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计划管理

第十三章 经营管理

第一节 计划管理



农场遵循国家计划经济制度和中央、省、总局规定的经营方针,在国家计划指导下,开展
各项经济活动,以保证国家经济计划在农场贯彻执行,保证农场各业计划生产、供应、销售,
使农场经济得到发展。

一、计划体制

统一计划、分级管理、加强协作、共同负责是农场计划体制的原则。农场的管理体制采用
两级管理,两级核算体制。计划管理一直是以场部为中心,以生产队为基础,实行分级管理,
场部是计划管理的最高机构,对各生产队和其它基层单位的农林、牧、副、渔、工业等各项生
产建设活动进行全面领导。实行统一计划,由农场计划部门综合平衡、编制、上报下达。

二、计划分类

为了使农场的各项生产建设有机结合,相互协调地进行,农场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计划体系。
建场以来实行的有中长远规划、年度计划、阶段计划。指标体系是构成计划体系的核心内容,
分全面数量指标、质量指标、实物指标、价值指标、保证指标和争取指标等。实践中以年度计
划为主、中长远规划为辅。
1、中长远规划
中长远规划时间一般为五年或十年,是根据国家的总任务结合本场的具体条件制定的。它
一方面要符合国民经济发展长远计划对农场提出的要求,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对生产与需要的预
测。使农场的发展建立在需要与可能相结合的基础上,从战略和整体上看,给农场未来经济建
设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和任务,便于在实施中具体确定各项生产建设规模、布局、速度和比例,
便于资源的利用和分配以及重大措施的制定。建场以来农场根据上级要求,结合本场情况,编
制了各个时期中长远规划,但因时期不同,大都烙有时代痕迹。在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的
口号下,在“以农为主、以粮为纲”,“上纲要、过黄河、跨长江”的思想指导下,编排“四
五”、“五五”时期的发展规划,由于脱离了实际的可能,难以实现。

2、年度计划
年度计划,即年度的生产、建设、财务计划,在农场计划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既是
长远计划的具体化,又是编制季度和阶段作业计划的依据,是整个计划管理的中心环节,是决
定性的关键。

因各个时期的经营方针和任务不同,年度计划的内容也各年不一,主要包括各业生产计划、
产值利润计划、经济效益计划、产品上交计划、劳动工资计划、文教卫生计划、基本建设计划、
更新改造计划等。

年度生产计划在编制时一般都是在计划年度以前,先由基层单位编报,并征求各有关业务
部门意见,由计划部门综合平衡后,经农场领导研究修定以后才下达。

历年年度计划也是历年生产经营指导方针和生产建设需要的具体反映。以基本建设计划为
例,不同时期的投资方向,反映了各时期生产经营方针的变化。建场初期资金主要是用于开荒,
“文革”期间主要是用于农田基本建设、兴修水利,“六五”期间主要是用于工业项目等。

3、阶段计划
阶段计划是年度计划的具体化,以保证年度计划的实现。农业生产有较强的季节性,如备
耕、春播、夏锄、麦收秋收等各个阶段的农事活动的内容不同,为适应这个特点,农业生产队
要编制阶段计划。

阶段计划的任务和内容是根据阶段的生产任务、技术措施和时间要求,合理安排“三力”,
克服生产指挥上的忙乱现象。1983年以后兴办家庭农场,承包者有了生产自主权,部分生产队
不再实行阶段计划,而有的仍在继续实行。

三、计划编制、调整与执行

计划编制程序为自下而上逐级上报,通过上下衔接由计划部门进行综合平衡,提出草案,
经场长办公会和三级干部会讨论通过后报上级主管部门和下达。编制计划既要稳妥、留有余地,
又要考虑经过努力后的可能性。但在“左”的路线干扰下,一再出现比例失调和高指标,加之
缺乏科学态度和其它因素,虽然每年年中都对年度生产计划和基建计划做些调整,但计划完成
情况仍与计划有较大差距,有时差距还很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场认真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认识到了计划管理的严肃性,
重视了计划管理,以年度计划的主要指标考核基层单位的经营成果,并实行奖惩办法,对农场
的经营管理起了很大的作用。

四、统计工作

1、统计机构沿革
建场之初,即有统计工作,但无专职人员负责,场部由各业务口负责,生产队由文书兼管
统计工作。1952年农场成立统计组,由吴宝华负责。1953年各队设统计员。1955年开始有正规
的计划工作,由马春霖负责此项工作。1956年设计财科,统一领导计划和财务工作,任永吉任
科长,统计设综合统计3 人,计划1 人。1958年精简机构,统计由成本会计兼任。同年4 月,
大批转业官兵来场,农场扩大,又恢复了专业统计。1961年设综合统计2 人、计划1 人,进度
统计在农业科工作。1963年统计仍归计财科领导。“文革”期间统计工作因“查封”受到影响。
1969年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农场改为二十九团,成立了计划股,张学敏任股长。1972年冬,统
计工作恢复正常。1975年统计工作并入财务股。1977年恢复农场建制,重设计财科,王义忠任
科长,邱殿卿任副科长。统计部门也随农场生产建设的发展,为各业务部门管理服务,提供统
计资料,为领导正确的指导生产,制定计划起了很大作用。

农业生产季节性很强,农情生产进度的统计占有突出地位。农忙季节,特别是春播、麦收、
秋收时节,生产队统计人员每天用电话及时向场报告生产进度及存在问题,为农业生产起了很
大的作用。

建场以来,农场统计部门注重统计资料的积累,还为各级领导提供了大量的统计分析资料。
统计师宋秀林经过多年的实践经验,结合农场实际建立健全了一套完整的原始记录,统计台帐
和统计报表,1954年—1967年多次被评为先进统计,在东北局统计会上介绍统计工作帐簿化经
验。1980年,双鸭山农场获省统计系统先进统计单位称号。

1975年,管局在农场召开统计原始记录现场会,1981年宋秀林被评为省统计战线先进工作
者,1982年又被评为总局先进统计。1983年计财科被评为管局定期统计报表优秀单位。

4 、统计队伍从建场开始至今,因各个时期对统计工作重视程度不同,场级综合统训人员
指数也在1 —3 人之间来回变动。随着农场的发展,基层统计、专业统计人员队伍不断扩大,
到1984年末共有专职统计41人,统计工作的好坏不但取决于统计队伍的数量,重要的还在于统
计队伍的业务素质高低,因此场统计部门利用多种形式对基层统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每年利
用以会代训的方式举办一至两次的业务训练班,有时下队指导。先后有7 次参加管局统一的培
训,总人数达40人次,1983年有41人参加了国家统计局举办的《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电视讲座》
学习,有21人领取了结业证书,经培训和在工作中锻炼,有不少统计工作人员已具备较高的专
业水平,被授予技术职称。全场有统计师1 名,统计员8 名,为各级领导岗位输送了大批管理
人才。从1979年到1984年统计员提任队级领导17人,其它干部工作12人。

5、统计资料
附表,
双鸭山农场历年农业生产情况一览表













双鸭山农场固定资金增减变动表 单位: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