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科研成果与推广

第三节 科研成果与推广



一、科研进程
农垦科技研究与推广工作是紧密围绕垦区生产建设进行的,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1、在生产中搞革新、引进。五十年代,垦区为在开发中适应低湿地开荒生产的需要,生产技
术人员和科研人员积极从事技术革新、改造和良种、种畜引进繁育,通过生产经验交流和现场会
及时推广,促进了生产水平的提高。
2、专业搞科研与群众性革新活动相结合。随国家将大批农业院校毕业生分配到垦区工作,垦
区建立了专业科研机构,生产队也配了农、机、畜专业技术员,使技术革新改造得到质的飞跃。
单项研究得以展开,为富有地方特色的农垦科技工作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打下了基础。
“文化大革命”中,兵团推行“群众办科研”,“贫下中农占领科研阵地”,广大知识分子处
于被“团结,利用,改造”的地位,农垦科技活动陷入低潮。兵团恢复科研机构和有计划的科研活
动后,研究一项,试制或示范一项,应用推广一项,先后达117项,对改善兵团后期的生产经营起了
积极作用。
3、按照国家农业科研规划大搞攻关。“文化大革命”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
垦科技纳入了国家农业科技规划。在中央有关部、委和省科委支持下,在农场总局直接关怀下,红
管局科学研究工作在农、机、牧、水、林等各方面全面发展,既面向垦区生产实际,又为全国农业
现代化承担着艰巨的探索工作,从单项研究走向综合配套研究,取得一定成果。1978~1985年,红
管局进行的应用研究,新技术引进、革新改造及推广方面的科研项目共249个,正式通过鉴定53个。
其中,丰收二立玉米收获机、丰收二卧玉米收获机,悬挂式播种施厩肥机、玉米割台、ZQM 6L—5.0
轴向球塞液压马达、ZQK—130型自走式清淤开沟机和三江白猪培育等7项成果填补了国家空白。大部
分科研成果得到迅速推广,转化为生产力,促进了垦区经济建设的发展。
1971—1985年主要科研成果见本章附表2。
二、获奖科研成果
红兴隆垦区的科研成果得到社会实践的肯定,自1978年有多项获奖。到1985年,共获国家、部、
省、农场总局科研和推广成果奖122项(其中重复授奖21项)。
历年获奖科研项目级别、项数:


获奖项目及授奖单位详见本章附表3、4。
三、重大科研获奖项目简介
1、ZQM 5L—5.0轴向球塞马达。1978年,红管局科研所以熊映青工程师为主的6名科研人员研制
成大扭矩的ZQM 5L—2,0球塞型液压马达。在此基础上,于1980年又研制成功低速大扭矩型的ZQM5L
—5.0轴向球塞马达。该马达结构简单,工作可靠,适用于要求速度不太高的车辆的行走驱动轮上,
还可用于渔船的起网、起锚机具,工程机械的起重卷扬机,城市建设地下涵管的埋设机具,用这种马
达作为动力,可缩短作业区的范围。
主要参数是:排量5升/转,额定压力125公斤/平方厘米,最高压力160公斤/平方厘米,额定
转速40转/分,最高转速63转/分,容积效率>92%,总效率≥85%。
该项目在农垦部科教局1980年12月主持召开的鉴定会上通过鉴定,为国内首创。于1981年获农垦
部科技成果一等奖。
2、瘦肉型新猪种——三江白猪。该项目由红管局科研所及友谊、五九七,八五二、八五三农场
1973年与东北农学院协作,以现代生物遗传理论为指导,借鉴国外先进育种经验和方法,用东北民猪
与长白猪为亲本,进行正反杂交、回交与横交选育及多世代定向选择,培育成功。1983年经国家鉴定
验收,成为我国第一个自己育成的瘦肉型猪种。
该猪种保持了东北民猪适应性强、繁殖力高、肉质好的特点,吸收了长白猪增重快、饲料报酬高、
瘦肉多的优点,母猪初产窝产仔11—12头,窝活8.8—9头,育肥猪 180日龄活重达90公斤,肉料比
为1:3.5,胴体瘦肉率达58%。
