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建置沿革

第一编 概述

第一章 沿革

第一节 建置沿革



双鸭山农场是一个有40多年历史的大型机械化国营农场。它是以原集贤县公营农场(后
又称集贤县第一农场、集贤县示范农场)为基础,与中共中央东北局农场(包括早已并入这
个农场的桦川县农场、霍家沟农场)、中共松江省委农场、松江省工业厅企业局农场、集贤
县孟家烧锅农场(即集贤县第二农场)和集贤县李津围子农场(即集贤县第三农场)等单位
先后合并发展而成的,是东北地区开创最早的农场之一。

早在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历史转折的新阶段之际,成立不久的合江省集贤县人民政府为了
开辟经济来源,巩固人民政权,支持解放战争,即着手计划开办农场。1946年12月 21 日至
24日,当时的中共集贤县委书记韩天石(原系解放军某部驻军民运工作团政委)、集贤县县
长王侯山(原民运工作团负责人之一),亲自率领县生产部农业科长李景华及县公安局,法
院的工作人员共7 人,乘坐马爬犁,顶风雪,冒严寒,在县境东南部地区的四方台、幺岗、
东葫芦头沟、三道穷棒子岗(现宝山矿)、东保卫、王哑叭店(现扁石河镇,双鸭山农场场
部所在地)一带,进行了4 天的实地勘察,选定开办农场的地址。1947年4 月上旬,又派出
县财务科科长亓克英、生产部农业科科长李景华等4 人到县开采的东煤窑(在宝山矿地区内)
布置将煤窑移交省人民政府的工作,并到四方台、幺岗、东葫芦头沟和西葫芦头沟等地作了
进一步勘察,确定农场最初的开荒建点位置在幺岗(在现一队境内)。

7 月中旬,集贤县人民政府决定抽调在双山(在今二九一农场境内)种植一百号(罂粟)
的大部分人员、全部牲口、车辆和农具,连同从生产部、贸易局抽调的工作人员,大车老板
及马匹、农具、车辆,共130 余人,马100 余匹,大车30余辆,农具100 余件,组成生产大
队(即农场),由李景华负责。

8 月25日、26日两天,由李景华率领的生产大队的干部和工人,乘马车先后到达目的地
——幺岗和东葫芦头沟,立即收拾由于李延会匪部骚扰而搬迁的农民留下的4 个大马架,并
伐木割草,架搭大窝棚定居。又在撂荒地上耕作,播种大豆、高粱,且开垦了一部分荒地。

9 月中旬,从集贤、桦川招收了一批人员,县里又调拨来牲畜、车辆、农具和各种物资。
生产大队也进行了调整,大队下设两个生产队。一队队长王大发,率队员 70 余人,马100
余匹,二队队长杜庭君,率队员60余人,马116 匹,分别在开花山、东葫芦头沟搭棚建舍,
开垦土地,发展生产。

1947年12月3 日,生产大队正式改名为集贤县公营农场,由李景华、刘国山担任正、副
场长。农场总人口550 人,职416人(其中农业工人215 人)。耕地面积21,388 亩(其
中开荒5 ,000 亩)。职工成份比较复杂,有从集贤,宝清、桦川、富锦等县来的翻身农民
(这是大多数),有解放过来经过教育的原蒋军人员,有刑满就业人员,还有少数隐瞒身份
投入农场的地富分子。

1948年,农场建立了仓库、食堂、卫生室和商店,并有两台“万国牌”轮式拖拉机和一
部份农具入场,又从哈尔滨、吉林等地先后买回150 多匹马,生产资料日益增加。由于生产
不断发展,经营规模逐渐扩大,农场机构也相应扩大。场部设办公室、经理股、农业股等机
构,在四方台西边(现一队境内大脑袋山附近)和东煤窑南边(现六队境内)成立了作业站。

同年秋,党组织公开,成立了党支部,由李景华兼任支部书记。 10 月初,李景华调离
农场,由刘国山任场长兼支部书记,刘志才任副场长。

当年秋天,在农场东边,有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炮兵纵队一师二团九连,在李津
围子至瓮泉一带开荒种地3 ,000 余亩。

该团另一个连,同时在东保卫一带开荒建点。部队和农场互有往来。

1949年2 月6 日,场名改为集贤县示范农场,人员和物资都得到充实。3 月15日,集贤
县第二农场,即孟家烧锅农场并入示范农场。孟家烧锅农场成立于1948年1 月10日,有工人
128 名,耕地面积8 ,000 多亩,均为新开地,马100 多匹,大车30余辆。种植作物为小麦、
大豆、玉米。

