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土壤

第五节 土壤



场区土壤是在不同的生物气候条件下形成的。根据形成条件、土壤形态、特性及其利用
的不同,可分为棕壤、白浆土、黑土、草甸土、沼泽土五类。

(一)棕壤;是场区分布最广的土壤。总面积在30万亩以上,遍布全场各队,其中耕地
面积3000亩。根据棕壤的形态、特征及利用的不同,可划分为三个亚类:1 、山地棕壤;分
布在山地,总面积为29万亩。土壤特征:土层薄,土层发育不明显,黑土层 5—15厘米,黑
土层以下为未风化母岩,全剖面为棕色。2 、棕壤:分布在山地和起伏高地,较山地棕壤地
势稍平,土层较厚。面积为9000亩,其中耕地1000亩。特征是土层较厚,黑土层5 —15厘米,
中壤,团块状结构,下面为黄棕色的粘土,有较明显的核状结构。3 、砂岗草甸棕壤:零星
的分布在低平地的起伏小岗包上。母质为河流冲积砂,面积3000亩,其中耕地250 亩。特性
:黑土层20厘米,砂壤或轻壤,透水性好,但保水保肥力差。均与冲击性草甸土连片,可垦
为耕地。

(二)白浆土:零星分布在黑土地带,总面积为3.9 万亩,其中耕地2.2 万亩。全场白
浆土主要分布在一、二、三。四、十二,十五队,是农场低产土壤。场区白浆土形成的共同
特点:(1 )母质均为黄粘土,透水性差;(2 )地形在岗顶或岗上坡起伏变化大的地方,
受雨水和空山水的影响大,表土下面有一滞水层。由于水份长期停滞,形成了灰白色、无结
构、板结、紧实的白浆层;(3 )分布地区多在东坡和北坡。在上述成土条件下,白浆土的
形成有两个明显过程,即草甸化和淋溶过程。由于地表进行草甸化作用,积累了一定的有机
质,形成了15—20厘米团粒结构的黑土层,向下由于上层滞水的作用,周期性的干湿交替,
进行着淋溶作用,形成了灰白板结无结构的白浆层。干时硬,湿时冷浆,俗话说:“干时硬
梆梆,湿时一包汤”,白浆层下面是淀积层,有铁锰结核,土质粘重,核状结构,俗话叫
“蒜瓣土”。根据形态特性,可分两个亚类:1 、白浆土;零星小片分布在岗上部,面积为
2.4 万亩,其中耕地1.5 万亩。主要分布在一、二、三、四、十二、十五连。土壤特性:黑
土层深,15—20厘米,有明显的白浆层,板结、坚硬、无结构,透水透气性很差,呈灰白色。
目前大部分白浆土已将白浆层翻至地表,地表发白,大坷垃多,耕作阻力大,白浆层下面为
粘重紧实的淀积层,棕褐色,大核状结构。

2 、草甸白浆土:主要分布在山麓坡地和缓坡岗中上部,面积1.3 万亩。其中耕地 8000
亩,主要分布在一、三、四、十,十二队。土壤特征:黑土层较白浆土厚,约20厘米,白浆
层发育不太明显,物理性状稍好,养份含量也较高,白浆层以下是紧实的淀积层。

总的看来,白浆土的主要矛盾是活土层薄,物理性差,保水保肥力低,土质粘重、紧实,
冷浆是农场的低产土壤,各种养份含量都很低。今后应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挖截流沟,防止
水土流失;二是合理耕翻,逐年加深耕层,配合深松,增施有机肥,尤以草炭改土为主。

(三)黑土:是农场主要的耕地土壤,各队均较多,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基地。主要分部
在缓坡岗地的中下部,面积12万亩。其中耕地9 万多亩,占总耕地的52%。

黑土形成的特点:地形为排水较好缓坡漫岗,受雨水坡积水和土壤冷层的影响。垦前植
被为草甸草原植被、杂类草,其特点是在夏季温暖多雨的条件下,生长茂密,秋天死亡时因
温度低土壤过湿。有机质未被分解,而残留在土壤表层,因此多年来形成腐植质层深厚的肥
沃的黑土层。

