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电影、电视

第三节 电影、电视




一、电影队的建立与沿革

1954年9 月,黑龙江省农业管理厅拨给农场16毫米电影放映机一部,是无声放映机。农场
即组成了一个放映组,放映员为刘维仁、李标,放映组由农场机电组领导,由陈沛然负责。电
影放映机经过改装后能发声,配上发电机,于1955年开始放映影片。但因机器较旧,技术也不
熟练,放映效果不太好。1956年秋天,农场贷款购进一部54型16毫米电影放映机,这台新放映
机由孙玉泉操作放映,旧放映机则由李标放映。1958年,大批转业官兵进场,农场为了进一步
丰富文化生活,又购进3 部35毫米放映机,成立了电影放映队,由工会领导,贾元明具体负责。
1964年,李授坤到电影队任队长,电影队培养了一批新学员,全队人员最多时达10人。下设4
个放映组,除一部座机在场部俱乐部放映外,其他各组均到生产队巡回放映,放映员除携带放
映机和拷贝外,有时还得携带发电机,他们有时还跋山涉水、不辞辛苦到偏僻地区放映。新购
进的3 部放映机由孙玉泉、李标、杨贵负责分配新学员实习放映。场部迁入新址后,有一段时
期在新、老场部俱乐部同时放映,有两个放映组仍巡回下队放映。“文革”时期,进场的拷贝
很少,只放映一些纪录片及8 个“样板戏”影片,放映员大部换掉,有一部分知识青年担任了
放映员工作。生产建设兵团领导时期,电影放映队由团政治处宣传股领导。


生产建设兵团撤销后,二十九团恢复为农场,电影队曾由文教科领导,后又交给工会领导。
电影放映机及修理机械有所充实,放映管理人员也有所调整,1980年有35毫米放映机2 套,16
毫米放映机3 套,8.75毫米放映机1 套,放映员及管理人员16人,1983年济经体制改革后,电
影队实行承包,分离出一部分人员。至1937年全队尚有放映员5 人,电影机3 台,其他电影机
已交转给煤矿、九队等单位。
二、历年来电影放映情况




三、电 视

农场购买公用的电视机是从1976年春天开始的。当时有些连队从上海、北京、无锡等地采
购来十九时至二十四时的电视机,有的还带投影设备,可在俱乐部或露天放映。 1976 年9 月
9 日,凡有电影的单位都集合全体人员瞻仰电视屏幕上映出的毛主席遗容,大家心情都十分沉
痛。此后又集体观看过首都庆祝粉碎“四人帮”的欢悦场面。1977年,各连队职工逐渐购买电
视机。1980年以后,购买电视机的家庭十分普遍,有部分家庭并有彩色电视机,截至1987年,
据不完全统计,全场共有电视机2540多台,其中彩色电视机760 多台。


场区内收看的电视节目,主要的播放台(转播台)是双鸭山电视台、佳木斯电视台、鹤岗
电视台,有的也收富锦电视台、宝清电视台的节目。收看的内容有英语电视讲座(如“跟我学”)、
电大文科、理科教学,新闻节目和文艺节目。

农场还开设电视修理部,为群众修理各种电视机,电视修理部原与电影队在一起, 1984
年单独营业,归宣传部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