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序言
友谊农场是我国目前最大的机械化程度最高的一个国营农场。它的创建与发展对我国,
特别是对黑龙江省的农垦事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友谊农场创建于一九五四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周年的时候,苏联政府主动提出要
帮助我们建设一个大型谷物农场,赠送两万公顷(三十万亩)土地所需要的机械设备,还要派一
批专家来当顾问。一九五四年十二月七日,国务院通过了《关于建设国营友谊农场的决定》,
接受了苏联的这一援助。由王操犁、魏震五、张省三、陈剑飞、洪澍、韩玉六位同志组成的建
场委员会在农业部和黑龙江省政府双重领导下负责建场工作。
当时周总理交给友谊农场的任务是:“出经验、出粮食、出人才”。三十年来,友谊农场
完成了这一光荣任务。广大干部和职工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发扬了艰苦奋斗精神,一九五五年
提前超额完成了当年的开荒任务并播种了五万二千多亩作物。当年收获粮豆七百二十二万多斤。
到一九五六年,友谊农场按计划建成了。以后的几年,除开荒种地、修建房屋外,还帮助附近
农民开垦了大量荒地。建场三十年来,累计生产粮豆六十多亿斤,向国家交售商品粮三十多亿
斤,还向全国各地输送领导干部、科技人员和熟练工人三千多名。目前,友谊农场已是一个拥
有一百三十八万亩耕地,十三万人口,五万多名职工的农林牧副工全面发展的大型机械化国营
农场。
友谊农场之所以能够顺利建成并取得较好的成绩,主要是由于党中央和黑龙江省委对建场
工作非常重视并多方面给予支持。中央组织部从黑龙江、河北、河南、山东、吉林和辽宁等省
选调了一批高、中级干部担任总场、分场和生产队的领导。这些同志怀着开发边疆、发展农垦
事业的决心来到了三江平原,为友谊农场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农业部从北京农学
院的毕业生中选拔了一批优秀学生到友谊农场担任各级技术人员,还从山东、江苏、湖南、山
西、河北、河南等省选调了四百多名有经验的农机工人参加建场工作。中国人民解放军农建部
队也抽出一批干部,战士参加农场的建设。在物资方面,除苏联赠送的机器设备外,国家对农
场的道路、房屋和水利等建设给了大力支持。在开荒之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中苏两国的专
家们经过周密的勘测设计工作后还提前培训了各方面的工作人员。广大干部和职工的革命热情
和积极性,也是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能够很快地建成友谊农场的一个重要原因,翻开友谊农场
的历史,可以看到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事迹。
友谊农场的创建,不仅仅是建立一个农业生产单位的问题。由于整个建场工作是在苏联专
家的指导下进行的,这使我们有机会更好地了解苏联办国营农场的经验和办法,为我国国营农
场的建设提供借鉴。如前所述,友谊农场为我国建设人型机械化农场提供了经验,培养和锻炼
了一大批经营管理干部和技术人员。
在“大跃进”和历次政治运动中,特别是“文化人革命”中,友谊农场也受左倾思想的影
响,发生过失误,受过挫折。同时,也由于在某些方面照搬了些苏联的不符合我国情况的措施
和办法,对其本身的发展和其他农场的建设产生过一些不良的影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友谊农场同全国各地的农业生产单位一样,落实了生产责任制,
办起了家庭农场,改革了农场的小产结构和管理机构,正向着中国式的现代化农业企业迈进。
我曾多次去过友谊农场,对友谊农场有较深的感情,并为农场所取得的成就感到欣慰。希望友
谊农场在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方针的指引—厂,加快改革步伐,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中做
出更大的贡献。
张林池
一九八五年七月六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