场长袁发。1949年8 月底,集贤县第三农场,即李津围子农场又并入示范农场。李津围
子农场成立于1948年2 月1 日,是由集贤县公安局和法院开办的,有工人130 多名,耕地5 ,
000 多亩(有一部分为重开的撂荒地)。主要种植大豆,也种部分高粱、玉米。场长李福田。
示范农场扩大后,于1949年10月1 日改名为集贤县四方台农场。到年终,部分职工调离,在
农场劳动的全部劳教人员迁走,农场总人口为640 人,职工人数为441 名。耕地面积34,738
亩。1950年,农场成立总管理委员会,对企业进行民主管理,订有各种规章制度,使各项工
作有章可循。

同年2 月5 日成立工会,由靳祥担任主席。11月,四野炮纵志愿入朝,所开的荒地3 ,
000 余亩移交农场。全场土地面积为35,940 亩。有6 个生产队。播种的主要作物为小麦、
大豆和玉米,也种植一部分谷子和高粱。

1951年,合江省与松江省合并,称松江省。4 月,中共中央东北局农场(包括早已并入
东北局农场的桦川县农场和霍家沟农场)、中共松江省委所辖的省委农场和松江省人民政府
企业局农场并入示范农场,而原孟家烧锅农场的全部土地则交出给省里。7 月1 日,农场改
名为松江省国营集贤机械农场,由松江省农管厅管辖。刘国山任场长,刘志才任副场长,杜
宝善任机务副场长。农场场部机构由股改为科,有经理科、农业科等。9 月20日,农场成立
6 个分场。

各分场的负责人是:一分场刘国良,二分场董志国,三分场卢德卿,四分场杨成义,五
分场李福田,六分场王连山。农场总人口为1 ,020 人,耕地面积39,482 亩。有“纳齐”、
“万国”、“万能”等型号拖拉机共5 台,合10个标准台。全年盈利44,000 元。扩建了办
公室、仓库,学校和职工宿舍。党组织亦扩大,成立了党总支,李永全任总支书记。

1952年,农场机械力量增强,拥有包括大型拖拉机C —80在内的机车11台(合18.7标准
台),并有自动和牵引两种收割机。8 月10日,农管厅从宁安拖拉机学校分配来机务学员24
人,充实了农场的机务人员队伍。此后又于1953年陆续调进大、中型拖拉机11台,联合收割
机10台。

从曙光农场调入机务人员20余名,从鹤立农机校分配到场机务学员20名,机务队伍空前
壮大。

11月1 日,由双鸭山市到场部的高压线架通,并开始输电。此后,工程队、米面加工厂、
农机修配厂等工业单位和广播站、气象站相继成立。这个场成为当时全省机械化、电器化程
度最高的农场。

1954年12月,农场改名为黑龙江省国营集贤机械农场。撤销分场,下设5 个农业生产队
和1 个畜牧队。由李万宝任场长,赵青山、杜宝善、赵相南(朝鲜族)任副场长。农场建立
了汽车队、电影放映组,成立了机务训练班(有学员80名,男女各40名)。

1955年8 月,场长李万宝奉命带领干部和机务人员100 余名到富锦县建立七星农场。

1956年5 月12日,农场改名为国营集贤农场。赵青山任场长,杜宝善、王拓任副场长。

1957年7 月21日,农场成立党委。周世兴任党委书记,赵青山任副书记。1958年3 月,
农场归农垦部合江农垦局领导。场党委书记周世兴,场长赵青山和吕隆林,副场长宋绍武、
金永华。

农场撤销农业科,成立农业技师室。该地区在行政上划归双鸭山市管辖。

1958年4 月2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洛阳步校570 余名转业官兵到场,为农场增添了强有
力的新生元素,这些同志后来一直和从四川成都转业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预备第四师的同志、
从湖北武汉转业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学校的同志一起,与全场同志团结一致,为农场建
设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1959年,农场改名为国营集贤畜牧农场。恢复农业科,加强畜牧科。场党委设书记处、
组织部、宣传部,并成立监委。农场成立中学、职工医院、爱国卫生委员会、防疫站、兽医
站、服务部、电影队等单位。5 月11日,山东支边青年118 人来场。7 月16日,另一批山东
支边青年324 人从郯城来场。这些同志后来大部分在机务、畜牧和工副业等方面做出了贡献。

