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文化活动
第四编 文化
第一章 文化艺术
第一节 文化活动
五十年代初期,农场除偶尔有外地路过的民间艺人来说唱、表演之外,并无其他文化娱乐
活动,职工闲暇时只能用石头子下棋,或讲述民间故事,自唱二人转或东北小调,文化生活极
其贫乏。五十年代中期至六十年代初,各项文化活动才在场内逐渐开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舞台演出
舞台演出是从农场组织了京剧团后才开始的。1958年“大跃进”期间,河北省农村有一批
农民和手工业者来到大叶沟,到林业部门劳动。其中有一部分人在家乡时,本是文艺爱好者,
有的还参加过业余剧团演出,他们得知农场工会准备筹建剧团,就来到农场劳动。农场即由党
委副书记宋绍武负责,把他们召集起来,组织成京剧团,由谢文生负责。不久,又先后有四对
“二人转”业余演员到场,也参加了剧团,其中龚、高夫妇表演水平颇受群众称赞。剧团人员
最多时达五、六十人。京剧团成立之初主要演的是二人转和河北梆子,1960年后,才开始演京
剧小节目、折子戏和评剧。同时,农场用4000多元添置了行头和地毯。京剧团人员除排练和演
出外,其他时间参加基建维修和季节性的农业劳动。1961年至1962年因农场经济困难,一部分
剧团人员离场,京剧团解散。1963年冬至1964年春,农场又组织业余剧团,排练话剧。先后排
练的大型剧目有《千万不要忘记》、《锻工之家》、《箭杆河边》等,在场部及几个生产队演
出,甚受欢迎。在此一时期,有些生产队也组织了业余剧团,排演节目,如当时的三队(现七
队)排演过话剧《沙家浜》即(《芦荡火种》),八队(现十二队)排演过话剧《南海长城》,
九队(现十四队)排演过吕剧《红嫂》等,各生产队并利用冬季休假时间排演白编文艺节目在
春节期间演出。
1966年春节期间,场文艺代表队参加了双鸭山市文艺汇演,演出了《我们是农垦坦克团》、
《麦海舰队要出航》、《改天换地》等自编节目,获得好评。“文革”开始后,奉行以歌颂
“造反派”、打倒“走资派”为内容的对口词、舞蹈等文艺形式,各派都组织“毛泽东思想宣
传队”,宣传自己的“正确”,攻击对方的“反动” 1969 年4 月,农场改为二十九团后,成
立了由政治处宣传股领导的宣传队,排演了革命现代京剧样板戏《红灯记》、《沙家浜》、《
智取威虎山》等。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农场各生产队又排演节目庆祝胜利,有传统节目:
《绣金匾》、《兄弟开荒》、《夫妻识字》、也有新编节目《女皇梦》、《怀念周总理》等,
1980年场工会、宣传部、文教科联合组织了文艺分片汇演,评选出的优秀节目在场部俱乐部演
出。1981年,工会组织业余演出队参加了红管局的文艺汇演、演出独唱、相声、舞蹈等节目,
获得优秀奖。1984年又参加了管局组织的文艺汇演,获得好评。基层单位中,煤矿、加工厂、
医院、场直中学等文艺活动比较活跃。
二、业余文艺创作
农场群众业余文艺创作活动是从1958年大批转业官兵到农场后才开展的。当时有一批业余
文艺作者,他们的热情很高,所写的作品一部分在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大部分在本单位板报、
墙报上刊用,或供舞台演出。1959年9 月29日《合江农垦》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
的专栏中,以整版篇幅发表了武一匡(笔名武夷)创作的歌曲《歌唱马蹄河》,不久又以整版
篇幅发表了他的小歌剧《秀兰与景山》,1960年3 月8 日《合江日报》发表他的诗《咱场有三
个好姑娘》,此后《东北农垦》、《北大仓文艺》《黑龙江文艺》《电影文学》、《双鸭山日
