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第二节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一、基本建设
建场初期,运输队的主要运输力量是牛马车和三台外国汽车。汽车中包括美国产的福特牌、
日本产的尼产牌、德国产的依发牌各一台。驾驶员有杨福春、张文甫,毕雨清等。 1955 年9
月增加依发汽车两台,单独成立汽车队,驾驶员增加到8 人,当时条件艰苦,驾驶人员日工作
时间长达十五、六个小时,在没有车间和其它修理设备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进行检查和
维修。1958年增设了修理车间可进行内燃、电焊、木工、车工、烘炉、电器等项维修,并配齐
了修理人员。与此同时,又从二九一农场调入3 台匈牙利汽车,随车调入4 名驾驶员,到此,
车辆增加到8 台,运输力量有所加强。1959年1 月 20 日第一次进场一台国产解放牌汽车,同
年下半年又进来两台苏联产的吉尔汽车,1960年至1963年又先后调进国产解放牌汽车9 台。1970
年至1975年间,再次增加车辆10台,从而大大增强了农场生产运输能力。

1967年汽车队从老场部迁至新场部,建有汽车库两栋,修理车间一栋,职工食堂、宿舍以
及办公室、会议室各一栋,另建油库一间,家属住宅12栋。

1971年又建物资。零件库一栋,锅炉房一间,并自造锅炉一台,把原有两栋汽车库的火柜
取暖改为水暖。不但节省了原煤的消耗,降低了成本,而且还加强了防火安全,促进了生产效
益的提高。1973年新建调度室、机油库各一间。

截止1987年,汽车队职工总数为204 人,其中女职工42人,全队有公用房舍2468平方米,
家属住宅30栋4202平方米,有修理车间固定设备14台。

二、客货运输

1、货运
汽车队自成立之日起,就担负着农场的货运任务,从运进种子、化肥、农药、油料、机械
零部件,生活用品,到运出粮豆、肉、禽、蛋、煤炭、木材以及其他农副产品,运进主要从双
鸭山、红兴隆接货,有时也到佳木斯、哈尔滨,以及邻近市、县。在场内还负责向基层单位运
送生产资料包括油料和生活资料(如粮食、豆油、日用百货)。运出则是将农场产品运往双市,
转至火车站出口或转运到销售地点。上交国库的粮豆等商品则运至宝山粮库(国家粮库)。

改革开放以来,货运主要任务之一是从农场附近煤矿运出原煤。1984年开始,农场货源不
足,车队货运任务由场内转入场外(承运)开始在七台河运输原煤,1985年后,绝大部分车辆
从农场周围煤矿往佳木斯,富锦、同江等市及建三江管局运煤。冬季封江后运煤到绥滨。广大
驾驶员不畏疲劳、甘冒严寒酷暑,日夜兼程往返。油料、配件价格不斯上涨,各车经济效益不
太显著,个别车辆有亏损,但全队仍能完成上级交付的任务和各项指标。至1987年,全队共有
货运汽车26台,其中油槽车一台,东风140 型2 台,货运挂车20台,小四轮2 台。体制改革后,
个体户开始从事运输工作,1984年汽车队将3 台戛斯车转让给个人,此后有的职工也自购车辆
进行营运。农业生产队自购轮式拖拉机运输的也越来越多,而且大部分是个体自购。在一段时
间内,场内货源严重不足,有时又是“有油无活,有活无油”,车队车辆有停运现象。

2、客运
农场最早的货运靠火车,双鸭山矿务局通勤列车每日有4 次往返,1972年以前,场区内有
四方台、六井、宝山等火车站。1972年10月?日,火车通到团部(场部),车站开始名“胜利
站”,后改名为,“农场站”不久铁轨往东延伸,场区内又增设东保卫站、新安站,共有6 个
站。

农场自办客运始于1959年。这年夏天从哈尔滨市调进大客一台,6 月1 日正式通车,当时
可从老场部(现一队)通至三队(现七队)。1963年10月,客车可直通公路沿线各生产队,1964
年11月,再延伸通至14队。至此,场内客运全线通车。为进一步方便客运,1964年又用新进场
的国产解放牌汽车一台,同哈尔滨市京剧院换进一台大客,双方代表于4 月17日签订互换合同,
农场代表是车队队长王权,京剧院代表为张声远。嗣后又先后调进大客两台(内有一台“龙江”),
1973年一台大客车跑双鸭山,一天来回两趟,1982年底农场至管局线客运正式通车。至此,农
场内外客运问题完全得到了解决,既促进了生产与工作,也方便了职工生活。1984年汽车队将
一台旧客车转让给个体户从事客运,1985年车队又从大连购进“远征”客车一台,加强客运实
力。

八十年代开始,经由场内的外单位客车也很多,有双鸭山市至宝清县2 班次,双市至七星
2 班次,东保卫至双市、宝山至双市各2 班次,这些客车均在场部设停车点,有的并在沿公路
的生产队设点停车,方便了职工旅行、购物、访问亲友。

三、公路管理

农场公路全长92公里,其中干线公路42公里,支线公路50公里。干线于1963年5 月进行第
一次修建,当时在全场范围内抽调了158 人,由场工业科副科长毕雨清领导这一工程,经过3
个月的抢修,于7 月20日完工。1968年,牡丹江林业局工程处对自宝山至三合的一段干线公路
进行了扩修(加高加宽),至此,主干线路的状况大为改观。

公路管理开始由汽车队负责,有一段时间由筑路队负责,交通科成立后统一由交通科管理。
1963年成立3 个养路班,第一班设一队(即老场部)班长李玉明,负责维修西段;第二班设新
场部,班长张玉亮,负责维修中段;第三班设三队(现七队),班长戴刚,负责修东段。1964
年6 月成立了第四班,设十二队,班长戴刚,负责东段维修;第三班由贺修齐任班长,负责场
部至九队一段维修。

1981年2 月25日成立筑路队,队长张玉亮。1983年至1984年张忠、马立田、薛友民先后任
支部书记。1984年12月,筑路队与汽车队合并,公路管理由交通科负责,养路工作由车队统一
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