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共青团

第三节 共青团


一、概况
五九七农场团委自1959年组建以来,主要是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和农场的生产、建设开展形
式多样的活动,提高了团员、青年的思想觉悟和基本素质,起到了党的助手作用。
1964年秋至1965年冬,先后有两批共340名北京知识青年来到农场,在各级组织的培养扶
持下,这批知青很快地成长起来,成为我场农业生产的一支主力军。
这一时期的少先队组织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成为全场少年儿童
的努力方向。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共青团工作受到干扰,学校团组织被红卫兵取代,少先队组织被
红小兵取代,团委瘫痪,组织松散。
1969年,农场改为兵团编制,五九七农场改称十九团,青年工作由团政治处负责。自1968
年开始,大批城市青年响应“上山下乡”的号召,先后有北京、上海、天津、杭州、舟山,哈
尔滨、鹤岗等城市的知识青年6000余人来到农场,其中有女青年3000余人,遍布全团各条战线。
这批城市知青在兵团经过艰苦锻炼,逐渐成为各条战线的主力军,为十九团的建设做出了重
要贡献,他们文化素质较高,成长很快,当时全团有青年党员154人,其中城市知青136人,团
员2194人,其中知青1745人;连以上青年干部93人,其中知青88人。
1972年,团,营陆续成立了共青团工作委员会,结束了下面有脚,上面无头的局面,重新
恢复了团的工作。
1974年12月,成立了共青团十九团委员会,推动青年工作走上正常轨道。
1977年3月,场团委号召全场广大团员青年向雷锋同志学习,得到热烈的响应。全场上下
迅速掀起了一个“人人争当雷锋式的好青年”的热潮,各基层团支部纷纷成立了由青年自愿参
加的雷锋小组。涌现出了许多拾金不昧、见义勇为、临危不惧、助人为乐的动人事迹。
1978年,农场旱情严重,场团委号召全场团员青年“抗旱保苗夺丰收”,广大团员青年迅
速投入到这场战斗。
1979年,场团委在全场青年叫,开展“攻克管局十五、三、二和我场七、五、三、四奋斗
目标,组织新长征突击队(手)红旗竞赛”活动,为农场农业生产的丰收做出了贡献。
在1978年年底和1979年初,城市知青返城高潮中,全场各级团干部就走了百分之八十五,
使刚刚从“四人帮”干扰破坏下建立、恢复起来的团组织,又重新陷入瘫痪和半瘫痪状态。但
由于场党委重视和各级团组织的努力,仅用了二个月的时间又配齐了专、兼职团干部。举办了
多次团干部学习班,培训团干部80%以上,使我场青年工作重新恢复了活力。
1980年全场各级团组织做了大量的思想教育工作,开展了“什么样的青春最壮丽,什么样
的前途最光明、什么样的道德最高尚”的大讨论,增强了广大青少年明辨是非,识别真假,认
清美丑的能力。据不完全统计,1980年全场青少年为职工做好事达4000余件,拾手表交还失主
7次。同时,着重抓了后进青年的转化工作,转化了一批后进青年。
1981年,农场团委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活跃全场团员青年的业余生活。举办一期手风琴
学习班,培养了一批文艺骨干。场团委办的团内刊物《团讯》影响很大,受到管局团委的高度
评价,在我场召开了管局《团讯》工作现场会。
1982年,根据农场受灾情况,场团委向全场团员青年提出了“义务创值10元钱,多为农场
做贡献”的口号,为农场增收节支开展义务创值活动。据统计,义务献工时 55936个,积肥1000
余吨;麦收、秋收拣粮480010斤,此次义务创值合计12.34万元。当年,还认真抓了后进和
劣迹青少年的转化工作,采取不岐视、不讽刺、不挖苦和主动关心、帮助教育的方法,使全场
154名后进和有劣迹的青少年有了不同程度的转变。
1983年3月,农场团委开展了“文明礼貌百日竞赛”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次活动
主要做了三项工作,掀起了三个高潮:一是宣传教育、组织落实高潮;二是学习先进人物大做
好事高潮;三是种花种草、植树造林高潮。在组织落实、宣传教育期间,全场共召开大小动员
会4次,文明礼貌专题广播264次,出版报、墙报394期,成立“十包”小组50个,参加人数220
人,包管孤寡老人26名,成立学雷锋小组131个,服务小组48个,帮教小组55个,有282人参
加,学习小组55个。这些组织落实以后就立即开始活动,大做好事。据不完全统计,百日活动
期间全场青少年共做好事2,500多件,拾金不昧13件。同时,场团委还狠抓了环境卫生整理,
组织大型的打扫卫生突击活动,使我场的环境有很大改观。4、5月份,开展种花种草、植树造
林活动,共植树68959株,建立青年公园一座,花坛80个,花盆3000余个。
9月,开展了采种支甘活动,超额完成任务,受到省采种支甘领导小组的通令嘉奖。
1984年4月24日,农场团委组织了一场规模空前的长林路绿化大会战。植树全长近 50公里,
跨三个分场,近7000人参加这次活动,植树八万多株,投入车辆150辆。这次活动影响很大,
