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劳动管理 一、职工队伍构成
1952年5月1日,东政解放一团的干部战士集体转为农场职工,学员分批改变政治身份后,
截止1952年6月底全部转为农场职工。
1954—1956年,在汤原县招收140多名新工人;1955年4月在依兰县招收160多名工人;1956
年在佳木斯市、依兰县、桦川县、汤原县、绥滨县、富锦县招收300多名工人。
1956年、1958年转复军人和历年安置少量的转复军人。1958年农场接收集体转复军人计2,231
人,其中军官1,423人,士兵808 人。
1959年农场接收山东支边青年和移民1,637名,其中男青年1,180名,女青年205名,带家
口的移民252名。
1958—1960年,有部分自流(盲流)人员投亲靠友来场,留在农场者甚少。
1960年,把附近社队并入过渡到农场的社员转为农场工人。
从1961年起开始招收本场职工子女就业。 (见附表1)
1963一1976年,农场接收城市知识青年5580名。(见附表2)
附:历年职工队伍构成表
历年招收职工子女(弟)就业人数表 附表1
历年接收外地知识青年统计表
历 年 职 工 队 伍 构 成 表
1966年3月,农场接收沈阳军区转复军人280名。
1979年家属临时工改为固定工6人。1983年把1966年底以前连续在农场参加工作的临时工,
计1,340名,招收为计划内临时工。其劳动保险基本上按全民所有制固定工的待遇执行。
历年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
从建场到1985年,农场职工队伍是以转复军人为主体构成的。随着农场建设事业的发展,
又成批招收了献身于垦荒事业的工人,安置了支边青年,接收了城市知青,接纳了大、中专毕
业生,录用血统工人和转改家属临时工。
二、职工队伍的特点及增减变化
解放一团的干部战士响应“军队参加生产”的号召,带领学员(包括起义、投诚人员)以军
队编制的劳动组织,参加开荒生产建设。转为农场后,他们成为第一代农业工人。
1954—1956年在合江地区各市县招收的新工人,为农场的各项生产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
献,活跃了农场的文化生活。特别是有意识招收部分女同志,为职工安家立业,稳定情绪起到
了一定的作用。后来他们中多数人充实到各个技术岗位,但有部分人受不住当时生活条件及劳
动条件的艰苦,离开了农场。
1958年春,大批转复军人响应中央军委“参加生产建设”的指示,来到农场参加生产建设。
他们政治素质好,有较高的组织纪律性,在各项生产工作中,不怕困难,出色地完成任务,
为农场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后期这些同志大部分调离农场,留下来的,有部分充实到领
导岗位。
1959年接收山东日照县、沂水县、凉山县、齐河县的支边青年和移民,这部分人多数来自
农村,勤劳、朴实、肯干。
1958—1960年,全国农村人口大量外流,到城市或农场找活干。农场也拥进不少自流人员,
他们大多数人都是干一天活给一天钱,哪里挣钱就上哪里去。后期留在农场者,戎为农场工
人。
1960年,并入农场的社队,有部分社员又自动退了回去。
1961—1979年,农场每年把初中毕业的职工子弟招收为新工人。
1963—1976年,城市知识青年响应“上山下乡”的号召,来到农场参加生产建设,活跃了
文化生活,丰富了物质生活。打倒“四人帮”以后,他们多数人以病返、接班、上学等其它原
因陆续离开了农场。(见附表3)
城市青年变动情况统计表
附表3
从1981年起,根据农总劳字(1981)187号、宝局(1981)100 号文件规定,对退休、退职、
死亡职工的子女实行接班政策。根据1978年6月2日国发(1978)104号文件规定,对符合招收条
件的子女进行补招。1982年以后“双退”的工人,必须是当年退,当年招收其子女。
根据省政府1983年9月下发的“立即整顿招收退休退职职工子工作的紧急通知”精神和黑
政发(1983)153号及农总办(1984) 162号文件精神,对干部离退休和病退、死亡职工,停止执
行其子女接班的规定。
根据宝局(1984)162号文件精神,1984年对正常退休(男满60周岁,女满50周岁)的工人子
女接班实行两种政策,即在1984年11月30日前到正常退休年龄的,其子女为金民所有制固定工;
1984年12月1日后到正常退休年龄的其子女实行合同制。1985年对接班子女全部实行合同制。
从1983年起,农场根据农总劳字(1983)14号文件精神,招收特殊情况的职工子女就业,即
1966年12月31日前参加工作的职工,批准一名子女在全民所有制单位就业。职工死亡后以及父
母双亡后遗留在农场的子女,批准一名子女在全民所有制单位就业,录用时有初中毕业证可免
试,肄业证的参加考试,合格者录用。
1984年后采取考试按比例择优录取,同年下半年开始招特殊子女就业,考试择优录取为合
同制工人。
1984年根据农总劳字(1984)76号,宝局(1984)162号文件精神,招收合同制工人。待业青
年经考试择优录取。
农场几次较大的人员变动:
1956年5月,农场抽调一个分场的编制,组织了远征开荒队去萝北开荒建点,开荒点在现在
名山农场、军川农场,共开荒6,474垧地。1957年移交萝北县管理,人员大部分留在了那里。
1962—1964年进行精减机构,精减的主要对象是1958年以后参加工作的。1964年精减了846
名,其中退职的58名,1957年前参加工作的职工,也自愿走了一部分。
(见附表4—5)
历年年终职工在册人数及工资总额
附表4
现有职工来源情况调查表 附表5
(截止1985年4月底)
定员定编工作在农场是在探索中进行的。1957年压缩非生产人员和工副业人员,充实到农
业生产中去,农场机关剩下27人。修配厂原100多人,定编14.5人,后期将47名康拜因手的名
额定在修配厂。
1964年,农场由三级管理改为二级管理,按定编要求,分场编余的干部,大部分调往湖北、
新疆等地和其它省农垦系统。
建场以后制定了对工人的奖惩制度。对工人的表彰奖励多由工会进行。对工人的处分由行
政部门进行。1977年以前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行政警告、记过、记大过、留场察看、开除场籍等
处分,1977 年以后除上述处分外,增加了通报批评、缓定级、取消奖金、 赔款、罚款等。
农场的技术工人,建场初期,多数都去外地学习。1955年以采取场内办班的方法,一般都
是利用空闲时间开办各种短训班,也采取作业前开办短训班,培养出大批专业技术工人(见附
表6)。
1985年底主要技术工人统计表 附表6
三、对外援建和劳动实习
1981年14队吴连礼到乌干达援建。1982年第一机械厂于现文到扎伊尔援建,农业科肖秉霞
到加拿大劳动实习。1984年水泥构件厂田正强到扎伊尔援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