黑土的剖面形态和特性:土层发育明显有黑土层、淀积层、母质层,黑土层深厚,有良
好的团粒结构,有机质含量高,保水保肥力强。

黑土层厚薄随地形高低而不同,从高到低逐渐增厚。黑土层下面为一颜色不均的腐殖质
成舌状或条状下渗的过度层,再向下有明显的核状结构的棕褐色的淀积层在成土过程中由于
季节性的干湿交替。剖面中形成了较多的圆形铁锰结核。根据黑土的特性,形态和利用不同
可分为两个亚类,六个土种:1 、普通黑土:简称黑土,面积10万多亩,其中耕地8 万多亩,
主要分布在一、三、九、十、十四队。它的特性是黑土层厚,保水保肥力较强。由于它黑土
层厚度不同和夹石砾的不同,反映出它的肥力状况也不同,因此又分四个土种:(1 )薄层
黑土。分布在缓坡岗上地微起伏的高地,面积为2.6 万多亩,其中耕地为2.2 万亩。全场以
一、四、九、十四,十七队为最多。土壤特性;黑土层小于25厘米、中壤、块状结构有明显
的犁低层,向下有腐殖质淋溶的条纹。土壤稍紧的过度层。再往下为棕色含少量铁锰般的淀
积层,薄层黑土由于黑土层薄蓄水力差,水土流失较严重,开垦年久,用多养少,或只用不
养,肥力下降。今后应开挖截流沟,防止冲刷。同时要合理耕作、轮作,逐年加深耕层深浅
交替,打破犁底层,促使透水蓄水能力的发展,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

(2 )中层黑土。分布在缓坡岗地的中部,面积6.2 万亩。其中耕地2.1 万亩,主要分
布在一、三、八、九、十、十二、十四、十五队。总之,各队都有,是主要耕地土壤。土壤
特性:黑土层25—50厘米,约20厘米的耕作层,灰色团块状结构,中壤。耕作层下为厚20—
30厘米的腐殖质层,仍可见自然团粒结构,有铁锰结核,向下有厚10—20厘米的过度层,再
往下为棕褐色核状结构的淀积层,最低下是黄粘土的母质层。中层黑土是农场的主要耕地土
壤。面积最大分布最广,土层保水保肥力较强,适种各种作物。但由于开垦年久已形成犁底
层,又因处于坡地受雨水冲刷,肥力有所下降。因此要进一步注意合理耕作,深浅交替,打
破犁底层,增强透水蓄水性能力,增施有机肥,进一步培肥土壤。

(3 )厚层黑土。分布在缓坡漫岗的中下部,面积1.1 万多亩,其中耕地9000多亩,主
要分布在四、五、七、十四队。土壤特点:黑土深厚达50—90厘米,腐殖质层厚,有良好的
团粒结构,其剖面特征类似中层黑土,是农场最肥沃的土壤之一。抗旱抗涝性较强,适种各
种作物。

(4 )夹有石砾的黑土。分布在扁石河以南的岗地。多在北坡,面积7000亩。其中耕地
3000亩,主要分布在五、十队。土壤特性:黑土层20—30厘米,土层较疏松,含有石砾,向
下石砾更多,大小不一。此种土壤本身通透性好,保水保肥力较强,主要矛盾是土层中夹石
头,磨损农机具,影响播深。解决办法是把表土的石头拣出去。目前不宜深翻,以免石砾翻
上来影响耕作。

2 、棕壤性黑土。棕壤性黑土从地形、植被及土壤形态来区分。均属棕壤向黑土过渡的
土壤。面积1.2 万亩,其中耕地7000多亩。土壤特性:黑土层厚20—25厘米,团块状结构。

中壤,似普通黑土,向下逐渐过渡到淀积层。全剖面颜色发棕。根据夹石砾的不同又分
两个土种:棕壤性黑土和夹石砾的棕壤性黑土,主要分布在四、五、七、十队。夹石砾的棕
壤性黑土目前不宜深翻,以免下部石块翻上来影响耕作。

