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发展概况
第一节 发展概况
在开发荒原和生产经营中,随着人们对自然条件和旱涝危害的认识不断加深,虽因资金不足而
在或旱或涝年代有时顾此失彼,水利建设的总趋势已从单纯排水走向综合治理,总规模逐渐扩大。
这一历经曲折的进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从零散治水转向按规划排涝
双鸭山、曙光农场建场最早,在地形上,前者山环水系,后者多丘陵,建场初期只是小打小闹
地搞些农田排水、治理河道。适逢旱年建场的友谊、二九一、八五二,五九七等农场,一开始则全
力开荒。1957年大涝,农场才把排水治涝置于重要地位,相继制 定排水规划。友谊农场提出“大
办水利,彻底改变内涝局面”。五九七农场明确“挖沟排水,先小先通”。曙光农场在扩大耕地面
积中,新开荒多在低洼沼泽地,也开始大搞水利。1958年:偏旱,二九一农场由治涝又转向蓄水灌
溉,八五二农场则大搞水库建设。1959~1960年垦区遭遇洪涝后,各场才一致以排水治涝为主攻方
向。
自1957年,各场陆续展开的治涝,主要是开挖排水支、干沟。施工主要靠人力。当时,仅有的
水利机械是引进的苏联KM—1400型开沟犁,以C一100型拖拉机牵引,用于开田间小沟。3米以上宽的
支、干沟,都由人工开挖,多在农忙间隙或农闲季节集中人力以突击的办法施工。夏季挖掘未积水
的地段,冬季以会战方式突击长年积水的地段。会战时,各场组织50%以上的职工挥镐上阵。冻层
不深,人工刨冻土;冻层深,多以炸药炸松冻土层,人力将冻土块或背或抬到沟边,再用桶锹向下
深挖软土。有的复员转业官兵、支边青年在爆破施工中为建设北大荒献出了宝贵生命。经几年努力,
治涝工程对生产建设起了一定作用,为此后水利建设打下了基础。但是,在“大跃进”形势影响下,
有的农场盲目搞“沟网化”,虽挖了不少沟,效果甚微,后多数报废。因不按基本建设程序办事,
有些工程标准低,质量差,甚至出现草皮堆堤身,后被荒火烧毁。
这一阶段,农场在执行“五边”方针时将大量开荒以扩大生产规模置于首位,1960年垦区达成
耕地262.5万亩,是1955年耕地面积的4.7倍。然而,累计水利建设投资仅812.1万元,平均每亩
耕地3.09元,水利建设进程远落后于生产规模的扩大速度,出现严重的垦、建失调,部分农场处于
水进则退、水退则进的被动局面,1960年各场实际播种面积只占耕地面积的75.2%。此后,由于
在全国性自然灾害中国家财政紧张,对农垦投资大幅度减少,1961~1962年水利建设投资277.6万
元,仅为1960年水利建设投资537.4万元的51.7%。虽1961~1962年各场又开荒16.8万亩,1962
年末实有耕地却降至232.9万亩,比1960年已达成的耕地面积还少11.3%。除友谊农场外,其它
农场农业生产经营都亏损。
二、以排为主,排、蓄、防兼治
1963年,东北农垦总局召开水利会议后,红兴隆垦区各农场贯彻会议提出的“以排为主,以耕
地为主,以配套为主”的治水方针和工程措施上排、蓄、防兼要兼施。在东北农垦总局水利勘测设
计院帮助下,各场制订了水利建设规划,变单一排水规划为防、排,蓄,灌的全面水利规划。接着,
进行了单项工程的设计,按设计进行施工,使垦区水利建设走向规范化、标准化。1963~1965年,
水利建设投资逐年增多,总计达895.4万元,超过1955~1960年水利建设投资的总和。农场购进大
批国产推土机,转向人、机结合地进行水利施工。在已有工程基础上,各农场在涝洼区相继建成一
批排水骨干工程和防洪、蓄水工程,累计完成土石方1,582万立方米,使洪涝灾害得到部分控制,
生产条件有一定改善。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农场未中断修水利,但完成的土方量明显减少。1966年完成684.6万
立方米,1967年完成266.7万立方米,1968年完成147.1万立方米,1969年完成177.8万立方米。
1970年,国务院召开北方地区农业会议,掀起“农业学大寨”高潮。兵团三师所属各团组织很大力
量投入水利建设,并组建了专业水利队伍。1966~1975年水利建设投资4,526.9万元,是1955~1965
年累计水利建设投资额的2.28倍,完成土方 5,734万立方米,是1955~1965年累计完成土方量的
