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心加苦干 天堑变通途——修筑长林路纪实
决心加苦干 天堑变通途——修筑长林路纪实
(单玉明、张成芳、薛仕英、刘双来、程洪玉等回忆 汪声宣执笔)
长林岛,面积280多平方公里,可开垦荒地30多万亩,土质肥沃, 自然资源十分丰富。
而1957年3月前,却是房无一间,地无一垅。因四周环水,与外界隔绝,故称之为岛。
1957年3月17日,由队长孙士勋、机务队长高洁带领百名铁道兵战士和河北支边青年进岛
建队(852农场三分场三队),1958年3月末,空军武汉防空学校400余名转业官兵,被派往长林
岛扩建为长林分场,建起三个农业队和基建队、畜牧队、打鱼队。
岛上人口剧增,生产规模扩大,但生产和生活资料却离不开岛外的支援,离不开总场的供
应,而交通运输之难,却成了长林岛人最头痛的事。路,给长林岛人带来的困境真是难以用语
言来表达。一年四季,时令不同,各有千秋。夏天虽比不上南方炎热,但蚊虫、小咬、瞎虻多
如牛毛,冬天严寒,人们向往的自然是春秋两个季节,而对长林岛人来说,真的春秋到来之际,
却又令人耽忧.初春四月,冰雪融化,夜晚又冻结,形成两层冰,既难以走人,又不能行船,
长林岛处于与外界隔绝状态。晚秋十月和初春十分相似。
1958年9月下旬,全岛所有粮食即将消耗殆尽,当时急电请求支援,总场于9月底如期将10
余吨面粉运抵义德村转运站。但从长林岛到义德村还有50里深浅不等的水草路,水深及膝不能
行船,更不能走车,而且冰冻在即。怎么办?分场党委决定,紧急动员,全力以赴,人背肩扛。
在国庆节休息的三天时间里,几乎动员了全体男同志,上至场长书记、机关干部,下到每一
个垦荒战士近400人,开始了一场特殊战斗。
北国的深秋,清晨的水温已降到零下,行走起来谈何容易,水下不是淤泥就是草垡子,老
乡称之为“大酱缸”、漂垡甸子”,人们只身走上去,一陷就得过膝,有些地方水深至腰。何
况每个人都要用绑带把一袋50斤重的面粉捆在背上。有些身强力壮的,一人还背两袋,路上又
没有歇脚的地方.有些同志被水草绊倒了,面粉也湿了,那种艰难程度,如不身临其境,是难
以想象的。各级干部身先士卒,同大家一样分担任务,还要帮助有困难的同志。他们靠着人民
军队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经过近八小时的艰难跋涉,到太阳落山时,终于把粮食背了回来。
涉水背粮,永远深深地留在人们的记忆里。
1964年,张连生及报务员刘士其,从义德进岛,由于道路不熟,在草甸子里转了两天两宿,
二个人仅带了六个鸡蛋,谁也舍不得吃,为了同死亡作斗争,他们互相鼓励,直到第三天巧
遇过路人,才幸运地得救。
1964年秋末,为抢运民用棉花等越冬物资,商店主任赵悦增、邮递员王初进、职工周玉风
等人,分撑两条小船,从义德返回途中,天气突变,狂风四起,气温剧降,冰层已封住了河道,
他们就以惊人的毅力,用木棒破冰前进,连累带饿坚持到深夜。当小船行至距岛岸尚有10来
里时,冰层已厚,他们再也没有破冰撑船的能力了,只好弃船在冰上爬行,但有些地方冰尚难
以承受人的压力,多次掉进冰水里,一个个变成冰棍。赵悦增同志由于年岁大一些,有点支持
不住,便对大家说;“你们赶快走吧,不要管我”。大家发扬生死与共的团结互助精神,硬是
拖着他,才免遭大难,于第二天天亮到达老一队。
因为没有路,也给长林岛人造成了许多不该发生的悲剧。
1957年4月初,老铁兵李公彦,周月发到本德北看望家属,由于迷路,连冻带饿,倒在草
甸子里。队里多次派人寻找未见,直到5月化冻后才找到尸体,惨景目不忍睹。
1958年9月中旬,张成芳同志刚满9个月的长女,由于高烧,外送宝清总场医院,因为路程
太远,时间太长,在深夜赶到医院时,已停止了呼吸。
1959年秋,23队职工,原防校学员谭满库去总场修复农机件,在宝清东大河装船时,不慎
落水被急流冲走,为开发长林岛光荣献身。其家三代均是单传。
1962年春,23队山东夏津支边女青年王秀芬,因患急性痢疾,派八个人用担架抬看往宝清
总场医院送,刚到义德,心脏就停止了跳动,年仅21岁,新婚还不到一年。
长林岛因环境恶劣,生产一直得不到发展,1964年,土地面积仍然保持着50年代不足三万
亩的水平,农业队仅剩两个,机械力量远不如岛外生产队强,且不配套,人心也越来越不稳定,
当时干部职工,只要有可能外调,都是非常高兴,少数同志曾说:“就是把我调到义德村,
我也愿意去,因为那里至少使我多了一点安全保险系数”。至于外面的干部、职工往里调就难
上加难了,50年代末,长林岛内部职工近600名,到65年初,在册职工总数不及360人。这种局
面怎能持续下去?
