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作物栽培 随着农场规模不断扩大,科技人员不断增加,农场农作物栽培技术得到较快的发展。
一、三大作物
(一)小麦:
1 、品种结构:随着时代的步伐,农场对小麦品种的选用逐步从低产品种结构向高产品种
结构迈进。根据机械作业对植株高度和秸秆强度的适应,气象条件对熟期和落粒情况的影响,
品种特点对水肥条件的要求等因素,来考虑品种结构。八十年代初,因早熟品种产量低,有些
生产队不种,一度出现品种结构失调的现象。以后,采用引进和培育优良品种的方法,加以调
整,品种结构渐趋合理。
2 、播种;
(1 )播期:“种在冰上,收在火上”,适宜的播期是4 月上中旬。但最早的年份,有的
生产队3 月下旬的试播,4 月上旬就播完,有的年份,曾播到5 月上旬(1975年原二队播到5
月9 日)。
(2 )种子处理,自五十年代后期,推广用药剂拌种,农场大面积运用还是六十年代初期。
曾长期使用的是六六六、赛力散、西力生、七十年代引进克菌丹、退菌特,八十年代普遍使用
拌种霜、多菌灵、克菌丹、灵丹粉。拌种方式,开始用木铣拌,后来发明了“拌种器”,用人
摇,正反摇150 转;稍后又出了一种选种机也可拌药;八十年代初又发展为湿拌闷种5 ~7 天
后播种,这样有利于灭菌除病,效果好于干拌。药剂有一药单拌也有数药混拌。
自七十年代后,种子处理上开始应用微量元素,如稀土、锌肥等。
(3 )播种方式:建场初以畜力耕播为主,随着农场机械化的大发展,全部采用拖拉机
牵引三台播种机播种,每台播幅3.6 米,播一圈即为21.6米。行距可调整,播种机分7.5 和
15厘米两种行距。
(4 )保苗株数:农场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由建场初期的无计划的撒播,播
多少是多少,逐渐改为有计划的播种,而且还根据品种、土壤肥力、栽培水平以及管理措施
等来决定小麦的株数,使保苗株数逐渐趋向稳定、合理。
3 、施肥:五十年代初开始施肥,改变了白子下地的作法,施肥方法经历了以过石制粒肥
与种子同播,单施氮肥。七十年代末,开始试验测土施肥,NP比配方施肥法。对土壤瘠薄的地
号还采取增施氮肥作底肥,氮磷比为1.2 :1 ,对一般的土壤氮磷比为1 :1.3.亩施标准为70
斤,全部达到了满肥化。
4 、田间管理:
(1 )灭草:五十年代,小麦播后不加任何管理措施。六十年代开始在小麦三叶期用钉齿
耙进行苗耙,以消灭麦田杂草,松土保墒,增加土壤通气性,提高地温。七十年代初,就采用
2.4 —DJ脂灭草,灭草面积达90%以上,而且灭草效果也很好,特别是对消灭多年生杂草效果
更佳。
(2 )灌水,“十年九春旱”,尤其是5 月底的“卡脖旱”对小麦正常发育威胁很大,
六十年代末,有水源的生产队进行漫灌,虽然效果很好,但由于地面不平,灌水不均。八十
年代初,农场购买了一组喷灌机。1983、1984年先后在五,七队喷灌,增产效果很好,一般
增产达17~30%以上。1985至1987年推广应用。
(3 )应用激素:自八十年代以来,农场将稀土、三十烷醇等激素用于小麦栽培,既搞
拌种,也搞叶面喷洒。1984年八队应用食醋喷洒在小麦叶面上(三叶期与喷2.4 — DJ 脂一
块喷入),增产12—18%,不仅增产效果好,而且成本很低,每亩仅花4 分钱。
5 、收获:建场初人工收割,马车运回,畜力打场。1952年购进两台联合收割机,开始用
机械收割,在“龙口夺粮”的情况下,农场麦收一向人、机齐上,每年人力收割要占30%左右。
随着收割机械的逐渐增多,机械收割的比例越来越大,人工收割主要是以“打道”和收割倒伏
的,以及低洼地的庄稼。六十年代开始,推广小麦分段收割,由于分段收割可提早收获期,提
高种子发芽率,减轻晒场压力,所以割晒面积越来越大,一般占小麦面积70%以上。田间脱粒
的小麦,全部运进晒场处理。
40年来,农场不断改进农业技术措施,提高小麦的单产,五十年代亩产100 多斤,八十
