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发展概况
第八章 工副业
第一节 发展概况
红兴隆垦区的农场在创建初期为解决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的一些基本需求,因陋就简地自
办了一些小型农机修理所(厂)和生产米、面、油、酒、酱、醋、糕点等食品的小型联合加工厂。后
来逐渐形成以生产专业化为基础的农垦工业体系,扩大了经营规模,增加了生产项目,有了商品性
生产,诞生了集体、个体工业。同时,为适应区内外市场需求,副业生产也有一定发展。到1985年,
垦区以食品加工、机械、建材、煤炭、造纸、加工业为骨干的全民所有制农垦工业企业有194个
(其中中型企业1个、小型企业193个),职工32,511人(占垦区全民所有制职工总数的20.2%),年
产值15,217万元(占垦区农垦企业同年工农业总产值的29.6%)。以食品加工、缝纫为主的集体工
业企业有74个,职工8,678人,年产值701.2万元。以加工业为主的个体工业有455户,从业人员
788人。主要由生产队经营的副业,年产值1,538万元(占垦区农垦企业同年工农业总产值的3%)。
集体副业企业5个,职工63人。个体副业158户,从业人员210人。垦区全民、集体、个体工副业生产
的发展,对保障北大荒的开发建设和发挥农垦企业的基地功能起了重要作用。经济体制改革,给企
业带来生机。少数坚持落实经济责任制、放开经营的企业效益显著。较突出的八五二农场造纸厂,
其全员劳动生产率(元/人、年),工人实物劳动生产率(吨/人、年)在1980年创造历史最高水平后,
1985年又分别比1980年提高91.5%、108.1%。
垦区工业因资金短缺,流通渠道不畅,有些原材料供应无保障,经营方式单一,多数工业企业的设
备、工艺与管理日见陈旧,落后,已有生产设备能力未得到充分利用,竞争能力、应变能力和自我
发展能力相当差。垦区副业生产的发展也较缓慢。都有待通过深化改革求得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