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财务管理

第二节 财务管理




一、财务管理机构沿革

农场初建时,无专门财会机构,只设会计一名。1949年至1951年农场扩大,场部设经理股
由刘云龙担任股长。1952年至1955年,场部设会计室,由马春霖任主任,有会计及出纳共4 人。
1956年至1965年农场设财务科,任永吉担任科长。1966年至1968年由任永吉和靳祥担任财务正、
副科长。1969年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农场改为二十九团,团后勤处设供应股,负责财会和供应
工作,股长为李成标。1977年生产建设兵团撤销后,二十九团改名为双鸭山农场,设计划财务
科(简称计财科)科内有统计室。计财科共9 人,其中统计室有3 人,李成标任科长。1978年
至1983年由王义忠担任计财科长。1984年初,农场机构改革,计划科与财务科分开,王义忠任
财务科长,郭光星任副科长。不久王义忠担任总会计师,郭光星任财务科科长。财务科共有6
人,分管会计、出纳等各项工作。各基层单位均有会计、出纳,其业务由财务科领导。对生产
单位有财政监督权。1985年至 1987 年任永堂任财务科长,谷景春任副科长,财务科共7 人。
成立审计科,郭光星任科长。

二、财务管理制度

财务管理制度是保证财务工作进行正常工作的必要保证。建场初期,根据当时情况,建立
了工资发放制度、现金管理制度。由于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国营农场成为一个专业性企业,要
求核算成本、计算盈亏,资金不断的增加。50年代末期以后,根据上级要求,先后制定了成本
管理制度、资金管理办法、对内结算制度等,从而保证财务工作顺利进行,更好地为生产、生
活服务。

三、核算单位

为了加强经济核算,根据生产规模和管理需要,农场建立了核算单位,以便促进生产的发
展。建场初期就以生产队作为生产核算单位,当时因受各种条件和分配方法限制,还不能进行
单位核算,由于形势逐步发展需要各生产单位和事业单位进行单独核算。建场初期只有几个,
到50年代末期发展到13个核算单位,60年代发展到24个核算单位,70年代发展到33个核算单位,
到84年末发展为46个核算单位,生产核算单位的增加是生产发展的需要,也是加强经济核算需
要。

四、资金管理

企业的资金共分为3 部分,即固定资金、流动资金、专用资金。加强资金管理是财务工作
重要任务之一。各项资金增长情况:

1、固定资金增减变动情况
从50年代末开始,37年来累计增加固定资金为2319.7万元,其中国家投资为1391.8万元,
企业自筹为927.9 万元。37年来减少固定资金731.5 万元,其中清理报废39.2万元,无偿调出
67.5万元,提取折旧624.8 万元。

2、流动资金增减变动情况
37年来,累计增加流动资金为634 万元,其中上级拨入67.3万元,社队并入16.7万元。

由于生产的发展,流动资金远远不能满足生产需要,从1952年就开始有银行贷款,当时只
有2 万元。从1962年到1983年银行贷款最高年份为1983年,贷款金额为501.5 万元,最高月份
达630 万元。建场以来有13年份没有银行贷款,从1981年银行贷款数额不断增加,一是灾害,
二是计划外基本建设过多。

3、专项基金
37年来累计增加专用基金为2906.5万元,其中更新改造基金731.5 万元,福利基金 813.5
万元,大修基金138.3 万元,超交猪资金3.8 万元,税收留成26.5万元,青年安置费 185.9万
元,场留利650.2 万元,连队留利158.4 万元,其它专用基金198.4 万元。共支出 3075.2 万
元,专用基金到1983年底赤字168.7 万元。专用基金大部分用于基本建设和工业改造及农机具
更新。另外1980年以前上交折旧费500.3 万元,弥补亏损450.5 万元,到1983年末各项专用基
金余额情况,更改基金89万元,福利基金67万元,包干结余300.1 万元,大修基金23.9万元,
其它专用基金25.9万元。造成赤字主要原因,1981年、1982年自然灾害造成亏损450.5 万元,
医疗费提取的资金不够用,另外在包干赤字的情况下,有的按规定继续包干(浮动工资、蔬菜
补贴、调资补发和平时奖金),无其它资金来源的福利事业建设。总之,农场专用资金赤字需
要谨慎花钱,争取在短时间内扭转赤字局面。

五、费用与成本管理

费用与成本是标志一个企业管理水平,不断降低费用成本是企业增加利润重要途径。

降低费用,主要降低那些非生产的间接费用,为提高产量是必要是应该的,从农场农业亩
成本来看,从1953年的13.69 元/亩到1983年增加到44.23 元/亩,增加成本的原因是很复杂
的,从农场趋势来看还是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增加。

六、利润情况

农场建场以来,正式计算盈亏是从1951年开始,到1983年为止,33年当中18年盈利,盈利
额为1127.5万元,15年亏损额1370.9万元,盈利最高年份为1983年,盈利额265.9 万元,亏损
最高年份为1981年,亏损额为364.8 万元,盈亏相抵还亏损243.4 万元。

建场以来累计上交税金为536.3 万元。

七、财务检查

财务检查是保证财务工作正常进行的措施,是有力维护财经纪律的方法,也是促进工作、
提高会计业务素质、互相交流经验的好形式。财经纪律检查从60年代到现在每年都要进行一到
二次。农场虽然没有发现什么重大贪污、盗窃问题,但个别单位有违犯财务制度规定的一些超
现金限额采购,变相采购禁购物质现象及请客送礼现象存在,内外欠款过多、时间过长造成资
金积压等都有发生,通过检查促进了工作。

八、财务队伍

随生产的不断发展,农场财务队伍不断扩大,1958年全场已有会计人员19人,其中国家分
配来的中专毕业生3 人。后来由于生产的发展,专业人员国家分配远远满足不了需要,场先后
送出培训20人次,场内先后举办三次会计学习班,培训146 人次。

1984年全场共有会计人员55人,这些会计人员男37人,占67.2%,女18人,占32.8%。 30
岁以下9 人,40岁以上26人,会计人员年岁偏大,是农场一大问题,学历情况:中专12人。参
加会计工作年限:1949~1960年11人,1961年~1966年5 人,1967~1976年6 人, 1977 年以
后33人,全场1982年授予技术职称的会计师3 人,助理会计师13人,会计员22人,农场的财会
队伍大多数人员能尽职尽责的工作,勤勤恳恳热心本行工作,1982年有3 人评为总局先进会计。
双鸭山农场经营盈亏表 单位: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