报》《兵团战士报》、《农垦工人》、《热河》《文明诗友》等刊物又陆续发表了他的诗歌、
散文,小说,剧本,文艺评论等百余篇,其中小歌剧《日出东山》、《秀兰与景山》、歌曲《
风吹麦穗金浪翻》,双簧《女皇梦》等都曾搬上舞台。1961年9 月,《文艺红旗》发表了苏金
星的短篇小说《红灯》、不久《北大仓文艺》又发表了他的短篇小说《张玲要结婚》、散文《
抓老等》,苏金星后来又发表了中篇小说《偷渡的人》,长篇小说《慈禧墓珍宝被盗案》,后
者并由西安电影制片厂改编为多集彩色故事片。(他已调到承德市文联工作)。六十年代在《
合江农垦》副刊上发表过作品的还有陈敬敏、马明良(笔名马洁),柳玉瑞、彭将等。生产建
设兵团时期,二十九团有一批知识青年文学爱好者,如沈祖培、李绍田、水新义等,他们在《
兵团战士报》或《双鸭山日报》上发表一些小诗,沈祖培曾在《黑龙江文艺》上发表过文学评
论,后调至《北方文学》社工作,曾写过小说《如意嫂子》等,并与人合写过《鲁迅与青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文艺创作受到重视,农场曾于1979年召开文艺座谈会,筹组“春泥”创
作组(后因人员分散未能活动》,1982年、1983年均派人参加红兴隆管理局举办的写作学习班,
培养青年创作骨干。场团委创办了油印小报《心声》,场直中学创办了油印小报《蓓蕾》职业
高中创办了油印小报《春晓》,为青年文艺爱好者提供了发表作品的园地。1984年至1987年期
间武一匡发表过《写给白雪》、《相聚抒怀》、《众目睽睽》等诗歌、歌曲、小小说等,并为
农场参加红管局文艺汇演编写过大量节目。
附:在各种刊物上发表过的部份文学作品。
赠 老 同 志
党委书记 王军业
戎马生涯岁月稠,年过花甲不卸载,
纵横刀丛抵中流。身当顾问作筹谋,
丹心救国志犹壮,续继革命不停步,
赤胆甘为孺子牛。振兴中华献春秋。
(原载《双鸭山日报》)
献 给 祖 国 的 焊 花
电焊工 王子立
象闹市的灯火,
似节日的礼花,
边疆夜空啊,
弧光闪耀,焊花飞撒……
弧光闪闪,是焊工的思想在闪光,
焊花朵朵,是焊工的心田开红花,
为伟大祖国增光添彩,
焊枪最能把心情来表达——
“东风啊,快快刮,
捎朵焊花到北京,
向祖国和人民汇报边疆新变化:
高楼拔地起,
长桥横江架,
马达唱丰收,
汽笛迎朝霞,
电焊工手持焊枪描锦绣,
心儿啊,飞到天安门城楼下……”。
(原载《双鸭山日报》)
边 疆 银 光
农工 新泉
不忙掸掉旅途的灰沙,
也别歇歇一道的疲乏。
先从挎包掏出探家的礼物——
一朵银花,闪耀着质朴的光华。
小妹妹兴奋地拍着手,
“哥哥,我在画报上见过它!”
妈妈端详了又端详,
“瞧东北的银耳长得多好啊!”
花瓣上还沾着北国的风霜,
千里迢迢又回到了“老家”,
两年前还是暖棚里的娇葩,
而今,胜过了林海雪源冰凌花。
银光在邻居们手中传来传去,
它无声地讲述着自己不凡的变化——
战士们用汗水和智慧,
让我移居边疆安下家……。
(原载《兵团战士》)
连 队 管 天 兵
气象员匡小蓉
百叶箱,
温度表,
连队小小气象哨。
自从落户到边疆,
姑娘就爱这一招,
立志要把风雨唤,
罢免玉皇逞英毫。
雾未消、
鸡未叫,
姑娘登山来远眺+
“今天麦子刚上场,
提防高山戴纱帽。
眼睛随着云儿移,
心和连队一同跳”。
老职工,
把手教,
传给经验一条条——
“别看满天无云丝,
留神蛤蟆乱蹦跳”。
细分析,明白了,
辩证法一学开心窍。
管天兵,
迎风笑,
三大革命育新苗,
手握雷电脚踏云,
要与天公试比高,
广阔天地有作为,
一代风流数今朝。
(原载《兵团战士》)
闹 春 潮
沈祖培 李绍田
风紧,雪飘,
白了田野大道:
人欢马叫,
送肥的大队出动了。
红日,在扁担上笑。
冰碴,在马蹄下跳。
赶车的老板子。
翻上了皮帽,
红黑的脸膛,
哪显得一点老;
“你一担粪,
我一车肥,
换取明年,
大地涌珠宝!”