1960年2 月5 日,五九七农场五分场,友谊农场八分场的东瓮泉、西瓮泉两个生产队划
入后,农场改为三级制场,下设三个分场。一分场场部设四方台南屯(现二队),二分场场
部设李津围子(现七队),三分场场部设原五九七农场五分场场部(现十二队)。5 月1 日,
二合村又由友谊农场划归农场,归入后由三分场领导。6 月下旬,山东梁山移民?3 户360
余人到场落户,大部分在场部地区和一分场劳动。

这一年,农场成立共青团委员会、妇女联合会、邮电所、银行分理处、电工排等单位。

9 月1 日,合江农垦局委托农场筹建石油厂,任命原三分场场长曹广友为石油厂厂长。

1961年,农场场名恢复为国营集贤农场。党委撤销书记处,仍设组织部、宣传部、监委。

同年,农场成立公安分局,由张海臣负责。1962年,农场撤销分场,改为二级制农场。

1963年2 月1 日,国营集贤农场归农垦部东北农垦总局领导。6 月6 日,大叶沟林场划
归农场经营管理(大叶沟林场于1965年5 月29日移交牡丹江林业局),农场成立林业站,农、
林、牧、副、工各业同时发展。为了指挥生产的方便,场部由四方台迁至扁石河北岸的王哑
叭店(即现在的扁石河镇)。1963年9 月15日,场部机关搬入新址。此后场直属单位也陆续
搬迁。原四方台场部旧址改为第一生产队队部。为了加强政治工作,农场于1965年4 月1 日
成立了政治部。

下设秘书科、组织科、宣传科,宋绍武任政治部主任。

此一时期,农场干部、职工思想稳定,劳动热情高涨,生产形势很好,粮豆产量居垦区
前列。场长赵青山、第八生产队队长杜贵森,于1965年12月19日至31日,参加了在北京召开
的“全国农垦科学技术。与高产经验交流会议”,会后全体代表并与周恩来、李先念、邓小
平、谭震林、王震等中央领导同志合影。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农场生产和各项工作受到冲击和干扰。12月25日,“集
贤农场贫下中农文化大革命筹备委员会”(简称“场文筹”)成立,于翌年1 月27日夺取了
农场党、政、财、文大权。不久群众组织又形成观点对立的两派,称为“红色造反者司令部”

(简称“红司”)、“红色造反者总部”(简称“红总”),互相攻击,有增无已。自
1967年12月至1969年10月近两年时间内,北京、上海、天津、哈尔滨、佳木斯等城市知识青
年大批到场,并介入了“文化大革命”。两派斗争持续到4 月 22 日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
三师二十九团成立仍未终止。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后,为了安定团结、发展生产的需要,黑龙江生产建设
兵团撤销。二十九团于1977年2 月1 日改名为双鸭山农场,由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领导,
属红兴隆农场管理局。王军业任党委书记,主持全场工作。后调来张振声任场长。党的十一
届三中全会以后,农场工作重点转移,“文化大革命”中铸成的冤、假、错案得到平反。农
场机构进行了初步的整顿和调整,各项工作步入正轨,生产也逐步得到发展。1983年1 月7
日,农场领导班子,根据干部革命化、年青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进行了调整。王军
业任书记,刘云龙任场长。张振声、王紫垣、张玉清等为顾问,生产上实行了责任承包制,
职工情绪高涨,干劲加足,生产得到发展,扭转了近几年连续亏损的局面。11月农场又开始
企业整顿。

1984年12月,农场领导机构重新作了调整,刘发任党委书记,李光任场长。精简了机关
机构,充实和加强了公司一级经济实体。1986年全场建立了1 ,421 个家庭农场,其中林业
39个,养殖业5 个,各行各业落实了承包制,农场由原来的单纯生产型企业逐渐转变为生产
经营型企业,1987年3 月李光调离农场,彭厚生任场长。进一步完善大农场套小农场的体制,
以“艰苦奋斗,求实进取,群策群力、兴场富民”为企业精神。农场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是,
“以十三大精神为指针,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发挥优势,广开财源,巩固主体,发展两翼,
依托城市,服务矿区,富场先富民,民富促场富,艰苦奋斗,振兴农场经济”。进一步调动
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