3.62倍。修堤防200多公里,建排灌站10余座,新建、续建水库20余座,水利工程初具规模。垦、
建失调状况得到缓解,农业生产在一般年份能正常进行。由于排除了部分荒地积水,也为继续大规
模开荒增加耕地面积创造了条件。1975年达成耕地446.9万亩,是1965年1.45倍。
但是,在“文化大革命”动乱中,垦区水利建设也发生不少损失。如十八团(友谊农场)在“学
大寨”中盲目照搬大寨经验,搞“千眼井运动”,施工质量又差,后多报废。十九团(五九七农场)
偏离治涝中心修水库,又未建放水洞、溢洪道,1973年有1座水库被洪水冲毁,1座水库不得不扒坝
放水。全区已建100多项水利工程有60%不配套,形不成效益。
三、根据三江平原规划进行综合治理
1975年,按黑龙江省三江平原综合治理规划要求,垦区各农场制定了农田水利综合治理规划。
规划包括土地、水利、农田、林带、道路五方面内容,将水利规划与农业规划融为一体,更加适应
了发展农业生产的需要。其中,水利规划主要是防洪,治涝,灌溉全面规划。方针是防洪治涝为
主,工程配套为主。
正当垦区农田水利开始综合治理,出现1975~1979年持续5年的干旱,年雨量比正常年少100毫
米以上,春夏偏旱,对农作物生长极为不利。一些农场为抗旱保种,抗旱保收,治水重点转向灌
溉。如曙光农场着力于解决漫岗地旱灌,江川农场主要力量用于建成排灌站和灌溉工程配套;双鸭
山农场致力于修水库,建蓄水池;还有些农场加紧了水库引水工程建设,打抗旱机井。在大旱的
1978年,各场还普遍引进“小白龙”——大口径软塑料管输水灌田。这些灌溉工程与抗旱措施对当
时抗旱保收起了一定作用。1978年达成有效灌溉面积25.3万亩,比1975年的5.86万亩增加332%,
实灌19.1万亩。1979年,有效灌溉面积达到32.1万亩,实灌14.7万亩。有的农场则抓住有利时
机大搞防洪治涝,完成了一些正常年无法施工的防洪治涝工程,如友谊农场的七星河堤和该场十分
场的围堤,五九七农场的1~8排干,八五三农场的排干下延至挠力河等,排水系统定了型。
1976~1980年,垦区各场总计完成土方6,001万立方米。但因财力、人力的使用偏重于灌溉工
程,这一时期新开荒地186万亩,仅有60%的面积有排水干、支沟保护,且无田间排水沟配套,使
本已缓解的垦、建失调又趋加重;还因有的农场一如五九七农场划界存在争议,应建的七星河堤建
不了。在1981年出现特大洪涝时,都成为造成严重损失的重要因素。这一时期修建的灌溉工程,有
的——如曙光农场五级堤水工程,仓促上马,多年闲置,使有限的水利资金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1981年,垦区遭遇特大洪涝,6~8月降水500毫米,比历年同期平均值多200毫米。9—10月降水
继继偏多,形成夏秋连涝。江河水位上涨,洪水漫流,内涝积水,岗坡地土壤水分饱合。在这场从
未见过的严重灾害中,垦区水利工程经受了严峻考验,多数工程渡过了汛期。水库全部安全渡汛,
调蓄了山区洪水,减轻了下游压力。堤防工程发挥了显著效益,保护了友谊、红旗岭等农场大片耕
地。排水沟网起了很大作用,共排出耕地明水1.2亿立方米,其中排水站抽排6,900万立方米,解
救农田118万亩。但终因灾害特重,垦区已有的水利工程难以抗御。这一年全区受淹面积达524.2
万亩,成熟的小麦无法正常收割,大豆、玉米泡在水里,河堤决口72处,冲毁桥梁涵闸82座,冲断
公路23段,10个居民点被淹,37栋房屋倒塌,损失粮食约25万吨,总损失约计2.5亿元。
严重的灾情,已建水利工程的效能,深刻教育了垦区的干部群众,进一步认清了垦区治水必须以排
为主,排灌结合,工程配套,符合标准要求。红管局1981—1985年共筹集资金7,757.4万元(含农
垦项目、小型水利专项拨款等)投入水利建设。以防洪治涝为主,5年完成堤防281.5公里、建筑
物2,274座、电机井386口、购大型喷灌机127台,建排灌站7座,共完成土方总量4,513万立方米
(其中治涝土方3,291万立方米,堤防土方1,114万立方米),并加强了水利工程管理。但全部完成
综合治理规划,任务还十分艰巨。截至1984年,仅涝区待配套工程就需投资7,324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