话音刚落,
闪过一个兰棉袄。
扁担悠悠,
脚步轻巧,
莫不是,
“铁姑娘”队参战了?
老板连声喊——
“慢点跑,
当心摔倒!”
猛刹步,
急停脚,
却是老伴回头瞅他笑——
“老头子,
瞎吵吵,
兴你赶车飞,
还不许俺挑筐跑!”
一句话儿把大伙全逗笑,
“小妮子”嗓门特别高:
“一家子挑战,
两口子叫号,
我当裁判,
评个好孬!”
只听银铃声声,
风雪里,
掩去一串脚印,
留下一串笑。
雪化,冰消,
春歌涌出跃进涛;
大干快变,
千军万军闹春潮!
(原载《黑龙江文艺》)
我 为 革 命 烧 开 水
锅炉工 张威武
夜空繁星缀,
银月笑弯眉,
“地上那来一炉火,
竟敢与我争光辉?”
锅炉工,笑答对:
“别看水房炉膛小,
亮度比你大几倍!”
拂晓晨曦起,
滚滚开水沸,
笑迎职工来洗漱,
饮口开水暖心扉。
机车喝饱锅中水,
战歌隆隆似滚雷,
移山填海造良田,
誓为祖国添光辉,
银月听罢心差愧,
躲进云层不回嘴。
炉工心怀五洲云,
锅炉能容四海水,
火苗红啊开水沸,
我再添上一锹煤!
(选自《五月的歌》)
外 线 电 工 之 歌
电业所宿连跃
钻林拨雾攀山巅,
外线电工不怕难。
拉线穿云海,
立杆上青天。
闸门一推电灯亮,
开关一按捷报传,
电工的心呵,
随着电波飞向天安门……
(选自《五月的歇》)
送 粪 歌
教师 王金成
送粪忙哟送粪忙,
我是火车头,爬犁是车厢,
“呜”的一声白烟冒,
车头、车厢雪花扬。
下西坡,爬东岗,
我是轮船头,爬犁是船舱;
红领巾迎风吐火苗,
船头船尾翻雪浪。
快快跑,快快装,
粪儿装满车和舱,
我的车船马力大,
冰山雪海头不晃。
今年多送一车粪,
明年多打万吨粮:
粮儿装车运全国,
粮儿载船运往四大洋。
(原载《双鸭山日报》)
小歌剧
日 出 东 山
武一匡
时间:秋天的一个早晨。
地点:某生产队谷场附近。
人物:孙大娘一一五十多岁。
孙大爷——五十多岁,菜园工人。
警 卫——二十多岁,
孙大春——二十多岁,农工,孙大爷之子。
开幕:孙大娘刚从家里出来,整了整衣服准备去放鸡、放猪
孙大娘: (唱)鸡叫三遍天刚发亮,
大娘我早就起了床,
人说是两个早晨当半晌,
过日子哪能耗费时光!
今年的年景十分好,
咱家的副业也搞得强,
瓜成堆来菜成垛,
粟满窖来粮满仓。
鸡成群来鸭成伙,
圈里肥猪有一双。
早起我把鸡鸭喂,
(喂鸡鸭)
转身又把肥猪放。
(唤猪)
这三十多只鸡、鸭,一天下二十多个蛋,一个蛋三角钱,一天算六元吧,十天六十,一百
天六百元……还有这头猪,至少也得杀一百五六十斤,咳,出息不少I 不过,这么些鸡、鸭、
猪,可费粮食呢。咳,俺家这些猪呀鸡呀,实在太老实,离场院这么近,就不知道去吃点,老
围着家门口转,(撵鸡鸭)哦一呵!去去去……这猪也太笨,老哼哼唧唧干嘛?走,去呀!
