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发展概况 一、电力
1950年秋,解放一团基建股根据建场五年规划,开始搞电气设计方案。
1951年6月,解放一团与佳木斯电业局联系,由鹤岗营业所派人来宝泉岭建变电所(现食品
厂对面,属鹤岗营业所管理),担负供电控制负荷的任务。在佳木斯电网系统业务人员的指导
下,由解放一团派人协助施工,架设了22千伏的辖电线路26公里。高压线路,南边架到修配厂;
北到山上的羊舍;东至运输大队;西至变电所和鸡鸭场。1951年7月1日开始送电,到11月线
路架设工程基本完成。为此11月7日,在东政解放一团建场一周年的庆祝大会上,解放一团向
佳木斯电业局赠送了锦旗。由于农场当时规模小,变电所主变容量只有750千伏安,3.3千伏的
配电线路也只有几公里,主要用于动力和照明。
1951年冬,变电所只给团部地区送电,动力用电单位只有面粉厂、火锯厂.修配厂。高压
线路由鹤岗检修,解放一团的所有电器维修只有韩国屏1人负责。1954年为保障宝泉岭的电器
线路得到及时维修,维修人员由1人增至2人。
随着农场的发展,用电量的增加,1956年变压器主变容量由750千伏安,变成1500千伏安。
由于线路的改变,河西五分场(现一队)的照明出现了困难。为解决他们的用电问题,不久又
在河西五分场安装了10千瓦的变压器。同年7月中旬,鹤岗派了一名技术工人在变电所工作。
1956年前,鹤岗一直负责宝泉岭的高压线路的维修,低压线路由宝泉岭负责管理。1956年
后,高、低压线路都由宝泉岭负责维修。1958年维修人员增至8人。
从建场到1965年,农业用电每度为人民币7分,工业用电每度为人民币5分,民用电每度为
人民币8分,共同收7.5分。从1974年开始,照明电每度统收9分,照明、动力合一的每度收8.8
分。
为适应农场电力事业日益发展的需要,1959年春,农场从转复军人和山东支边青年中抽出
8人到佳木斯电业局学习。
1960年初,从变电所分出一支线路到梧桐河农场,线路开始增到35千伏。这个电压一直保
持未变。
1961年电务所成立,主任周常,韩国屏为技术员,有11名工人。这年架线18公里,北片线
路架到六分场和三分场。1962年南片也开始送电,架线18公里。
六十年代后,为满足农场生产和生活需要,农场和国家各为电力总投资110万元。为节省
资金,电网布局都是自己设计施工的,平均每年内线施工三四千平方米,外线每公里线路造价
由计划的8,000元降低至5,000一6,000元。
1964年11月架设六分场到21队的线路,架线2.6公里。
1965年春,从15队一21队架线2.1公里。
1965年夏,从疗养院一2队架线3公里。
1965年秋,从8队一9队架线4.2公里。
1965年冬,从疗养院—5队架线2.8公里。1965年为7个生产队架设了线路,从高压、低压
到内线,施工面积约4万多平方米。
1966年,从15队—17队架线11公里。
1967年春,从9队—10队架线605里。
1971年1月,从10连—34连架线3.3公里;4连—32连3.3公里;12—11连3.45公里;28连一
东砖厂2.05公里。
1971年9月,从6—7连架线2.8公里。
1978年,从32连一35连架线4公里
1979年,从19连—10连架线5.7公里。
1982年,从13—12队架高压线路4公里;15队一二砖厂线路4公里;一砖厂一瓦厂线路0.90
5里。
1983年,架鹿场自发电用高压线路1.5公里。
从组建兵团后,电务所改名为电务排,负责生产、照明用电和机电设备的检修安装。一般
简单的线路故障由各连队电工维修,高压电路仍由电务排维修。
自从农场架设高压线以来,为减少故障,每年春秋两季都要进行线路检查。1980年线路开
始更新,原来的木头电线杆换成了水泥电柱,到1985年已更换高压线路140多公里。1982年底
全场电工共104名,其中电务所有修理工4人,维修工2人,发电:328人,内外线工12人,营业
员6人。汽车1台。
1969—1977年,由于兵团新建了许多连队,原国网供电量已满足不了需要。1982年9月16
日,农场决定在食品厂院内建一座发电房,集中场部地区4台发电机,实行并网发电,要求在
1983年6月完工。电务所本着高速度,高质量,少花钱的原则,从10月7日到12月7日,只用两
个月的时间便完成了这项任务,仅自制配电盘一项就为国家节约资金4,000多元,并基本上满
足了场部地区的照明和动力用电(冬季尚须分片照明)。农场的电业系统在三十几年的不断发展
中,逐步走向正轨,至1984年已建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电力网,为农场工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
起到推动作用。
1984年10月11日,宝泉岭农场电管站移交管局电业局管理。
1984—1985年,更新线路高压17.6公里,低压4.5公里。
附:历年销售电量表 配电变压器明细表
历 年 销 售 电 量 表
单位:度
配电变压器明细表
二、通信
1950年解放一团的电话班隶属司令部,有20门磁石交换机一台、话机4部,话务员、机线
员各两人。1952年转场后,通信事业逐年发展,设备不断增加(见表)。
宝泉岭农场通信建设一览表
1982年12月,在新建的通讯科楼房内安装了纵横制JZHQ—1型360门的自动交换机,并割机
运行。
三十多年来,农场的通信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从1950—1982年,磁石总机由20门发展到
510门,磁石单机由4部发展到202 部。1983年,原磁石交换机和磁石单机大部分被取缔。1985
年磁石单机仅有24部,自动单机已发展到235部,线路从刚建场的一无所有发展到有185.4杆公
里、348.9对公里、电缆皮长18.5公里的农话网。自动交换机的运行,使通信迅速、准确、方
便,有力地促进了全场农林牧副渔,工商运建服的迅猛发展和民事通讯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