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物资供应
第二节 物资供应
一、油料供应
垦区庞大的机械装备需大量的、多品种的柴油、汽油和润滑油。
石油产品属国家统配一类物资。1960年大庆油田投产前,垦区所需油料主要依靠国家拨给的进
口苏联油。六十年代初,中苏关系紧张,国产油一时尚少,曾使垦区油料供应处于极困难的局面:
农场被迫大量改装木炭汽车;因不能按季节到油;油库工人不得不在严冬条件下用铁锹从油罐车往
外挖农用柴油;机油供应不上,只好使用榆树皮溶液掺合成的乳化油,导致大量机械损伤,润滑油
短缺,农场就自力更生地以豆油配制。同期,农场初创时虽修了一些公路,但路况极差,一些偏远
生产点运油更困难。如,八五三农场四分场(雁窝岛)地势低洼,常不通车,所需油料只得从密,山
用油罐车运到宝清河边,以油桶分装,绑扎成排,从宝清河进挠力河放排水运,历时五天才能到达
四分场。又因河、沼相连,运油途中困难重重,1958年8月罗海荣同志为此献出了生命。
大庆油田建成后,垦区油料供应日趋缓和。到八十年代,石油成品油年进货量已近7万吨,在
有计划地搞好季节、分级储备的基础上,基本上保证了生产发展的需要。
(历年耗油情况见本章附表1)
二、其它物资供应
垦区的农场,机械多,型号多,所需各类物资不但量大,时间要求也极强。基本规律是冬天要
为开春、上一个生产季节要为下一个生产季节全面备足消耗物资。否则,违误了农时,后果不堪设想。
农场物资供应历经创建时期的艰苦条件和1960年前后我国连续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出现的物资匮
乏局面,进入国民经济调整时期方基本好转。“文化大革命”动乱中,国民经济被破坏,农场物资
进货极困难,以钢材为例,1970~1976年垦区每亩耕地农用钢材仅0.13~0.36公斤,为1985年亩
占有量0.58公斤的20.7%~62.1%。(详见本章附表2)友谊农场1976年钢材供应量为0.16公斤/亩,
每台机械配件供应额为:拖拉机1,290元、联合收割机1,170元、汽车1,780元,分别是1965年
单位供应量的25.8%、56.1%、26.6%、23.7%。
这种状况,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得到扭转,尤其是经济体制改革中可从多渠道进货,
产销见面,不但大大丰富了物资来源,由于中转层次减少,还促进了垦区物资经营的改善。
三、红管局物资供应站经营情况
红管局物资供应站以收取一定管理费和进货费为农场中转供应物资,到1984年,年进货额已
超过4,000万元。1970—1985年,经营16年,有15年盈利(年度间为1—26万元,八十年年代年盈利
额占当年销售额的0.04%—0.64%), 1年亏损(24万元)。超支年度是1979年,因农场总局决定
撤消该站,改变农场供应渠道,但对原库存和按计划给农场新订购的物资未做妥善处置,造成大
量积压,库存额上升到841万元,是上年库存额的2.25倍。
党的十届三中全会后,曾因对全国物资形势好转认识不足,没能适应形势发展改进采购方针,还担
心物资短缺会影响生产,对物资较多时的选购和相应减少储备有所忽视,导致新的库存增加。该
站库存额占年进货额的百分比,从1978年的9.7%上升到 1982年的42.1%,1984年降到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