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集体经济
第十四章 集体与个体经济
第一节 集体经济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农场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
过去的单一经营,开始注重产业结构的调整,并把发展集体经济提到了议事日程,使全民所有
制中的集体所有制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
宝泉岭农场是宝泉岭管局的一个规模较大,资源较丰富的老农场。建场以来,由于单一的
粮食生产占重要地位,以致人民的生活水平没有得到较大的提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农场实行国民经济的调整和改革,改革的突破点自然而然地从严重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农场经济
体制开始。由于原来的就业结构不合理,使待业人员日益增多。农场党委为了解决青年就业,
发展多种经济,决定广开就业门路,集资办集体所有制的各种服务行业。并认识到了在我国实
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所有制结构是发展生产力的需要,实行多种所有制经
济形式是我党的一项战略决策。只有这样,才能搞活经济,才能使农场经济腾飞。
1981年6月,农场正式组建集体生产科,副科长刘振寰。在集体企业内部实行单独核算,
自负盈亏,人员能进能出,分配形式在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原则下,劳动报酬不受国营企
业水平的限制,实行多劳多得,按劳分配。1981年7月,正式组建了板金厂(现水暖设备厂),
并集资15,000元办起了青年工程队、青年果树场、集体修路队,共安置待业青年250多人,并
且每个单位都配齐了领导干部和财会人员,实行单独核算,自负盈亏。它们主要是承揽水暖安
装、房屋建筑、果木栽培和道路维修等工作。这样既解决了待业青年的就业问题,又为农场减
轻了负担。
1982年工联厂与集体生产科合并为多种经营办公室,主任马德仁,副主任刘振寰。
1983年7月,农场对发展集体经济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为了加强集体企业的领导力量,
在原有多种经营办公室的基础上,成立了劳动服务公司,经理李茂春,副经理刘志舜,书记郑
新年,工作人员由原来的2人增加到6人。劳动服务公司成立后,为了解决越来越多的青年就业
问题,于同年八月份协助农场集资建起了青年小造纸厂,共安置待业青年83人。而后又集资
323,100元相继建起了综合加工厂和日产12吨的小型轧钢厂,共安置待业青年106人。1983年
12月建起的综合加工厂,主要经营天麻栽培、生产粉丝、饮料等项目。1984年10月综合加工厂
改名为珍珠岩厂,以生产珍珠岩粉为主。到1985年底共生产珍珠岩粉3,622立方米,实现产值
10.1万元。1985年10月建成投产的轧钢厂,主要生产各种规格的螺纹钢、圆钢、方钢、弹簧钢
等。1983年12月劳动服务公司第三工程队为了扩大经营项目,用几年来的积累盖起了一栋450平
方米的青年商店,于12月18日正式开始对外营业,到1985年共实现销售收入33万元。
集体企业从组建到1985年仅5年多的时间,就已成为农场经济结构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
部分。到1985年,劳动服务公司所属的集体企业由1981年的四个单位发展到六个单位(1984年
青年小造纸厂划归国营企业),集体企业从业人数也由原来的250多人发展到649 人,总产值达
123万元。经营的主要行业有工业、种植业、建筑业、商业等,拥有130汽车1辆,东风牌汽车3
辆,解放牌汽车4辆,胶轮车1辆,推土机1台。
由于集体经济底子薄,基础差,加之个别单位的领导经营管理水平低,以及一些其它客观
原因,除部分单位经营有利外,还有部分单位经营亏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