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治涝工程
第二节 治涝工程
红兴隆垦区12个农场共有涝区41处,其中30万亩以上的10处——友谊、五九七、八五三农
场各2处,八五二农场3处,二九一农场1处;3~30万亩的25处,3万亩以下的6处。涝区总面积959.5
万亩,受涝面积601.1万亩。至1985年,在41处涝区已开挖干、支渠1,606条,总长4,143公里,
土方12,056万立方米,建成建筑物1,938座,除涝面积380.5万亩(其中5年一遇以上标准的148万
亩,3~5年一遇标准的232.5万亩),占受涝面积的63%。完成全部涝区工程,按规划尚需完成建筑
物2,665座,土方5,615万立方米,石方18.2万立方米,混凝土2.8万立方米。
友谊农场建场初期就在经营地域内修建了3条排干,在除涝上发挥了一定作用。 1958~1962年
间根据内涝灾情,又开挖了236条排水沟,受益面积达到23.8万亩。由于经验不足,没有全面治涝
规划,有的受容泄区水位顶托,有的造成水害搬家,影响了工程效益。1963年,在总结治水经验教
训的基础上,该场制订了“治涝为主、耕地为主、近期受益为主”的方针和防、截、排、蓄、抽相
结合的分期分批实施的治涝规划。采取修堤防御外水为患,修库拦蓄山洪,挖截流沟免除坡水侵蚀,
挖水沟排除内涝,有自流条件的采取高水高排,分散水势,无自流条件的设站强排等综合措施。从
1963年起,先后共修建了13座强排站(总装机容量3,022千瓦)。同时还进行了渠系工程配套建设、
截流沟和条田建设。截止1985年,七星河、漂筏河两大涝区119万亩受涝面积,已治理73.8万亩。
涝区建设较快的八五二农场,有大、小涝区5处,总控面积142.9万亩,受涝面积85万亩。该
场从1960年进行排涝工程建设,采用人、机结合的施工方法,仅使用苏制KM~ 1400大型开沟犁就
开出800余公里长的渠道,土方量达45万立方米。东北农垦总局水利勘测设计院1963~1964年为该
场全面、系统地进行了水利规划,并于1965—1968年完成了小孤山、大索伦、小索伦三大涝区的扩
初设计。该场水利施工主要采取冬季会战办法。如,1964年冬组织3,194人参加小孤山排干施工大
会战,30天时间完成了29公里长的排干,土方15.32万立方米。1965年冬,掀起第二次施工会战高
潮,分东、西两个战场,分别完成了小孤山排干和四方山排干。接着又在1966年组织了第三次水利
工程大会战,但“文化大革命”动乱中,在1967年元旦被迫停工。此外,该场还组织了4个水工专业
队和1个机械专业队坚持常年施工,1964—1966年完成120万土方和45座建筑物。八五二农场组建为
兵团三师二十团后,于1968年冬、1973年春又组织了第四次和第五次水利大会战,完成了大索伦排
干及支渠,共87万多土方,并先后修建了黑鱼泡、小挠力河、小索伦河、小森别河4条防洪堤,共
83万土方。至此,该场三大涝区干支渠基本配套,斗农渠完成50%,建筑物完成60%。85万亩易涝
地有了排水出路,67.8万亩除涝面积基本达到5年——遇的治涝标准。
但是,垦区在治涝上多年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倾向。不少工程建成后年久失修,渠道严重淤
塞。尤其七十年代后期气侯干旱,涝区个别生产队忽视了防涝。加之人们习惯于大地块机械化作业,
一些斗沟被平掉,更影响了工程效益的发挥。1981年受灾后,又重新建设。
涝区工程概况详见本章附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