红管局科研所育成三江白猪后,参加了国家科委“六?五”期间“商品瘦肉猪生产配套技术和繁
育体系”攻关课题研究,在三江白猪原育种基点基础上组成了攻关协作组。于1982~1983年进行了
三江白猪与杜洛克、大约克夏及苏白猪8个不同组合对比肥育试验,筛选出以三江白猪为母本的杜X
三最优组合。1984年和1985年连续进行了计 576头杜X三杂种猪生长育肥的中间推广试验。几次重复
试验表明,杜X三育肥性能有明显优势,其日增重达600克以上,肉料比1:3.28,胴体瘦肉率达62%,
可与国外优良瘦肉型猪种媲美,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和国际肉猪生产水平。为进一步扩大推广,又进行
了千头猪生产示范试验,达到平均出栏日龄211.5天,出栏体重99。42公斤,全期料肉比 3.5:1。
1984~1985年两个生产周期共计生产商品肉猪11,119头,总产值179.4万元,盈利44.3万元,取得
了明显的效益。攻关期间还进行了瘦肉猪营养需要、肉质评定等技术研究。在深圳地区进行的异地饲
养试验,证明三江白猪对亚热带气候条件也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得到港商好评,被选为中澳合办
猪场的当家品种,为我国肉猪出口创造了条件。
3、友谊农场五分场二队引进成套农机设备实验。农林部经国家计委、国家建委批准,于1978
年从美国约翰·迪尔公司引进一套能担负二万亩耕地生产的农机设备,交红兴隆垦区进行实验。省农
场总局和红管局决定由友谊农场重组的五分场二队担负。任务是:通过生产实验,考核引进农机设
备的性能和适应性,学习和掌握新技术,达到“洋为中用”,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生产水平和科
学管理水平;探讨和总结适合我国国情的全盘机械化、现代化经验。到1984年,经七年的生产实验,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达到了生产实验任务的要求。
(1)农机使用效果。这套机械基本无故障,累计拖拉机、收割机完好率分别为 93.5%、99%,
出车率分别为91.8%、97.2%,时间利用率分另4为99.3%、97.7%。各处油管无漏油、渗油。
已完成5,440小时、工作量80,901标准亩、耗油69,727公斤的发动机活塞缸套仅有0.02~0.03
毫米的轻微磨损,优于国产机械。
(2)生产效果。五分场二队在生产实验的农艺上采用麦、玉,豆和麦、麦、豆三区轮作,松、
耙、翻耕作,适期标准整地;选用适宜本地区的当代良种,新农药处理,大豆、玉米精密播种,小
麦15厘米条播,因土施肥;苗前、后化学除草,对病虫药防与生防相结合;圆型喷灌机因墒灌水,
秸杆还田培肥地力;粮食处理工厂化。整个生产过程全部机械化作业。七年间,经历了历史罕见的
重大旱、涝灾害,五分场二队的粮豆生产水平一直居于全场、全垦区的领先地位。七年平均:职工45
人(其中农业工人20人),粮豆播种面积23,144亩,粮豆总产4,133.7吨,粮豆亩产l77.3公斤,
劳动生产率为每一农业工人206,685公斤,商品率93.4%。
五分场二队重组后生产规模与生产水平与原五分场二队对比,职工人数减少 87.8%,农业工
人减少92.6%,播种面积增加63.5%,粮豆亩产提高12.1%,粮豆总产增加83.3%,劳动生产
率提高24.8倍。
(3)经济效果。七年平均:年总产值为1,462,611元,年经营利润为367,923元,百元产值利
润为21.81元,百元设备投资利润为8.82元。
后七年与前七年对比:总产值提高2.4倍,总成本提高1。9倍,经营利润提高 11.5倍,百元
流动资金利润提高2.57倍,百元产值利润提高5.3倍。
(4)技术效果。培养了一批掌握新技术的骨干和人才,学到了国外现代化农机使用、操作、管
理、保养、维修等技术和化学除草技术、秸杆还田培肥地力技术、圆型喷灌技术、精密播种技术、
少耕技术等,已在垦区推广。
(5)社会效果。五分场二队使用引进机械后,引起全国各界人士,特别是农机界人士的极大兴