分场党委和全体干部十分清楚农场的形势和领导的意图。当时外面各生产队的农业生产还
很不稳定,粮豆单产很低,经济形势也不景气,需要全场上下大搞几年农田基本建设,形成稳
产高产田,先把外面抓好再考虑岛内的问题,叫做抓主要矛盾。
为把长林岛这块宝地进一步开发出来,为了长林岛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分场党委在书面
请示总场党委后作出决定:“自力更生修筑长林路”,并下发宣传动员材料。这个消息在岛内
传出后,全体职工家属,无不欣喜若狂,纷纷向分场党委上书表决心:一定要用愚公移山精神,
修通长林路。
要修路,选线定桩是前提。当年十一月上旬,冰上刚能走人,分场就派农业技术员徐志,
统计李乃春带领几名青年每天扛着十余根木桩及测量仪器,往返近百里反复勘察比较,一次完
成了选线定标任务。
通过勘察设计,从岛的南大门至义德村,全长15000余米,总需土方量约27万立方米,建
三座桥。根据当时分场自身力量计算,预计5—7个冬春可以全部完成长林公路的土方任务。
不久,分场组织30余人,由23队副队长涂克敏和徐志带领,在现彩门北端的丛林处,伐木
割草,脱坯盖房,担负着打前站的艰巨任务。他们同甘共苦,团结战斗了廿多天就盖起了一栋
可容250余人居住的半地下式草房和一栋40余平方米的厨房,还打了一眼水井。
十一月底,各项组织准备工作基本,就绪。为便于统一指挥和集中领导力量,分场成立了
修路指挥部, 由分场代理场长张成芳任总指挥(场长高洁社教去了),成员有23队队长王贵荣,
24队队长曾庆岩,机关干部徐志、李乃春、汪声碹和医生崔明义。
在天寒地冻的十二月初,指挥部全体成员同200多男女筑路大军开赴工地。北国的冬天,
狂风怒吼,寒气袭人,气温降至零下30多度是常事,棉衣裤已耐不住这怒吼的朔风,一吹就透,
没有革命者的毅力,没有冲天的干劲是顶不住的。整日的抡镐甩锹,劳动强度很大,但同志
们的劳动热情始终饱满。当时男同志一镐一锹,女同志是两人一镐一锹,工地上没有偷闲卖呆
的,放下镐头就拿起铁锹。天气虽冷,但个个都脱掉棉衣还流汗,真是龙腾虎跃,热火朝天。
那时,人们都不计时间,不讲报酬,只知道拚命地干,像刘君刚这不足18岁的小伙子,每
天工资只有1.2元,没有野外补助,所得工资还不够饭伙钱,但他的日工作量一直保持在10方
左右,还曾创造过16立方米的最高纪录。在回忆这段经历时,他说:“那个时候,什么也不想,
可痛快啦,越干越有劲,生怕落在别人后面”。分场知名的女将杨淑英、戚玉兰等,也创造
过5—6方的工效。
那年也怪,天冷不说,还经常刮大烟炮,刮得天昏地暗,寒风刺骨。即使是这样,指挥部
不通知,大家一早仍然照常上班,自觉地奔向工地。午饭也吃在工地,饭到工地,刚拿出来是
热呼呼的,待打好菜,刚吃几口,剩下的已经冰凉,只得将馒头捂在棉衣和胸口间。
住地要比工地强多了,房屋虽简陋,但能避风雪,把大铁炉子烧旺一些,大家围炉而坐,
胸前是暖和和的,而背后却凉苏苏。一栋房子里,两边用树条和洋草搭成大地铺,由于房子没
有顶棚,墙壁又太薄,夜间室内气温常降至零下,被头结霜,冻得人们难以安眠。小砖厂的于
金洲、仇云明想出用红砖在炉子上烤热,然后用纸或布包好放在被窝里御寒的方法。汪声宣发
现后,即向指挥部和其他人宣传,这条经验很快在整个工棚推广了。
僧多庙少,睡觉就更使人哭笑不得,干部职工,男的女的,同等待遇,为使男女有别,把
女同志集中一头,中间用一块幕布相隔,作为不可逾越的分界线。睡觉的拥挤程度简直到了令
人难以置信的地步,人们肩挨肩,背靠背,躺下蜷不了腿,翻不了身,夜间有人外出,再回来
已没有自己的位置了。
不要看那时环境恶劣,条件艰苦,但人们心情舒畅,真正是在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地生活、
战斗。早晨天不亮起床,由民兵连长带领大家跑步出操,晚饭后,开会讲评施工情况,表扬
好人好事,开展面上社会主义教育,学解放军,学愚公移山,干部学焦裕禄。文娱活动也很活
跃,每月要教唱1—2首革命歌曲。《社员都是向阳花》、《洪湖水浪打浪》是大家最喜爱的歌
声,经常响彻工棚的夜空。工地坚持正常的党团生活,进行党的基础知识教育,开展谈心活动;
