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三年困难考验

第三节 三年困难考验


一、严重自然灾害,连年减产欠收
  1959年7—10月,降雨达529毫米,为常年的1.76倍。不仅使小麦大田减了产,也严重的影
响了秋翻地。有近三万亩二荒熟地没有翻过来,给第二年的春耕播种造成很大被动。1960年春,
在播种的关键时刻,从4月至6月,连阴雨又达40余天,降水247毫米,为常年的1.29倍。这
给整地、播种造成更大困难,当时真是“天无三日晴,地无一块干,到处是泥水,机械玩不转”。
为了抢农时,争取多种一些地,不得不采取人机结合的办法。拖拉机前面用耙砍,后面人
工端着脸盆、挎着背兜用手撒大豆。最后再耙一次,就算覆盖了。大部分还是人工在垡片子上
用木棍扎眼点播,结果质量保证不了,播期又大大推后,一直播到6月中、下旬,才播了粮豆
作物122,599亩,只完成计划播种面积的62.8%。其中补苗、重播面积达15,600亩。这一年,
夏锄本来想除早除小除了,苦干大干一场。结果,不仅没有除早,也没有除小除了,苗草齐
长,又遇上低温、早霜、虫害全年粮豆总产只有3,917吨,比建场第二年1959年还少3,422吨,
减产近一半。平均亩产只有82.6斤,比1959年每亩减收31斤,其中小麦亩产118.5斤,玉米
亩产35斤,大豆亩产63斤,经营亏损132.3万元。
  1960年的减产欠收,使争取1961年的农业大丰收和农场整个的生产、生活,都受到极为严
重的影响。1961年麦收又遇到连阴雨。从7月21日至8月15日近一个月,机械下不了地,大都是
人工收割,捂垛、生芽、鸟食、鼠盗,损失极为严重。1962年春播、夏锄、麦收还比较顺利,
但在秋收的关键时刻,10月12日至13日,连日大风雪,雪深达三、四十厘米。大风一吹,割倒
的,没割倒的大豆全部埋在雪里。农场发出紧急动员令,号召全场干部、工人、家属雪里抢割。
结果前面割,后面立即被风雪埋住。更无法用机械脱粒。雪埋、狍子吃(那年狍子特别多,
三四十、四五十一群)老鼠盗,大田作物损失惨重。56,000亩大豆,平均亩产只有83斤。
  连续四年的自然灾害,给农场生产造成极大困难。虽然农场组织动员全场树立人定胜天思
想,与天争粮,播种面积也逐年都有扩大,总产年年都有增加,但终因灾情严重,持续时间长,
建场时间短,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低,所以虽付出了高昂的劳动代价,但连年低产、亏损的局
面仍然没有改变。
  二、低标准、瓜菜代
  全场粮食紧张状况是从1960年下半年出现的。“低标准、瓜菜代”是从1961年开始的。
  1960年农业各种作物的减产欠收,和农场大力宣传1961年粮食安排有300多吨缺口,又号
召生产自救,因此,人们增加了紧张空气和恐慌心理。实际上1961年按计划少播 40,000亩,
剩下的种子和应交的400吨大豆上级也免交了,再加上上年还有40吨库存,农场职工、家属口
粮完全可以按正常安排供应。但是为了贯彻中央关于“低标准、瓜菜代”的指示精神,与全国
人民一道度过难关,于是农场从1961年开始,还是实行了口粮低标准。农业生产第一线人员每
人每月供应成品粮36斤,机关工作人员每人每月27斤。成年家属每人每月24斤。成品粮面粉很
少,大部为粗粮,或者残次原粮折合成品粮,个别月份也供应过大豆粉。食油每人每月三两。
这样的供应标准当然是填不饱肚子的,是不可能做到“吃饱”、“吃好”的。为了填补粮食的
不足,职工、家属到处拣菜叶子,搞代食品。就是有的集体食堂,也用苞米叶子,苞米棒子骨
加火碱熬淀粉,掺到面里蒸馒头、窝窝头。代食品吃多了,大便都非常困难。由于营养不足,
个别人也曾出现浮肿现象,但无饿死人。
  全场实行低标准,瓜菜代,唯有长林子得天独厚,熬代食品者很少。因为那几年挠力河、
七星河、周围泡泽,鱼特别多。粮食不够吃,大人小孩夏天下河捕鱼,冬天破冰钩鱼、捞鱼,
以鱼代粮。不少同志还不断地将鱼送给岛外亲友,以接济吃粮的不足。1961年仅四分场捕鱼队
即捕鱼70余万斤,不仅支援了全场,也支援了当地城市,而且换取了短缺物资,为农场增加了
经济收入。
  为了度过难关,农场采取了一些相应措施。如实行劳逸结合政策,限制冬季每日劳动不超
过6—7小时,加上会议学习不超过8小时,实行小礼拜;允许了“小自由”;机关、学校、集
体、单位按人分给自给地;职工、家属分给园田地,每人一分,全家不准超过一亩地。职工园
田地、家庭副业生产的商品可以上市场。在这期间,农场还大抓了思想政治工作,业余文化工
作。因此当时社会风气,人们的精神面貌还是好的。加之在口粮、蔬菜方面通过自给地、田园
地得到了补充,1962年粮食紧张状况就得到了缓解。
  三、资金紧张,物资短缺
  1958年(建场第一年)基本建设投资为114.6万元,1959年为198.6万元,1960年为247.3万
元。可是,1961年锐减到94.8万元。1962年稍有增加,也只投资181万元。流动资金:1958年
214.3万元,1959年为232.3万元,1960年则减少到185万元,1961年更减少到71.7万元,不足前
三年平均数的三分之一。1962年稍有增加,也只有198.8万元。农场资金不足,只能靠银行贷
款解决。银行贷款:1958年为76.2万元,1959年为201.1万元,1960年为231.2万元,1961年为
270万元。到1962年,国家严格控制信贷,大搞货币回笼,全年只给贷款19.8万元。可以看出
61年、62年资金多么紧张。1961年春节快到,工资发不出。宝清供应的年货拉不回来。眼看
年过不去了,没办法,只好派计财科副科长孙风山同志到佳木斯农垦局找黄家景局长,黄局长
把仅有的30万元批给孙带回,这才发了全场工资,拉回了年货。农场为了筹集资金,借社会上
的农副产品短缺,物价总昂贵之机,以农场冬季盛产鱼类,又有面粉、大豆、油、酒可供市场
销售的优势,于是场、分场到处开饭馆,从宝清开到福利屯、佳木斯。主要供应炸鱼、白酒、
油条、麻花、豆浆。当时门庭若市,每天早起不到开门时,等候的队伍已经排成长龙,买卖非
常兴隆。此举为农场增加了不少收入,解决了一部分流动资金的不足。
  在物资上,三年困难时期也相当紧缺。正常渠道供应的物资、商品买不到,要买需要有关
人员批条子、走后门。市场上可以买到的,物价又特别高。如买一斤肉六、七元,买一斤黄烟
二、三十元、那时买不到火柴,冬天买不到棉胶鞋,夏天买不到单胶鞋。从1961年始;三年没
给职工换发劳保品,这年麦收雨大,许多工人整天泡在水里,脚泡烂了,离开泥水不敢在硬地
上走,有的让人背着回家。农场领导见此,不得不亲自出马,走后门。靠战友,从沈阳买回10
000双球鞋,全场每人一双,这对全场广大职工已经是最大鼓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