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粮、种调出与灾年自给状况
第四节 粮、种调出与灾年自给状况
农垦系统所需粮、种主要靠系统内平衡调剂。红管局及所属农场既承担了上级下达的粮,
种调出任务,也在灾年得到兄弟管理局的支援。
一、粮,种调出
一般年份,局间、场间常有小量良种调剂和口粮、饲料品种调剂。1973~1984年,三师,红
管局完成调出87,588吨,列入上交。
二、灾年粮食自给状况
1960~1961年。1960年严重自然灾害后,垦区粮食紧缺,全省实行“低标准,瓜菜代”。当
时隶属牡丹江农垦局的农场在1961年春耕前,职工口粮日定量一度降到0.2公斤。在极困难的情
况下,合江农垦局安排友谊农场调给牡丹江农垦局1,500吨粮食,八五二,八五三农场按当时牡
丹江农垦局的安排,调给穆棱河两岸严重缺粮的农场5,500多吨粮食。
1973年。由于干旱,特别是小麦后期高温逼熟,平均亩产仅65.1公斤,三师有的团粮食短缺。
经师平衡安排,十八、二十,二十九、三十一、三十二团压缩细粮比例,调出小麦2,332吨,二十
一团调出大麦54吨,十八,二十一团调出玉米4,024吨,总调拨量6,410吨。
1978年。又因干旱,红管局平均小麦亩产51.2公斤,在压缩细粮比例、安排场间调剂小麦
12,084吨仍不能保障缺麦场需要的情况下,农场总局从建三江、牡丹江、九三管局给调入小麦
22,380吨。同年,还从友谊等农场调给笔架山等农场玉米、大豆2,537吨。总调拨量达3,7万吨。
调入场多以大豆补偿交粮指标,合计2.6万吨。
1981年。红管局播种小麦311万亩,按长势,预产45—50万吨,但麦收期间连雨,田间大涝,小麦
大量损失,质量也极差。据各场10月份普查统计,仅能收获22.25万吨小麦(当时还有部分待收),
但普遍杂有生芽粒、赤霉病粒,其中生芽粒超过20%的有3.7万吨,赤霉病粒超过4%的有9.5万
吨,不能食用的有0.6万吨。在有数量、没质量的情况下,红管局采取优选留种、扒皮制粉等办法,
解决了自给,职工群众吃了一年粘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