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卫生防疫 建场初期危害职工家属健康和生命最严重的疾病是伤寒、白喉、流脑、脊髓灰白质炎、
麻疹和出血热等多种传染病,死亡率高。脊髓灰白质炎全场至今仍有十余名小儿肢体留下终身
残废,患流脑的病儿至今仍留痴呆症的后遗症。肝炎、伤寒在我场三队、六队、十二队、十七
队、二十队、二十一队,都有程度不同的爆发流行。1964年国家推行麻疹疫苗后,麻疹的发病
率开始下降。1973年19团卫生队成立防疫组,对15岁以下的小儿进行预防注射,“四苗六病”
逐步得到控制。
1974年防疫组对全场进行肺TB的普查,共查25,641人,患病人数42人,全部进行登记、
管理治疗。
1974年,全场出现传染性肺炎大流行,先后共发生200余例病人,医院派出四个医疗小分
队,进驻发病较严重的、集中的17队、30队和场部。采取就地隔离,就地治疗的办法,前后经
一个多月的努力,病情得以控制。
1975年8月防疫组在三分场16队进行灭鼠保粮防出血热试点工作,而后在全场推广。
1975年全场实行牛痘苗接种和儿童流脑疫苗接种。
1976年防疫组改成防疫站,分流行病组和卫生组,共7人。
1981年对全场120口水井进行水质普查,其结果是含铁、镁、钙都高,严重缺碘。
1981年对全场进行地甲病普查,共查24,864人,患者1372人,患病率5.4%,治疗1108人,
治疗率80%,食盐加碘控制了新患的发生。
1981年至1987年全场共普查矽肺724人,确诊矽肺4人,其中电焊工人二名占50%。
1981年全场对大骨节病进行普查,共查24,864人,患者55人,部份病人发生于吉林省,
当地发病32人,一分场六队占16人,占全场病人的50%,全部病人都服亚硒酸钠治疗。
全场预防接种情况
食品卫生管理状况
1981年—1987年各种急性传染病发病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