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水利第一节 有关水利建设的自然概况 概述
兴修水利是农田建设的主要项目之一,搞好水利建设工作有利于农业生产排涝、灌溉、
丰产丰收。农场建设初期,因人力、物力条件之影响,虽对此项工作有所认识,但不能对此
作出规划,着手挖沟修渠,兴建水库,形成排灌系统。五十年代后期,农场对全场进行了勘
测、设计,开始有计划地开挖蓄水库和排灌渠道。但“文革”开始,工程中断。直至十一届
三中全会后,又开始重视此项工作。但因资金、设备等条件限制,水利建设成效仍远远不能
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成为农场急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农场经济体制改革后,成立了水利工程管理站,主管水利兴建和管理工作,以求逐步改
善“靠天种地”的不利情况。
第一节有关水利建设的自然概况一、地形与地势农场场区东西狭长,两侧为山地,形成
两山夹平川的趋势。区域南部除扁石河两岸有少量的河旁平地外,大部分是丘陵漫岗,地形
起伏复杂,坡度较大,沟谷纵横。由于长期受山水的自然冲刷,又形成很多阶地和平缓漫岗。
全场地势总的趋势是西北高,东南低。海拔在107 米至640 米之间。场区总面积为51.21 万
亩,其中山地占44%,丘陵漫岗占41%,平原(河旁平地)占13%,洼地占1.3 %,水面占
0.7 %。其面积详见下表。
双鸭山农场地形分类面积表
二、河流及其特征
场内主要河流有两条:
扁石河(又称扁食河)发源于西关门山,由西向东贯穿全场。全长43公里,流经场区长
度28公里,场区流域面积638 平方公里。河床1 —2 米,宽2 —12米,比降1 /200 — 1/
800.河道弯曲系数1.5 —2.5.最大洪量600 立方米/秒,常年平均流量1.0 立方米/秒。
七星河发源于七星砬子山,流经场区东部边界。全长214 公里,场区内流长25公里,流
域面积3985平方公里。河床深1.2 —3 米,宽8 —15米,比降1 /2000—1 /10000.河道弯
曲系数1.5 —2.5.最大洪量567 立方米/秒。
此外,场区内还有这两条河的三条支流:大叶沟河、大马蹄河、小马蹄河。
大叶沟河全长38公里,为场区内唯一的全流程河道。发源于小锅盔山西南,流经大叶沟、
五队,在距离东保卫东南约3.5 公里处汇入扁石河而后注入七星河。流域面积114 平方公里。
河床深1.0 —1.5 米,河宽5 —6 米,比降1 /250 —1 /500.弯曲系数2.大马蹄河发
源于锅盔山北麓,从南向北经十二队、十四队,在友谊农场境内的杨荣围子附近汇入七星河。
全长23公里,流经场区长度为6 公里,场内流域面积84平方公里。弯曲系数1.5 ,河宽8 —
12米,河槽深度2 —2.5 米,比降1 /100 —1 /400.小马蹄河发源于锅盔山北麓,流向东
北,经十二队至宝清县七星泡镇所属的三合村汇入七星河。全长16里,流经场区长度9 公里,
场内流域面积39平方公里。弯曲系数2.河宽8 —10米,河槽深度0.6 —1.0 米,比降1 /100
一1 /250.场区河流均属山间小溪或河流上游,河床狭窄,洪、枯水期流量泪差悬殊,河道
弯曲系数大,对开发利用,尤其是搞农业灌溉有一定困难,所以目前基本上未开发利用。
三、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
场区地质据110 队地质报告称,系由前寒武纪变质岩系、侏罗纪、白垩纪中基性火成岩,
第三纪玄武岩,第四纪冲积层、坡积层、残积层构成。前寒武纪变质岩系主要构成煤子基盘,
主要为花岗岩。侏罗纪形成丰富的煤层。白垩纪主要形成了开花山,老平岗等山头的闪长岩。
玄武岩主要形成扁石河两岸的台地,第四纪的冲积层、坡积层和残积层主要形成了扁石