(赶猪)
它就是不去——唉,有了,待我拿穗苞米,把它们引过去就行了。(转身想去拿苞米,孙
大爷上)
孙大爷:(唱)忙过秋收忙打场,
满场粮食闪金光,
又是个丰收的好景象,
家家户户喜气洋洋。
咱菜园的收成也不平常:
窝瓜大来豆角长,
白菜肥来萝卜壮,
辣椒通红柿子香。
这全是党的政策好,
支部领导又有方,
老汉我越干越有劲,
一年更比一年强。
咱们队菜园,今年的收成真不赖,光土豆就收了十几吨,昨天刚起完,地里还得翻一遍
捡一遍。趁这工夫,我得先去准备一下犁杖,回来再吃早饭。(下)
孙大娘:(拿一穗苞米上)这老噜嗦又跑到哪去了?准是又到菜园去了,——家里事不过问,
队里事闲操心。
(唱)自家的土豆你不起,
自家的鸡猪你不喂。
家里的事情全不理,
队里的事情入了迷。
菜园里的年轻人也不少,
啥事缺不了你这“老积极”?
你不喂,我可得想法把它喂得肥肥的,过年我看你吃肉不?
(不见猪)咳,这猪跑那儿去了?它自己到场院去啦?那倒省事。
(发现猪在屋旁)哟,还在这躲着呀!(轻声地)来,领你去吃顿美美的,罗罗罗……
(一面引猪,一面举目四顾,不防旁边跑出别家的一头猪,要咬她手里的苞米)哟,这谁
家的猪,也不圈好,跑场院……(发觉声音太大,压低噪门)去,去,还想抢我的苞米吃,尽
想好事。(正撵猪,警卫从另一侧上)
警:(唱)送过星星迎太阳,精神抖擞护晒场,一粒粮食一滴汗,不容它丝毫有损伤。
(发现有猪,忙走过来)
这是谁家的猪,清早就放出来了?(孙大娘想避开,已来不及)哦,孙大娘,你………
娘:是我……我……
警:大娘挺早的,这猪…… .娘:哦,这猪……对啦,不知谁家的猪,清早跑场院来了。
我撵了老半天也撵不走。
警;唷,还劳大娘帮忙撵猪。
娘:(不好意思地)这,这那里话,场院粮食是队里的,怎样随便让猪糟塌,谁见了都得
撵。(说话时把手一扬,手中苞米无意间露出)
警:大娘还拣苞米了?
娘:(后悔不及)哦,苞米……苞米,可不是,这猪叨着苞米。
警:是队里的?
娘(觉得失言,支吾其词)不,不是队里的还是谁的。
警;大娘真是爱护国家财产,又撵了猪,又拣回苞米。
娘:唔,这算什么!
警:行啦,交给我送回囤里去。(伸手要苞米)
娘:(无可奈何)这苞米是……
警:对我知道是猪叨去了,大娘拣回来的。
娘:(惋惜地)这苞米棒子不小!
警:(接过苞米,赞扬地)可不是,至少也有三两苞米粒。
娘:哎,这猪……
警:(误会)这猪也太贪心了。尽想吃公家的粮食,要不是遇到大娘,这穗苞米也就吃光
了。
娘:(有难言之隐)嗯,多大的一穗苞米!
警:得给大娘写张大字报。
娘:(一惊)大字报。
警:可不是,就为这猪和苞米的事。
娘:这点小事,千万别写。
警:得写,一定得写。
娘:千万别写。
警:别看这事小,这可以看出大娘的思想……
娘:(心虚地)我的思想怎样?
警:哈哈,这还用说;(唱)大娘的思想,娘:(接唱)怎么样?
(警接唱)爱场如家。
(娘接唱)理应当。
(警接唱)一穗苞米,(娘接唱)是小事,(警接唱)这种思想,(警娘)同时唱:该表
扬。| 也平常。
(同时)哈哈哈………
(孙大春上)
春;什么事这么乐?
警:大春,来得正好,替我写张大字报。
春:(笑嘻嘻地)行,什么大字报?
娘:(着急地)大春,快回家吃饭去,一会儿得上班了。
春:我就去(问警卫)到底什么事?
警:大娘的事呗,看,这穗大苞米……
娘:(打岔)别听他的,一点小事,写什么大字报,快回去,(推大春)
警:(拉大春)别忙回去,先听我说。
娘:回去,你跑这儿干啥?