受到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广泛称赞,场团委办公室三人被总局团委记集体三等功。
1984年举办了“七.一”青少年火炬接力赛,口号是“沿着父辈的足迹前进”在三,四分
场场部,分别由老干部点燃火炬,然后由青少年手举火炬向场部进军。一里地站一个人,接着
火炬传给下一个人,最后汇齐到农场俱乐部点燃舞台正中的火炬,这次活动使广大团员青年增
强了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农场的感情。
1984年“五.四”和“十.一”分别举办了露天舞会,反响强烈。
1981年开始至1984年,每年举办一次有意义的歌咏比赛。
1984年的采种支甘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全场共采集草种33092斤,超额完成了上级团
委下达的任务,被总局政治部授予集体二等功,被团省委授予“采种支甘红旗单位”,场团委
四人均立二等功。
二、历届团代会简介
第一次团代会于1959年2月举行。
第二次团代会于1960年举行。
第三次团代会于1962年举行。
第四次代表大会于1963年3月9日至11日在场部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共68人,其中女代表
12人,会议由农场党委副书记刘江作重要讲话,农场团委副书记曹玉峰做工作报告,四届一次
会议推举党委副书记刘江同志任团委书记,曹玉峰为团委副书记。
第五次代表大会于1964年3月18日至20日在场部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共115人,其中女代
表21人。大会讨论通过了由团委副书记曹玉峰代表上届委员会所做的题为《高举毛泽东思想红
旗,大学解放军,创立四好团支部,为争取今年粮豆总产量25000吨而奋斗》的工作报告。大
会选举产生了农场第五届委员会,会议推举曹玉峰为副书记。
第六次代表大会于1966年5月4日至6日在场部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共144人,其中女代表
56人。大会讨论通过了上届委员会所作的题为《用伟大的毛泽东思想武装青年在三大革命运动
中锻炼成长》的工作报告。大会选举产生了由杨夏一等13位同志组成的共青团五九七农场第六
届委员会。
第七次代表大会于1975年1月3—6日在场部举行。当时为兵团编制,大会的名称是共青团
十九团第一次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代表共有263人,其中女代表124人。大会讨论通过了团副
政委史秀红代表上届委员会所做的题为《用毛泽东思想建设共青团,以战斗的姿态,迎接新跃
进》的工作报告。大会选举产生了共青团十九团第一届委员会,并选举史秀红同志为团委书记。
第八次团代会于1978年11月26日至11月29日在场部召开。出席大会的代表共243人,其中
女代表113人。大会讨论通过了由场党委常委、革委会副主任李洁代表上届委员会所做的题为
《全场青年团结起来,紧跟华主席做新长征突击队》的工作报告,大会选举产生了场第八届委
员会,八届一次会议选举李洁同志为团委书记。
第九次代表大会于1981年5月27日至5月31日在场部举行。出席会议的代表共258人,其中
女代表102人,大会讨论通过了场团委副书记刘惠芝代表上届委员会所做的题为《肩负起历史
的重任,把火热的青春献给新长征》的工作报告。大会选举产生了共青团五九七农场第九届委
员会,九届一次会议选举刘惠芝同志为团委副书记。
第十次代表大会于1986年5月25日至5月27日在场部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共275人,其中
女代表96人。农场党委书记刘焕高做了题为《为培养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
共产主义新人做出贡献》的重要讲话。大会讨论通过了由农场团委书记王少林同志代表上届委
员会所做的题为《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把青春献给壮丽的的农场“四化”建设事业》
的工作报告。大会选举产生了共青团五九七农场第十届委员会,十届一次会议选举王少林同志
为团委书记。
1986年7月末,团委号召全场团员青年向北大荒的开拓者——老转业官兵慰问活动。全场
有4000多青少年组成210个慰问小组,对1000多名老垦荒战士进行了慰问,共做好事500余件,
送纪念品1000余件,其中自制品250件,建立长期帮困小组60多个。
8月,在全场青少年中组织收听来自老山前线的报告100余场,达3000多人次。一分场团委
书记孙廷苍,亲自背着录音机到偏远支部放录音,使老山前线的英雄事迹家喻户晓。
1987年8月,农场团委举办了青年通俗歌曲大奖赛,参赛歌手150余名。
1987年初,农场团委下发了“关于在青年中广泛开展双增双节活动的通知",得到了各支
部的响应,全场团员青年认真节约一滴油、一寸铁、一粒种子、一粒化肥、一块边料,全场共
节省资金4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