河两岸沉积的砂砾层:后又覆盖了砂层粘土和腐殖土,形成了主要耕作层。
场区地下水主要是由第四纪的砂层和风化带、亚风化带形成的砂层水,风化裂隙含水带
和亚风化裂隙含水带。埋深一般为:漫岗顶部10—20米,中部7 —8 米,岗脚 1.5—2 米。
最大涌水量在80—265 立方米/小时之间。渗透系数在0.1 —1.6 米/小时。水质一般为中
碱性软水,矿化度4 度以下,PH值在6.3 —8.6 之间。
总之,由于第四纪冲积层、坡积层、残积层形成了扁石河两岸土层厚、土质肥沃的低平
地,而且地下水较丰富,为发展农业生产和工农业用水提供了较好的自然条件。但近几年来,
由于受邻近矿区采煤影响,地下水结构破坏严重,水位下降,水量减少,给工农业用水带来
一定的危害。目前在地下水开发上还只局限于工业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尚未进行场田灌溉。
四、水文情况根据
1958年一1959年地质勘察部门设在磨石嘴山的水文观察站搜集整理的资料记载,扁石河平
时水流平稳。水位、流量变化不大,一般流速约为9.5 米/秒,流量为l 立方米/秒。较大的
一次出现在1957年8 月31日,流速为0.588 米/秒,流量为5.86立方米/秒。最小的一次出现
在1957年8 月9 日,流速为0.381 米/秒,流量0.261 立方米/秒。又据1955年至1956年汛期
(7 月至9 月)在王哑叭店观测(每日三次)。河流流量变化如下表:
扁石河王哑叭店段流量统计表
扁石河洪峰多出现在7 、8 、9 三个月,来势凶猛,下落快,时间短,每年12月中旬封
冻,第二年4 月解冻。
由于河床断面小,河道弯曲,输水能力差,在雨季河水极易出槽。1959年自老加工厂
(现二队)到东保卫一般进行了截弯取直,大大改善了河流的输水条件,在一般情况下,河
水不出槽,有利于开发扁石河两岸的低平地。
大叶沟河,为一山谷河流,由于地下水的补给,常年水流不断,河床小,汛期易出槽。
七星河,据杨荣围子水站1946年8 月实测,洪峰流量为1200立方米/秒,枯期不断流。
大马蹄河,汛期不出槽小马蹄河,汛期受七星河水影响,水位顶托,枯期水浅至10公分
左右。
五、土壤与植被
1 、土壤:场区土壤类型可分为五大类:棕壤、白浆土、黑土、草甸土、沼泽土:以黑土
为主。黑土包括普通黑土和棕壤性黑土。主要分布在山下漫岗地,总面积11.7万亩,其中耕地
为9.2 万亩,占总耕地的48%。其特点是黑土层较厚(在20至50公分),理化性状比较好,是
场内最好的耕作土壤。
草甸土:主要分布在缓坡脚下和低平地,面积11万亩,其中耕地5.98万亩,占总耕地面
积31%,这类土壤均在乎坦地带,黑土层厚达30—100 公分,是发展农业最有潜力的土壤,
但土质较粘,透水性能差,雨季易涝。
白浆土:包括普通白浆土和草甸白浆土,位于缓坡地带及岗顶,总面积3.88万亩,其中
耕地面积12%,土壤肥力高,但黑土层较薄(15—20公分)。此种土壤土层贫泛而淀积层坚
硬,易耕性较差。
棕壤:包括山地棕壤、棕壤和草甸棕壤,分布于山地和低平地的起伏高地,面积 30.67
万亩,耕地只有0.3 万亩,黑土层薄(5 ~15公分),此种土壤肥力低。
沼泽土:位于河流两岸的低平洼地,面积为2.5 万亩,其中耕地1.83万亩,占总耕地9
%,黑土层厚达20—30公分,但有效养分低,宜耕性差,土壤粘性较大,易内涝。
2 、植被;
山地植被:场区山地植被以阔叶林为主。90%以上山地被林木覆盖,森林资源丰富,主要
树木有柞、桦、杨、椴等。
丘漫岗地植被:此类地区以阔叶树和灌木为主,多数为柞、杨、椴等树,也夹杂着胡枝
子蕨菜、铃兰等。
沿河两岸的低平地和岗间水线的植被:主要为大叶樟、小叶樟、治柳、苔草等群落。
沿河两岸的低洼地和岗间水线的植被:以小叶樟占绝对优势,夹杂少量的治柳和苔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