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苗圃生产
第四节 苗圃生产
一、苗圃的建立与发展
为适应林业生产的发展,解决造林苗木,曙光农场1952年开始进行苗木生产,育苗15亩。
1957年后,各农场的林场和少数生产队陆续成立了苗圃,1973年育苗面积1,840亩。此后,除
八五二、北兴农场外,其他农场都建立了农场、分场的中心苗圃,有些生产队也自设了苗圃。中心
苗圃的主要任务是育针叶树及良种阔叶树,生产队小苗圃主要繁育阔叶树及小量针叶树。1980年是
育苗高峰年,年末达成育苗面积12,074亩。后因苗木需要量减少,育苗面积下降,1985年减至4,969
亩。(历年育苗面积详见本章附表土)
各中心苗圃建立后,育苗生产的技术力量得到加强,机械化程度有显著提高。农场总局对苗圃
建设十分重视,1983、1984年拔款18万元重点武装了双鸭山农场中心苗圃,使该圃经营面积达到300
亩,并设有机械修理间、种子库、实验室,购置了铁牛一55、东方红——75型拖拉机、小四轮、部
分配套农具及自动喷灌设备等,机械化程度达到80%以上,成为农场总局重点苗圃之一。
二,苗木品种及自给状况
1962年以前,八五二、八五三、双鸭山农场苗圃主要搞杨树和榆树播种育苗;双鸭山农场苗圃从
1961年开始培育樟子松。
1963~1965年,五九七、友谊、二九一、曙光农场苗圃培育的树种主要有落叶松、樟子松、杨树
(播种)、榆树、水曲柳、黄菠萝、核桃楸、紫穗槐、椴树等。但因育苗水平不高,产苗量低,农场造
林仍主要靠买苗。
1966—1971年,因已建立的苗圃所剩无几,育苗生产基本处于停顿状态,靠买苗造林。
从1972年,兵团三师开始恢复专业苗圃。为改变杨树品种不良和实生育苗的状态,红管局自1976年
从外地大量引进杨树优良品种,到1979年,已将原育树种全部更换完毕,并基本上进行了定向培育。此
后培育的主要树种为:落叶松、樟子松、红松、红皮云松、鱼鳞云杉、柳、杨、青干、白干、杜松、
水曲柳、紫穗槐、锦鸡儿、丁香、小桃红、胡枝子、山丁子、山葡萄、山刺梅等。由于专业苗圃的建
设初具规模,育苗水平提高,苗圃生产开始走上正规,垦区出现造林苗木自给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