春:娘,咱家的猪跑那去了?
娘(一怔,立刻强作镇定)猪?……在圈里……
警:对啦!(向大春)还忘了,大娘还在场院撵猪呐。
春:咱们的猪跑这儿来了吗?
警:大春,你听我说,娘:大春,快回去,你不是说猪跑出来了吗?可别让它跑场院来。
警:看,大娘的思想多好,得写一张。
春:行,写就写吧!
娘:大春,你……
警:(又想出个主意)这样吧,大春,你顶会画画,不如画张漫画。
春:怎么画?
警:画大娘手里拣了一穗苞米,身边一头大肥猪……
娘:哟,那象个什么样!
春:画就画。(跑下)(孙大爷上)
爷:哦,都在这儿呢:我说那儿去了。
娘:你怎么也来了,快回家吃饭去。
警:孙大爷……
娘:没啥事,闲唠嗑,回家吃饭吧!
爷:大清早闲唠什么嗑?
警:大爷,不是闲唠嗑,是件正经事。
爷:嗬,正经事我倒要听听。
娘:别听他的,回去吧,饭凉了,你跑来干啥?
爷:干啥?找苞米呗。
警、娘:(同时)苞米?
爷:对,苞米,一穗大苞米。
警:我们刚才也就是为的一穗苞米。
爷:我说的是一穗苞米种,良种站捎来的新品种——大公一号。
(唱)这苞米是穗优良种,新近培育出叫“大公”,昨晚技术员捎回五穗,临时放在我家
中。
我把它放在箱子上,准备今早往队部送。
刚才一看少了一穗,丢掉公物怎能行?
警:那是两码事,我们为的是这穗苞米(从衣兜掏出大苞米)
爷:给我看看。
娘:(着急)这是队里的苞米,你不能拿回家去?
爷:谁会把公家的苞米拿回家去?给我看看。(接过苞米)对,就是它,是公家的苞米!
娘:那就对了,我也说是公家的。
警:哦,原来不是两码事,是一码事!
爷:我看还是两码事吧这苞米怎么到你那儿去了?
娘:(急忙打岔)让他捎到队部去,不也是一样的吗?
爷:捎去当然可以,可是这穗苞米怎么跑到这儿来了?
娘:唉,罗嗦什么,快回去。
爷,回去干嘛,这事还没弄清。
(唱)早饭不吃不要紧,这件事情要弄清。
娘:(唱)你要弄清你去弄,我得回去做事情。
警:(唱)若要弄清都别走,大娘回去怎能行?
苞米是你交给我的,大娘你得做个证人!
大娘,你这一走,这事还不好办,是不是?
大爷:这是怎么回事?
大娘:(含糊地)我拿了这穗苞米,他问是不是队里的,我说是,就给了他,就是这么回
事。
警:大娘,你不是说是猪叨了,你撵下来的吗?
爷:我放在炕头箱子上的,猪能叨下来吗?尽瞎扯!(向大娘)你说,这是怎么回事?
娘:(支唔)就那么回事呗,我把苞米交给了他。
警、爷(同时)是猪叨的?
娘:(很窘)别问了,反正是公家的,交了公家。
爷:那你把它拿到场院来干啥?
娘:我……我……
警:大娘,你不是刚才在这撵猪撵下来的吗?
爷:撵猪?什么猪?
警:两头大白猪,都有百多斤重。
爷:(向大娘)那是咱们的猪,怎么跑到场院来了?
娘:它,它跑……
警:到底是怎么回事呀?
爷:(明白过来)哦,我明白了,你,你……
警:明白什么?
娘;(求情地)大春他爹,别说了,我也明白过来了。
警:可我还糊涂着呢!
娘:我错了,我不该……
警:(有些茫然)大娘,爱护国家粮食做得对,你没有错。
娘:不,你还不明白……
(大春拿着一张漫画上)
春:(兴致勃勃地)画好了!娘,你看象不象?
娘:(不语)
警:很好,很象,你看这大肥猪,哈哈……
爷:我看看,(误会)嗯,画得好,该画。
娘:(忍不住看了一眼)哟,这多难看呀!
