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机构沿革
第二章 医疗卫生
第一节 机构沿革
垦区各农场在创建不久即设立医疗卫生机构。1950年,集贤农场设卫生室,由集贤
县调来一名医生,1952年3月又成立卫生所,有10名医护人员,其中有日本籍医生一名,日
籍护士2名。1953年,曙光农场成立了卫生所,诊治内、外、妇、儿各科疾病,并设中医。
1954年,友谊农场在福利屯设立卫生所,有医生、护士、司药各一名。1955年10月建立职工
医院,医护人员共30名,各分场设卫生所,医生、护士土至3名。1955年,二九一农场创建时,
在原农建二师六团卫生队的基础上成立了农场医疗卫生机构。1956年,八五二、八五三农场
先后成立了卫生所。1958年以后建立的农场,在建场时即同时成立了医疗卫生机构。1959年,
各农场相继成立了职工医院。分场设卫生院,生产队设卫生所。至六十年代初期,垦区的医疗
卫生网已经形成。六十年代,为了加强对医疗卫生工作的领导,各场设立了卫生科或文教卫生
科,由东北农垦总局文教卫生处领导。同时,各场还成立了爱国卫生委员会,以指导群众的
爱国卫生工作。友谊农场在场、县合一期间,按政府编制设卫生局。
1968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成立,师后勤部设卫生科、三师医院、师直属机关
门诊所。团设卫生队,营设卫生所,连设卫生室,团的卫生工作由团后勤处领导。1969年,
为了适应战备需要,曾将二十一团卫生队改为三师医院分院,一年后归原建制。1976年兵团
撤销,三师改为红兴隆国营农场管理局,设立了文教卫生处。1978年文教卫生处改组,成立
了卫生处,同时组建管理局卫生防疫站。原三师医院改为管理局中心医院。三师各团改为农
场,各场设卫生科,卫生队改为职工医院,分场设卫生院,生产队设卫生室。1982年,农场
均设卫生防疫站。1984年成立妇幼保健站,全垦区医疗卫生机构更为健全,设备也较为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