趣和关注。七年间到五分场二队参观的人员达20多万人次。引进机械的新结构、新工艺、新技术已
为我国农机设计部门和生产部门采用,促进和加速了我国农业机械的技术改造和发展新一代农机,
节省了外汇,节约了投资,提高了经济效益。实践提示人们,引进样机试点是正确的。
4、北方旱粮产区农业现代化基地综合科学实验。这是国家科委、国家农委1979年3月纳入建
立11处农林牧渔热作现代化综合科学实验基地而确定在黑龙江省友谊农场五分场进行实验的项目。
综合科学实验的任务是:采用现代化装备、国内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在农林牧各业生产
上,最大限度地使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机械化,大幅度地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劳动生产
率、粮食商品率和经济效益。
实验注重对引进技术设备的应用,同时更注意消化、吸收。对引进技术设备作了改进、调整并
以国产机械补套。根据新的农机配套,特别是大型喷灌机纳入农机配套对农艺提出的新要求、分离
农业劳动力的要求,五分场实验基地对生产结构、产业结构作了新的调整。在农业生产上,改变了
单一种植粮食的局面,发展了经济作物;在牧业生产上,改变了单一养猪的局面,而是猪、牛、羊、
鸡、兔全面发展;在林业生产上,改变了过去只重视村镇宅旁绿化,而是大力营造农防林,在产
业结构的调整上,大力发展农牧副产品加工,扩大了粮、油、米、酒等加工厂,新建了乳品厂、砖厂。
基地经七年试验已全部返还其投资。
五分场在实验中农机和农艺有机结合,形成以深松为基础,以松代翻、松翻耙相结合的基本耕
作制度,推广了秸杆还田。累计化除面积达55.6万亩,生防面积达193.1万亩,建设高、稳产农
田,排水渠道工程完成土方50多万立方米,营造防护林9,293亩,喷灌可控制面积达6万亩,占分
场耕地面积50%,增产效果达40.3%。粮豆亩产基本稳定在225公斤左右,增长16.5%,总产增
长57.3%。工业产值由1979年的242.1万元增长到1984年的382.4万元;工农业总产值增长1.6
倍,1980—1984年累计净利润547.5万元,是1955~1979年建场25年累计净利润117.9万元的4.6
倍,是实验前5年累计净利润34.8万元的15.8倍。
五分场北方旱粮产区农业现代化综合科学实验和五分场二队的引进设备生产实验两项实验成
果,由国家科委委托农牧渔业部农垦局主持,于1985年9月在友谊农场通过鉴定,并获得国家科技
成果二等奖。
5、三江平原农业区域综合开发治理攻关。这是“六·五”期间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之一。攻
关在宝清县和八五○、八五三农场3个点进行大面积试验示范,1984年开题。攻关的参加单位主
要有,农场总局设计院、农垦科学院,八一农垦大学、沈阳林木所、合江农科所、长春地理所和红
管局科研所。
攻关从八五三农场的自然资源优势和生态环境特点出发,运用系统工程方法进行综合技术开发
和配套成果的组装,以求尽快形成生产效益。在稳定和逐步提高粮食单产水平的前提下,加速农、
林、牧,副、渔的全面发展。把农场尽快建设成为粮油食品的生产、加工基地,牧渔基地和林木果
品生产基地。力求“六·五”成线,“七·五”成环,逐步形成多功能、多层次、多环节、高效益的
农场经济良性循环体系和开放式商品生产的优化模型,提供示范。
1984年开题后,已初获成果。部分攻关成果获1985年农场总局科学技术进步奖。《农业自然资
源详查及评价》获一等奖,《库塘受益区水土资源综合开发模式研究》、《大豆灰斑病食心虫的发
生与防治》获二等奖,《饲料开发利用与种畜饲养的研究》、《八五三农场总体开发治理方案与农
林牧副渔合理结构的研究》,《种子加工工厂化的研究》获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