培训,技术水平迅速提高。友谊农场德特—82号拖拉机车长郝焕
文,努力钻研技术,合理使用拖拉机,严格执行技术保养和操作规程,所驾驶的拖拉机从1954年底
进场至1963年底,平均年完成作业量26,035标准亩,每标准亩耗油0.677公斤,共节约油料28,800
公斤,修理费用21,780元,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农垦部1961年决定在全国国营农场开展学习郝
焕文的运动。
自1962年,各场开展了群众性的技术练兵活动,并对拖拉机手等技术工人进行考试评级。这些
工作的开展,弥补了技术工人的不足,普遍提高了他们的技术水平。
在“文化大革命”初期,许多技术干部和先进的驾驶员、技术工人,包括垦区著名的全国劳动
模范郝焕文,被送进“学习班”或调离机务队伍。但是,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机械装备的不断增
加,机务队伍不得不补进大批新手,以致有的车组没有一个正式驾驶员,称为“无级包车组”,不
但影响正常作业,还增加了油料及零件消耗。1972年兵团农业机械化会议后,老机务人员陆续归队,
知识青年不断经受实际锻炼,机务队伍状况逐渐好转。
1976年后,垦区在“拔乱反正”中进一步抓了机务队伍的整顿与培训,1978至1979年,共办训
练班80多期,先后培训机务干部与工人17,000余人次。在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中,被下放的技术人
员陆续回到原岗位。1978至1981年,有238名农机技术人员套改、晋升工程师。1980年,黑龙江人民
出版社出版了红兴隆农技校副校长、副教授陈永录和助理工程师姜境编著的《农机作业故障200例》
一书(1983获全国农村读物二等奖)。1983年,中国农业机械出版社出版了红管局高级工程师王鸿烈
编写的《氧炔焰喷焊在农机修理中的应用》一书。王鸿烈还获得国家科委、农委1982年推广修旧新
工艺奖,国家经委,科委1983年全国农林科技推广工作先进个人奖。双鸭山农场工程师刘学成获农
牧渔业部农机管理和推广新技术奖。
自从垦区连续引进国外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及农机具,机务队伍文化技术水平低成为迅速掌握
先进技术的障碍。为此,垦区开展了机务工人文化,技术补课,同时,继续利用农闲办技术训练班,
1980~1984年,共培训26,000人次。
垦区机务队伍经过30多年的锻炼成长,已从建场初期人数少,技术水平低,发展为具有一定技
术素质的生产主力军,在生产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垦区历年主要农业机械拥有量田间机械化程度和经济技术指标:
资料来源:1、红管局计财处1981年《统计资料汇编》,兵团三师、红管局1970—1985
2、表中“个体”为转让部分。
年统计年报、生产财务决算,农场总局财务处1980年《财务资料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