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水利
第四章 水利
红兴隆垦区是从沼泽化冲积低平原中开发出来的,水利事业直接关系着农场的生存和发展。
因此,在农垦1955—1985年基本建设投资中,水利建设投资11,333万元,连同国家财政小型农田
水利建设专项拨款10,896万元,共达22,229万元(均未含划出的笔架山,佳南农场。下同)。按
1985年末实有耕地591.8万亩计算,平均每亩耕地累计投入水利建设资金37.6元。在投资实际使
用方向上,大体上除涝建设占51.7%,水库建设占9.2%,灌溉建设占24.3%,堤防和其它建设
占14.8%。总土方量17,830万立方米,其中除涝工程12,056万立方米,占67.6%;堤防工程
2,284万立方米,占12.8%,水库工程 897万立方米,占5%;灌溉工程1,772万立方米,占10%,
其它工程821万立方米,占4.6%。总计修筑堤防38处,总长761公里,涝区41处,已达成除涝面
积380.5万亩,大中,小型水库39座,实有库容1.14亿立方米;灌区工程44处,设计灌溉面积130
万亩,已建工程有效灌溉面积61万亩。水库和堤防保护耕地383.4万亩,村镇176个、人口14,5万
人。水土保持工程控制面积37.7万亩。
水利建设的发展,使农场得以站稳脚跟,从事生产经营并使农业生产不断发展。但是,由于人
们是在旱涝交替中逐渐把握垦区水利建设规律和特点的,加之资金短缺,水利建设只能是积累式地
向前推进,始终跟不上生产规模的扩大,已建工程也有的标准不高,配套程度差,维修管理差,致
使以农为主的农垦企业一遇较重的旱涝灾售,仍处被动局面,大灾之年尤甚。30多年的水利建设实践,
付出了代价,取得了可喜成绩,也总结了经验教训。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极须加快水利建设,彻底
解决垦,建失调,创造更多的高产稳产农田。因此,垦区水利建设任务尚十分艰巨,需付出极大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