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教育事业发展概况

第二节 教育事业发展概况


一、农场创建时期的教育
垦区的教育事业是随着农垦事业的不断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1948年,双鸭山农场的
前身集贤县公营农场即开始办学,当时只有一名教师,10余名学生。至五十年代初期,除双
鸭山农场正式建立了小学外,曙光农场、北兴农场等场的前身农场也先后成立了第一所小学。
1955年春友谊农场在总场成立小学,不久一、二、四、五等分场亦成立小学。1956年8月,二
九一农场成立了一个复式教学班,1958年正式成立小学。1958年大批转业官兵来到垦区各场,
为了满足职工子弟就学的要求,八五二、八五三、五九七等场均先后建立了正式的小学,有
的还附设了初中班。
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各场均已建立了中、小学校,各分场亦有小学,有的并设有
初中班。在此时间,教育事业发展较快,各校都能认真地执行党中央提出的“教育为无产阶
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并注意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虽然校
舍和教学器材比较简陋,教师业务水平也参差不齐,但由于教育管理部门 (从农场所在地的市、
县的教育局到农场主管教育的宣传部或文教科)对教育工作的重视,各校教职员工的积极努力,
教学成绩还是比较好的。如1965年秋,宝清一中招收两个高中一年级班,其中八五二农场的
新生几乎占了一半,同年,友谊中学高中50名毕业生有15名考上大学,占应届毕业生的30%;
又如1965年双鸭山市举行的中学生数学比赛中,集贤农场(双鸭山农场前身)中学学生邱守娟
获第一名(她后来成为北京大学研究生)。双市少年乒乓球比赛,集贤农场学生赵振东获男子
单打第一名。在此时期,各农场比较集中地抓了职工业余文化教育,办了职工文化夜校,
有专职和兼职的文化教员授课,按期考试,成绩上报至当地教育管理部门。
二、“文革”时期的教育
1966年,中共中央“5?16”通知发出后,各农场学校开始“停课闹革命”。学校领导机
构瘫痪,教学秩序大乱。中、小学生组成“红卫兵”“红小兵”,校领导和许多教师被揪斗,
有的甚至被关押。
1967年,各校进驻了“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委员会”或“贫管小组”取消了升学考试,相
继大批“师道尊严”、“智育第一”。大部分学校取消了文化课,只学《毛主席语录》和
《毛主席著作选读》,写学习心得体会,开“讲用会。
1968年至1969年,兵团三师所属各团相继组建完成,学校经过调整,实行所谓“开门办
学”。当时十八团八营七十八连的学校成为“开门办学”的典型。兵团曾在该连召开现场会
议。1969~1970年由“革命干部”和“革命教师”、“革命学生”代表组成的“三结合”领
导小组抓教育,贫下中农、工宣队员、工农兵兼职教师登上讲台,各学校开门办学、“走五?七
道路”,大搞厂校挂钩,校队挂钩。
在“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的思想指导下,至1976年各校基本上实行了九年一贯制。
三、恢复发展时期的教育
红管局成立后,随着全国的拨乱反正工作的进行,各校的工作也渐趋正常。十一届三中
全会后,教育事业又得到恢复和发展。垦区各校开始大力整顿校风、校纪,逐步恢复了教学
秩序。
1977年陆续撤出了贫管会、工宣队,恢复了考试制度、招生制度,升留级制度,开始重
新贯彻《中学生守则》和《小学生守则》。
1980年,根据中央教育部指示精神,对教育结构进行了初步调整。1981年各场小学的学
制由五年制恢复为六年制,中学四年制改为五年制。另外,为了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教学、教
研活动,提高教学质量,还成立了教学研究会。充实了教师队伍。通过各种师资培训班培训,
教师素质和待遇也有所提革。高考升学率明显上升,教育事业得到发展。
1984年开始抓教育战线的改革试点工作,红管局教育处于1984年8月在双鸭山农场场直
小学搞了改革试点,农牧渔业部转发了双鸭山农场改革试验方案,全局有10所中、小学和职
业高中进行了校长任期制、教师聘任制、后勤承包制的改革试点,均收到较好效果,五九七
农场更为明显。
1985年,垦区共有小学433所,中学84所,其中职业高中10所,在校生85,885人,教职
员工7,878人,其中教师7,71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