每年都要发展l—2批团员,所以同志们的上进心特别强,一人兼干几样活或主动找活干,成
为风尚。
那时的口号是轻伤不下火线,重病不离工区,总指挥张成芳同志年岁较大,体弱多病,王
贵荣队长是当时全场有名的三炎干部(肝炎、气管炎、关节炎),也一直坚持同大家在一起抡大
镐,他们有时发高烧,实在坚持不住,也只是在工棚里打针服药休息。 24队17岁的小姑娘王
彩敏左腮上半部冻起一大片水泡,领导和医生再三劝说也不肯下火线,情景十分感人。
经过三个多月苦干拚搏,到1966年3月中旬解冻时,一条七千米长的黑龙出现在千古沼泽
地上。1966年夏,来往行人已有幸走在垦荒者亲手修起的路基上,劳动的成果给长林岛人以极
大的欣慰。
1966年3月,新任场长原永铭,书记王国述到职。5月在分场场长会议上,王国述单独会见
了张成芳,对长林岛的情况进行了详细的了解,并表示关切,会后一同进岛。
长林岛人自力更生修路的决心,得到农场干部和机关的极大支持。1966年9月,农场党委
决定调水利大队全部力量参战,力争在最短时间内全部修通。
9月下旬,年近花甲的马一鸣副场长亲自带领水利大队副大队长程洪玉等趟水进岛,会同
四分场干部,察看地形,划分区段,明确任务。水利大队和四分场以小清河 (小红房)为分界
线,南段至义德为水利大队区段,北段至现彩门处由四分场负责。
程洪玉在向大队长刘双来、教导员薛仕英汇报研究之后,立即带领拥有二台C—100号,13
台东方红—75推土机的机械中队80余人,转战长林路,在黑大林简单安营扎寨后,很快投入了
紧张的施工。
由于从义德至黑大林北的路段是全段最高处,加之老天保佑,干旱无雨,积水较历年少,
便于机械作业,这支常年离家在外,风餐露宿,历尽艰辛的机械施工大军,在队长王喜坤带领
下,抓住大好时机,昼夜奋战。他们采取大犁翻,推土机推,边平整边造型的作业方法,仅用
廿多天时间就高标准地完成了宽12米、高1.5米,全长10里的土公路工程。在转移小清河建点
作业中,由于前面的机车将水下草皮层破坏,后续机车一下就陷了七台,且越陷越深,人们只
好赤身到即将上冻的刺骨寒水中挂牵引台,你上我下,轮番奋战,整整干了一天一宿,都没能
成功,第二天天刚亮,个子不高的尤贵发赤身搓酒,经过几次潜水作业,终于挂上了,使机车
免受冰冻之苦。其它三个中队,亦于 10月初,抽凋部分人员由干部带领于小清河建点,以便
上大冻后投入人工作业。要建点就要运送帐篷等物资,当时所有物资和给养都要从水利大队施
工住地的一分场四队和场部,用汽车直接搬运到刚推好的土路尽头——黑大林北,然后再改用
拖拉机送到小清河新居。
“路”,远看很标准,很像样子,但它是由草垡、黑土和稀泥混合组成,有些地段人上去,
像踩在棉花套上,很舒服,却经受不了汽车的巨大压力,一段一段的“大酱缸”又出现了,
不少司机领教过它的厉害,都打怵执行这一艰难的任务。朱振生,这位不怕鬼,不信邪的汽车
队长,一次次地亲自驾驶车带领10余台汽车,领头冲击,他们硬是用人挖、车拉,满身泥水满
身汗地把全部物资运到了黑大林以北筑路营地。
为迎接“天兵天将”的降临,四分场党委书记单玉明,副队长曾庆岩亲率慰问组前往慰问,
并不时地将岛上的特产——大鲫鱼送到工地。长林岛群众的慰问信,像雪片一样;温暖和鼓
舞着每一位水利大军的心。在从黑大林到小清河这段最艰难里程的物资转运任务中,四分场特
派董家录、韩国喜二台机组前往接应。这两位从军校转业来的工人,凭借他们多年来在沼泽地
驾车的经验,牵引着爬犁,日夜兼程、风雨无阻,抢在十月上旬,将全部建点物资运到了新住
地。
从黑大林北至小清河约3500米,是全路最难施工的地段,水深平均在70—100公分。如何
把路基提高,又不必从更远的地段取土增加工程量,程洪玉决定利用上大冻前不到十天的有利
时机,动员全部修路大军,将周围所有林木,树条、蒿杆撂倒,铺成一条宽12米、高出水面的
七里长堤。它不仅解决了以后取土难的矛盾,还解决了人们出门走动饱受趟水湿鞋之苦。
这支队伍,除一中队以老职工为主体建队外,二、三中队,全由刚来场的鹤岗青年组成。
面对这样一种恶劣的环境和施工条件,他们没有退却,在老职工榜样力量的鼓舞下,积极上阵
参战。当时没有什么照顾工种,80多名女青年都是小姑娘,让她们在浅水区来回搬运,就算特
殊待遇了,整日的砍伐、搬运、铺条全身没有一丝干纱,对这批新兵来说,真是一场严峻的考
验!