年代稳定在350 斤以上,而且还出现过600 斤的高产地号和亩产500 斤以上的生产队,为再
高产探索了新路,积累了经验。
(二)、大豆:
1 、品种结构:基本趋向是以高产为中心,根据土壤肥力,气候条件、栽培条件、管理水
平等因素来考虑品种结构。建场初期,农场大量开荒,进行春开春播,当年受益,早熟品种比
例较大一些。七十年代中,土地已基本稳定,地号整形后,品种结构趋于向高产类型转变。
2 、播种:
(1 )播期:本地区大豆适宜播期在5 月中、下旬,一般在5 月下旬。八十年代初,八队
大面积采用中早熟品种适时晚播(6 月中旬),取得丰收。
(2 )种子处理:曾长期使用六六六、赛力散拌种,七十年代使用克菌丹;八十年代普
遍使用多菌灵、拌种霜、克菌丹。拌种时加豆浆做粘附剂。
七十年代后期,种子处理开始应用微量元素,如钼酸铵等。
(3 )播种方式:建场初期,人工耕种以70厘米行距为主,人工点播。在机械化作业中,
采用平地条播,行距由70厘米改为65、60、50厘米,六十年代宽行距占大比例。七十年代开
始推广缩垄增行和早、晚、窄平栽培法,普遍采用45厘米和30厘米的行距。
(4 )保苗株数,在推广合理密植中,农场大豆保苗株数逐渐有所改进,促进了产量不
断地提高。一般中早熟品种3 ——3.5 万/亩左右,中晚熟品种2 ~2.5 万/亩。
3 、施肥:建场初期种大豆不施肥,土壤肥力逐渐下降,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化肥
工业的发展,化肥供应量的不断增加,从七十年代初,就施用过自制的颗粒肥,分箱同管播入,
后又推广深侧施肥、测土施肥、氮磷比配方施肥。1984年又采用种肥种下分层深施肥,单产370
多斤,超过历史最好水平。
4 、田间管理:
(1 )中耕:播大豆时45~60公分的行距都留有链轨道,以便中耕除草,一般的中耕1 —
2 次,人工除草1 —2 次。30厘米行距的一般的没有中耕和人工除草,用化学药剂除灭草就行
了。
(2 )苗耙的蒙头土,建场初期,采取宽行距(65~70厘米),就压蒙头土,蒙头土的
条件要求较严、伏秋翻地,地表深松,无坷垃。当大豆萌动未出土时,就用中耕机或七铧犁
进行趟地,中耕机后带一个小木耢子,随后把垄台耢平,这时的表层杂草已基本萌发,采取
这一办法对消灭杂草效果很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进行两次。
由于缩垄增行的推行,蒙头土就吃不开了,于是就用轻、中型钉齿耙,进行苗前和苗后
耙地。苗前,就是当大豆萌动未出土时进行,苗后,就是大豆出土后,第一片复叶展开时进
行。呈45°进行苗耙。
七十年代中期,农场试喷化学除草农药——氟乐灵,进行播前土壤处理;还有拿扑净是
苗后处理的,应用化学除草的比例越来越大,苗耙的比例就逐渐少了。
(3 )拿大草,经过综合灭草后,对残留下来的杂草,在7 、8 月份人工进行拿一遍大
草,目的是改善后期大豆生育和收获条件,防止草籽成熟落地,降低田间草籽基数。
5 、收获:农场收获大豆普遍在“摇铃”时进行。建场初期,全部采用人工收割。运回场
院用磙子压的办法脱谷。五十年代中期,联合收割机逐渐增多,仍采取人工收割,集堆用人工
喂入脱谷。七十年代推广割晒大豆后,就采取人工收割放成趟,用机械进行拾禾脱谷。
随着缩垄增行措施的推广。一般行距30厘米的就采取直收。历年大豆收获都在20月份结束,
但秋涝年份,有的队等地冻后才进行脱谷。
6 、单位面积产量:农场初建时,由于大开荒和春开春播多种早熟品种,所以单产不高,
很长时间都在170 ~180 斤之间徘徊。随着科学技术、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加之持续开展了
高产攻关活动,1976年十队种植6 亩试验田,单产达601 斤,为发展大豆生产开辟了新路。
(三)玉米;
1 、品种结构,基本趋向是以高产为中心,兼顾生育期和后期脱水速度,保证霜前成熟。
