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集体企业经营情况
第二节 集体企业经营情况
劳动服务公司所辖的企业,全部为集体企业。开始,大部分是由原全民制经营效益较差的
单位改建的,如青年综合加工厂、三个青年队,只有青年综合商店是新建的。1984年以后,又
新建了针织厂、青年饭店、青年煤矿、柳编厂等。扩建后的劳动服务公司共有职工537人。其中
固定32161 人,合同3253人,集体工人323 人。1987年人均收入794.34元。
一、青年综合加工厂
青年综合加工厂成立于1981年5 月。王德祥任厂长。全厂共有职82人,其中集体性(即待
业青年)工人39人。这个厂是在农场原有的废油厂的基础上成立起来的,原有厂房两栋计312
平方米,经营项目10余种,由于生产的发展,增建了新厂房150 平方米,并用板皮自建仓库90
平方米;主要生产项目有,劳动保护用肥皂机械用废油、食用碱、皮革制品。该厂设木工车间、
手套车间、基建班、木耳班、木耳菌班,火锯班等,1982年工人种植木耳段23000 段,当年收
获木耳209 余斤。木工车间与大锯班加工原木599 立方米。生产肥皂59万块,食用碱11吨、废
油7 吨、手套5290副、木耳菌2100瓶、皮革制品529 件,对外建筑房屋450 平方米。1982年总
的产值为135 ,772 元,总支出126 ,118 元,全年盈利6 ,654 元。
1983年生产木耳菌21600 瓶、食用碱14吨、废油5 吨,加工原木350 立方米,制锹镐把10000
根,生产手套25400 副,肥皂35800 块、皮革制品500 余件,木耳段产木耳400 余斤。为了扩
大生产,充分利用资源,购买铁牛55胶轮车一台,自造5 吨拖车一辆,自建车库126 平方米。
基建班对外建筑房屋770 平方米,年总产值190 ,889 元,总支出173606元,盈利17,283 元。
1984年12月至1987年底,周政明、张立勇、王国祥、杨斌先后任厂长。三年中,增设了豆腐坊、
粉坊、废品收购部等单位。工人增至106 人,仅1987年即创产值24.2万元。
二、青年综合商店
青年综合商店成立于1981. 年12月,王新祺任经理。全店共9 人,营业室面积115 平方米。
经营项目有食品、日杂,五金及大小百货等,到年底仅一个月时间销售额达到 17 ,511
元,达到收支平衡。
为满足生产与生活需要,增加销售额,商店增设鞋帽服装柜,增用售货员3 名,并于1982
年在造纸厂院内开设营业面积只有16平方米的食杂代销店一爿,增用营业员2 名。至此,全店
包括经理在内共为14人(安插待业青年9 人)。1982年全年销售额为148,052元,盈利近10,000元。
1983年6 月,王玉双接替王新琪担任经理。由于新旧交替,起初销售额有所下降,但经领
导努力,全年达到收支平衡。1984年由吴秀娥负责,1985年至1987年由吕树春承包,扩大了营
业室,完善了岗位责任制,连年销售额均在35万元左右。
三、青年煤矿
青年煤矿建于1983年初,任洪远任矿长,除配有会计、统计等工作人员外,并设立了安全
检查机构。全矿共有90人,除21人为全民职工外,其余均为安置的待业青年。该矿有包括办公
室、仓库、警卫室、充电室、火锯、食堂、宿舍在内的房屋400 平方米,井下设备齐全,巷道
长300 余米,可采面积3000余平方米。每天3 班作业,日采煤70余吨,年总产可达2 万吨,产
值近50万元,上交公司纯利润可达10万元。1983年全矿增至96人,产煤18900 吨,年产值为472,
600元,上交利润10万余元。1984年扩大生产添盖了办公室、车库、锅炉房,安装了暖气,购买
了一台东风141 汽车,为食堂购买了电冰箱、电烤炉等。 1987 年由任洪远、杜桂林任正、副矿
长,李凤泉任书记。职工达129 人,产原煤16,381 吨,创利润12万元。
此外,1985年,劳动服务公司与莲江口劳改农场联建煤矿,地址在农场党校境内,投资9
万余元,但因矿井水大,电力不足,经营效益不佳,于1987年停产。
四、青年一队
青年一队是在原林业三队的基础上,于1981年6 月建立起来的。队长席连起,有职工65人,
其中集体性工人58人。有食堂等公用房308 平方米,家属房360 平方米。这个队以经营农、林
为主。当时农场拨给拖拉机一台,又贷款购买并自行改装小四轮拖拉机一台。除拥有山地1 ,
193 亩外,又开垦耕地248 亩,因建队时间晚,当年未能及时种上大田,只好在其他队找活干,
以致当年亏损16000 元(挂帐)。1982年增加耕地25亩,并全部播种,又种植木耳段9000多段,
达到收支平衡。1983年总产值为83,800 余元,总支出为65300 余元,除了还清1981年挂帐外,