在工程仅剩300米的十月底的一天早上,老天突变,西北风夹杂着小雨,它预示着封冻在
即。如果这一段铺不完,以后就不好办了,即使冻不住,也要把队伍拉到冰水中去作业,这实
质是对职工的犯罪。因此,大队决定“加快进度,完不成任务不开饭”。同志们一个个你追我
赶,汗和雨水融合在一起,使人们一个个像落汤鸡,但大家情绪饱满,整个工地热气腾腾。上
午十时左右,上士杜中贵兴冲冲地带着酒和香喷喷的肉菜来到工地,准备开饭。程副大队长却
火冒三丈地冲着他喊:“回去,干不完不开饭!”杜中贵十分理解这位领导的心,二话没说,
跟着大家干了起来。同志虽然早就希望有个干粮充饥,但谁也没有一句牢骚,干得更欢了。此
情此景,十分感人。
水利队带来了先进的施工方法——用犁刀划破土层,待晚上冻实后,第二天搬冻块,大家
叫“豆腐块”。开始是人工划印,逐渐发展成牛马牵引,最后用拖拉机自动划印,不仅提高了
工效、也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他们同长林岛的施工大军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开展红旗竞赛,
使两段公路迅速向合拢的方向推进。
1967年初,当土方已完成近三分之二时,风云突变,文化大革命的暴风雪席卷工地,各造
反派组织把斗争矛头直指领导干部和施工任务,在少数人煽动下,纷纷要求回家闹革命。在四
分场工地,他们对领导干部采取各个击破的战术,硬是在春节前,迫使领导同意将队伍撤离了
工地。
在水利大队指挥部,由于三位领导事先有预感,他们想方设法团结职工的大多数,硬是把
错误的要求顶了回去,坚持了就地抓革命,促生产的方针,紧紧抓住生产的指挥权。即使这样,
整个工程也受到严重影响,本来1967年春化冻前可以基本完工的全段工程大大向后推迟了。
1967、1968年两个冬季,通过工作,虽然把队伍拉回了工地,但工效很低,质量也不尽人
意。在全路尚有不少地段土方量不足的情况下,两路施工队伍于1969年春全部撤离。余下的收
尾工程包括土方、道路平整、造型,压实等任务,总场采取抓住战机,临时集中力量,分段突
击的办法,于1974年全部完成。至此长林路晴天能通行各种车辆。
我们永远不会忘记的是,1974年冬,全线即将全面完工的一天中午,人们正在用餐,廿三
队队长吴正全,被放炮飞来的流散冰块砸中头部,经抢救无效停止了呼吸,吴正全同志的英名,
将和长林路永存。
由于长林路的修建,小清河至四分场一带水位大大下降,1970年春,农场在此组建值班营
(后更名二分场)。1971年夏,值班营动员机械力量,完成了自一分场六连至值班营炮连与长林
路相衔接的土路工程。1974年春,由,水利大队队长刘士斌负责,组织指挥了从六队至现在二
分场区段的沙石路施工。1977年开始,农场派出十多台汽车运送沙石,填铺长林路。到1978年,
长林路实现了沙石化。
一条长19000米,填土26.2万立米,用21226万个的砂石公路终于全部峻工了,人们 20年
来梦寐以求的宿愿终于实现了,天堑变通途。它体现了全体筑路大军艰苦奋斗、顽强拚搏的英
雄气概,它是长林岛及受益地区迅速发展的里程碑,是老一代垦荒战士留给子孙后代的一把金
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