(四)草甸土:分布在扁石河、七星河、马蹄河两岸的低平地和缓坡脚下的平地,面积
11万多亩,其中耕地6 万亩,也是农场主要耕地土壤之一。仅次于黑土,大部分是近几年开
垦的耕地,土壤潜在肥力较高,从有机质和养分含量来看,是农场最肥沃的土壤,但因所处
地形低平,易受洪水威胁,易涝。土壤温度低。草甸土形成的特点:由于所处地形低平,地
下水位较高,地表季节性积水,植被均为喜湿性的草甸植被,有大叶樟、小叶樟、苔草等,
夏季温暖湿润,植物生长茂密,秋季植物枯亡后,土壤水分过多,土温低,微生物活动微弱,
大量的有机质积累在表层。形成了油黑色的深厚的腐殖质层,厚达40—120 厘米的黑土层。
由于干湿交替的结果,在剖面中出现较多的铁锈斑纹。底土层常受水作用,有明显的潜育特
征。根据草甸土水分状况和受河流影响不同分以下四个亚类。其中暗色草甸土,根据质地与
土种命名。

1 、暗色草甸土。分布在缓坡岗角下部的平地。植被为大叶樟、小叶樟、苔草。地下水
1.5 —2.0 米。面积16000 多亩,其中耕地1.3 万亩。主要分布在三、五、七、八、九队。
土壤特性:土层发育不明显,黑土层深厚40——120 厘米。上有约20厘米的耕作层,下为20
—100 厘米的腐殖质层,重壤,仍保留自然土壤的形态,油黑色,粒状和团粒状结构。结构
使大小均匀而光滑,向下过度层有黑色淋溶的条纹。再下为潜育化的底土层30—50厘米,颜
色不均,有铁锈斑和兰灰色的潜育斑。这种土壤结构好,保水保肥力强,养分含量相当高,
但质地粘重,透水性较差,季节性土壤过湿,或地表积水,应注意适时耕翻,要起大垄,提
高地温促使土壤熟化。

2 、潜育化草甸土。分布在河流两岸的低平地,地表季节性积水,生长喜湿性的草甸植
被,面积3 万亩,其中耕地1.5 万亩。主要分布在一、二、四、五、七、九队。土壤特性;
黑土层深厚50—100 厘米。粒状和团粒状结构,有铁锈斑纹,再向下为颜色不均的潜化底土
层,锈斑和潜育斑均较明显。多为近几年新开垦地,有机质丰富,潜在肥力很高。但因地型
低平,土温低,微生物活动微弱,土壤熟化慢。早期不发苗,主要应通过耕作起大垄或条田,
排除积水促使土壤熟化。

3 、潜育草甸土。分布在扁石河、七星河两岸,与潜育化草甸土交错分布,面积2 万多
亩,其中耕地6000多亩,为近几年排水后新开垦的耕地。土壤特性:基本与潜化草甸土相同,
但因受水作用更强,底土层潜育特征更明显。一般50厘米以下即出现大量的锈斑与兰灰色的
斑块混杂。土壤肥力很高,尚未熟化,仍受河流泛滥影响,应根治扁石河、七星河,加深河
道,免受洪水危害。

4 、冲积性草甸土。分布在扁石河、七星河、大马蹄河、小马蹄河的两岸,如五、十一、
十二、十三队最多,面积4 万多亩。其中耕地2.6 万亩。此种土壤区内往往有小沙包,是沙
岗草甸棕壤。土壤特性:黑土层30—50厘米,轻壤或砂壤。一般在50—100 厘米以下可见到
砂层或粗细不一的砂砾层。说明受河流泛滥影响较大。此种土壤质地轻、透水性好,适宜种
植块根茎作物。但必须根治河流,免受洪水危害。

(五)沼泽土:零星分布在七星河、扁石河两岸的低洼地,与潜育草甸土交错分布。沼
泽土的形成条件:地形低洼,长年积水,或季节性积水,生长喜湿性的草甸——沼泽植被、
小叶樟、苔草、塔头墩子等,土壤长期处于嫌气状态,几千年来有机质不得分解,积累了大
量的草炭和泥岸于表层。下部长期淹水,成兰灰色的潜育层。农场沼泽土主要是草甸沼泽土
亚类。土壤特性;表层有约20厘米的草根层。草根密集交织成网,向下厚20—30厘米结构不
明显的腐殖质层。再向下为灰兰色的潜育层。开垦为耕地的仍应注意排水,作条田,加速土
壤熟化,有些草甸沼泽土可做草炭肥的来源,草炭的养分含量相当高,据测定,有机质50%
以上,全氮1.4 %,全磷0.4 —0.5 %,可用来改土,有的可做放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