略有盈利。1984年播种了小麦、谷子、玉米,培植木耳,实现产值7.5 万元,1985年至1987年
共创产值43.7万元,获利润16.1万元。
五、青年二队
青年二队是在原砖厂果园的基础上于1981年6月建立起来的,王明生任队长,有工人40人。
这个队有3000亩次生林、新老果园180亩,旧手扶拖拉机1台,40平方米房屋一栋。建队后王明
生即带领这些青年艰苦创业,发展集体经济,他们上山打石头、掏沙子,仅用1个月时间就盖起
了一栋166平方米砖瓦结构的宿舍和食堂。他们又拉犁开荒 30余亩,种上秋菜,收成很好,为
住宿青年冬春吃菜提供了条件。职工生活安顿好之后,他们马上着手搞收益,王明生领着青年
们冒着零下27——30度的严寒在山里清林,采伐原木、木杆、条子,按用途分出七类,仅用两
个月时间清林1500亩,采伐小径木 400立方米,筐条50000根,流水杆3000根、木耳段30000段,
镐10000根,当年获总收 )~42000元,支出40000元,盈利2000元。
1982年,这个队生产规模逐渐扩大,从业人员增加到110 人,造林1560亩,栽树果。 450
亩,种菜100 亩,养鱼14000 尾。为扩大生产项目,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建立一座砖厂,当
年就生产红砖200 万块。由于干群的共同努力,这个队1982年总收入59000 元,盈利一万余元。
为继续扩大生产,购进铁牛55和推土机各一台。因为他们艰苦创业取得了显著成绩,农场总局
授予二队“青年集体标兵”称号,奖给锦旗一面。队长王明生和工人张力勇被评为先进个人。
1983年青年二队除维持原有各项生产外,又进一步扩大了红砖生产,他们改方框窑为十八
门轮窑,并对部分设备进行了更新,维修了生产机械,培训了技术工人,因而红砖生产的数量
和质量均有所提高,全年生产红砖400 万块,订货单位络绎不绝,产品供不应求。为适应生产
需要,他们自建175 平方米的集体宿舍一栋,车库、油库105 平方米,家属房一栋,人员增加
到140 人。全年总收入147000元,盈利6 万余元。农场授予“集体经济先进标兵”称号,王明
生被评为农场总局先进工作者。1985年王明生调任劳动服务公司副经理,曹志友接任队长。
1986年付超臣任队长,吕荣发任书记,有职工150 多人。 1985 年至1986年产值80.6万元,创
利润16万元。1987年吕荣发调离,李振华任副队长,当年创产值30万元,但亏损一万余元。
六、青年三队
青年三队是在实验站林场的基础上,于1982年秋天建立起来的。有山地21,677 亩,耕地
162 亩,果园36亩。由张广德任队长,全队有职工62人,其中待业青年54人。农场给这个队贷
款购进铁牛55型拖拉机和小四轮各一台。他们除种植农作物142 亩外,还广开生产门路,和双
鸭山医药公司联系无息贷款购进中草药种子,计种植人参3 亩,平贝1 亩,黄芪15亩,以及其
它一些药材。由于建点时间晚又新购设备,故当年亏损1900元。 1983 年职工增加到69人。张
广德免职,由张永昌接替,由于药材生产日期长,故仍未扭转亏损局面。1987年移交实验站。
同年又在原军马场另建青年三队,吕荣发任队长,有职工20余人。拥有固定资产1.7 万元,养
奶牛27头,有耕地450 亩。当年产牛奶25,400 斤,收获玉米40,500 斤,大豆78,000 斤、
秋菜230 ,000 斤,经营状况不理想。
七、青年饭店
1984年,由何启彦负责,开设青年饭店,解决了10余名青年就业问题,饭店购置于电冰箱、
电风扇等,截住了场直东部地区的客流,方便了旅客,饭店先后由张永昌、裴兆森经营。1987
年略有盈余。
八、针织厂
针织厂创办于1984年,由张正秋牵头,从上海购进恒机4台,派挡车工到上海学习编织技术。
1985年8月开始生产。至1987年累计生产毛衣1万件,手套4万多副,解决了 20余人的就业问题。
生产经营基本保持平衡。
九、柳编厂
1986年,由王德春牵头与江川柳编厂联营,成立柳编厂,从江川请来师傅,产品质量逐渐
提高,后来参加了广交会展销,产品打入国际市场,销往荷兰、美国等地,创外汇1.2 万美元。
农场在发展多种经营,广开就业门路方面是有成效的。劳动服务公司积极贯彻中央 3个一
号文件的精神,继续开辟生产途径,进一步做好待业青年的安置工作。公司从哈市与外地引进
的配制清凉饮料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也开始生产,产品达到质量要求,市场销,售情况较好。同
时筹建食品加工厂,发展饮食行业,只要继续解放思想,认真落实政策,尽可能发挥农场农、
林、副资源的优势,多种经营的路子将越走越宽,各项生产的前景是可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