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人口
第五编 社会
第一章 人口、民族
第一节 人口
垦区人口是随着垦区不断开发,特别是五十年代大批军垦农场的建立而发展起来的。
据资料记载,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就有“闯关东”的在这一带开荒种植大烟(鸦片)。
在解放前的三十年代末至四十年代初,已有少数居民开垦小块土地,以种粮豆为生。也有靠
打猎和采集山货为生的。1947年前后,有的地方已形成小屯,但大部分地区仍荒无人烟。
1947年集贤农场建立,当时只有130余人,1948年桦南农场建场初期人口也只有295人。
1954年国务院公布《关于建设国营友谊农场的决定》,农业部从各地调往大型谷物农场的工
作人员相继到达友谊农场。1955年友谊农场建场初期人口为7,890人。1955年中,国人民解
放军农建二师由山东集体转业来黑龙江省建立二九一农场。当时垦区人口第一次超过万人,
达15,011人,1956年,首批铁道兵转业到八五二农场。1958年大批转业官兵到北大荒,
垦区人口增长到75,896人。1959在“人民公社”化高潮中,友谊农场附近的四个人民公社
过渡到农场,同年又有一批山东支边青年进入农场,到1959年末,垦区人口骤然增加到
161,835人。
1960年前后,从关内灾区又盲目流入一批人口。1964年以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
间,即生产建设兵团时期,为响应毛泽东同志提出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在那里是可以
大有作为的”号召,又有北京、天津、上海、哈尔滨、杭州、温州、双鸭山、佳木斯等城市
知识青年相继来到垦区各场。到1977年,垦区共接收城市知识青年89,584人,年底垦区人口
已达367,310人。1975年开始,各地城市知识青年陆续返城。到1978年,因病退、家庭生活
困难,招工顶替父母工作等原因返城的共训52,460人。到1979年,垦区人口下降到343,590人。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垦区总人口为79,171户,355,495人,(其中男性182,480
人,占总人口52%,女性173,015人,占总人口48%)比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时的170,090
人增加了185,405人。在18年中人口翻了一番。平均每年增长10,300人。在增长人口中包括
每年出生的人口,和由省内外和农垦系统内调入的人口,也有新毕业分配的大学、中专毕业
生和国家统一分配的复员和退役军人。
1985年,垦区居民共有91,689户,361,785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6人。比196,1
年每平方公里18人增加了一倍。人口密度最大的是友谊农场,每平方公里58人,人口密度最
小的是红旗岭农场,每平方公里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