春:(误会)娘,这有什么关系呢,事情就是这样的嘛,表扬你,还难为情?对啦,还该
写上几个字。
警、爷(各有所指)?对,该写上。
春:写个啥?
警(唱)你写上大娘思想强,真心爱护国家粮,清早就到场院上,撵走肥猪拣回粮。
爷:唉,还给他脸上抹粉呢!大春,你写(唱)你写上你娘真够呛,损公利已不应当,清
早放猪到晒场,还拿公家苞米棒。
娘:(有点委屈)苞米棒我可不是存心拿的,我是顺手在箱子上拿了一穗,谁知它是苞米
种……
爷:算了吧,这事还做得对吗?
春:爹!
爷:大春,你就照我说的写吧!
春:娘!
警:(自语)这会我也明白了。(向大娘)大娘,别难过,以后别这样就行了。
娘:(难过地)别说了,我明白了。
警:太阳已经出山了,都回去吃饭吧。
(唱)日出东山万道光,春:(唱)照得场院亮堂堂,爷:(唱)心中要象阳光亮,娘:
(唱)损公利已不应当。
(幕 落)
1962年12月23日
《原载《合江农垦》,《双鸭山日报》转载)
三、绘画、书法和摄影艺术
农场群众性的美术创作活动和书法练习活动是在粉碎“四人帮”之后才开展起来的。1977
年至1978年,场直中学在美术教师倡议下,开办过美术训练班,培训学生中的绘画爱好者,由
美术教师赵锡强负责指导,以练习铅笔画,木炭画为主,在此期间,学生掌握了绘画的基本知
识和技能,对静物、人像、风景等的素描和速写打下了一些基础。书法练习活动则在青少年中
及老干部中开展。1981年以后,场直中学、职业高中等学校连续举办了美术、书法展览会,1984
年至1987年全场举办了绘画书法展览,并几次参加了红管局美术、书法展览,获得好评。先后
在《农垦报》或《农垦工人》、《双鸭山日报》发表过美术作品的有青年教师宋文海、陈岸河,
林广华和工会干事王英臣等。此外王英臣的书法作品也曾在《双鸭山日报》发表。
艺术摄影活动是近年来在新闻摄影活动的基础上开始萌发的,崔银科作了有益的尝试,他
的艺术摄影作品《大地的旋律》曾在《人民日报力和《浙江画报》上发表,并被《浙江画报》
评予三等奖,他的《丰收园舞曲》获农牧渔业部影展三等奖,《北方的九月》在《中国日报》
(英文版)发表,《新麦登场》获《摄影世界》三等奖,场内尚有一批业余摄影爱好者拍摄了
一些艺术照片,有的在影展中展出,如贾玉清的《探索》曾在红管局影展中获奖。
四、讲座及训练班
六十年代初期,农场文娱活动比较活跃,为了培养文艺骨干,1962年、1963年农场曾采取
组织文艺讲座和文艺表演训练班的形式,请双鸭山文工团、双鸭山群众艺术馆的同志和场内有
经验的同志讲课和辅导。各基层单位派代表参加学习。生产建设兵团时期,1974年——1975年
二十九团也组织过文艺学习班,并派人到三师师部参加戏剧创作学习班,组织一批人员编写剧
本、创作歌曲和曲艺节目。
1980年以后,场里又先后组织过各种训练班和学习班,如1981年、1982年组织过舞蹈训练
班,1932年举办过教歌员学习班,1983年、1985年举办过声乐训练班,请双鸭山市群众艺术馆
的同志来场讲课和辅导(教歌员学习班由场内同志讲课和辅导)。参加训练班和学习班的人员
达209 多人次。这些同志回到基层单位后起到了活跃文化生活的骨干作用,为建设精神文明做
出了应有的贡献。
1984年8 月至9 月间,为了响应中央号召,农场又开展了青年集体舞活动,由团委、工会、
文教科联合举办了青年集体舞训练班,有200 多人参加了训练班学习,他们在庆祝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35周年的晚会上,作了表演。1985年以来,工会和老干部科经常在晚间组织交谊舞会
和中、老年迪斯科舞训练,参加者十分踊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