2、播种
(1 )播期:五十年代,以传统观念和当时气象条件,在农历立夏小满之间种玉米。七
十年代,普遍自5 月1 日起开播。1977年,八队于4 月18日与小麦同时间播,结果玉米出苗
正常。但一般来讲,当5 公分耕层时地温稳定在8 ℃,就可播种,这是较有把握的。
(2 )种子处理;五十年代,玉米没有进行种子处理,白籽下地。七十年代以六六六、
赛力散、克菌丹、西力生拌种。八十年代以拌种霜、多菌灵、灵丹粉拌种。有单拌、混拌、
干拌。
(3 )播种方式:长期沿用机械条播和人工刨埯播种相结合的方式。“农业学大寨”
时期,农场全部采用人工刨埯抓把粪播种;玉米单产达600 ~800 斤,因此,“棒子场”的
绰号一时坡名全总局。八十年代初,又恢复于机械条播和人工刨埯播种。
(4 )保苗株数,建场初期,习惯于稀“一锄杆”一穴,亩保苗才2 ,000 左右株,随
着高产品种的不断更新,科学水平的提高,玉米保苗株数一般的都在3 ,500 株以上,所以
玉米产量比建场初期翻了一番还多。
3 、施肥;建场初期,玉米不讲施肥,这是因为当时土地年轻,株数又稀。随着多年种
植,土壤肥力逐年下降,施肥与不施肥有明显差异,据1965年五个生产队的试验调查,施肥
比不施肥的玉米增产31.2%。从此,人们对肥料有所重视,开始对玉米“抓把粪”或施用化
肥,苗期还进行追肥。七十年代末,玉米也和小麦、大豆一样,讲究测土施肥,氮磷比配方
施肥。标肥一般的每亩都在90斤左右。
4 、田间管理,(1 )铲趟:玉米主要靠人工铲地除草,铲后用机械中耕。一般人工除
草两次,机械中耕三次,最后一遍封垄。
(2 )随着高产品种的推广,八十年代有的生产队对晚熟品种采取促早熟的措施,如放
秋垄、隔行去雄、扒皮凉晒等。
(3 )灭虫:七十年代以来,农场先后用颗粒剂和赤眼蜂进行防治玉米螟。
5 ,收获:玉米收获多在玉米棒黄皮,大豆割完后进行,一般的是在10月上中旬进行。
收获方式有割倒扒皮下棒,有站秆扒皮下棒积堆,运回场院进行脱谷处理。
玉米是费工多、产值低的作物,虽然农艺措施不断改进,但各时期对玉米种植的重视程
度不同,加之自然灾害的影响,玉米单位面积产量差异较大。
二、其它作物:
(一)其它粮食作物,农场除小麦,玉米、大豆外,建场初期还种有谷子、高梁、糜子、
荞麦、大麦等。进入六十年代后,由于机械增多,大牲畜减少,这些作物也随着下降,有的停
种。八十年代以来,上述作物已全部停止种植。
水稻:六十年代农场曾大力发展水稻,但由于不讲科学,在荒草甸子里,不耕不翻,就
大量撒播稻种,播种面积占12.7%,结果造成“劳民伤财”,水稻亩产仅有56斤,种子都没
有收回。八十年代初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为开辟第三产业门路,水稻生产又得以恢复,由
旱直播改为旱育稀植,1984年开始试验种植,单产超过1000斤。由此看来水稻生产有迅速发
展的趋势。
(二)经济作物:农场种植的经济作物有向日葵、线麻、青麻、甜菜、药材等,六十年
代由各队少量种植,进入七十年代以后,上述作物只是个人在地头地边种植,数量也很少。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制糖工业不断发展,为满足管局糖厂生产需要,农场的甜
菜生产又从新上马。
(三)蔬菜作物:如白菜、甘兰、萝卜、面瓜、茄子、辣椒、蕃茄、马铃薯、黄瓜、西
葫芦等。本地区有大田垄作、畦作两种方法。自七十年代后期推广塑料大棚、温室。人工种、
管、收。五十年代,农场农艺师邓永义试验成功将白菜、萝卜不用母根采种,应用于大面积
秋菜生产上,由原来的两年缩短到一年。1959年农垦部曾在农场召开蔬菜现场会。
此外,农场还种植西瓜、香瓜,七十年代以前主要为自给性生产。八十年代随着包责任
制的实行,逐步向商业生产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