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武装

第三节 武装


1959年春,农场成立武装部。设一名于事,负责民兵工作。
  1962年,苗贡久兼任武装部部长,各分场也配备了兼职武装保卫干事。以生产队为单位成
立了班、排、连的劳武结合民兵组织,利用农闲时间进行训练。
  1963年1月,贾连英任武装部部长。
  1964年,梁桂清任武装部部长,武装部在原有人员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名干事。各支队
(支部)整顿了民兵组织,使组织得到落实,制定了各项制度和训练计划。使民兵工作得到了进
一步提高,在促进生产,维护社会治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武装工作受到干扰,被迫停止工作。
  1969年,十五团恢复了武装工作,民兵工作由团作训股负责。此时期民兵组织健全,工作
比较正规。
  1976年12月,十五团撤销,恢复农场编制,农场成立人民武装部,隶属管理局人民武装部,
刘兴发任武装部副部长。
  1978年3月23日,郭明珠任武装部部长。
  1985年1月1日,田树杰任武装部部长。
  一、民兵训练
  1960年,全场有基于民兵4,030人,普通民兵2,078人,其中女民兵585人。为了提高民
兵的军事素质,武装部办了两期训练班,共训练排、连、营级(政治人员)干部95人。
  1970年武装分队培训排以上干部62人,正副班长146人。同年1月29日战备营573人金副武
装(女民兵98人)进行野营拉练。历时6天(计40小时),行程265华里,最远达390华里。
  1971年,民兵结合野营拉练送肥料2,587吨,挖排水渠土方1,567 立方米,打井14眼,
割草86,000斤,背草69,000斤,送粮24,000斤。
  1972年利用农闲季节举办了第一和第二练习的训练。轻武器实弹射击及“五七”战炮的常
识和战前准备的两期学习班,共有120人参加了训练和学习。
  1977年武装部在中学操场举行首届军事会操,有9个单位完成了步枪第二练习,警通排成
绩优秀。12名重机枪射手有6名完成了练习,77名投弹手有56名成绩优秀。
  1979年,基干民兵进行普通训练后,参加管局举办的军事会操,民兵班取得团体第三名。
同年又搞了一次战备演习,出动民兵500多人,汽车30辆,动用子弹4万多发炮弹3千多发,在
1,600人的应急战备营中,1人荣立管局三等功,9个先进个人,4个先进单位。同年又举办了
军事训练及人工降雨和气象知识的学习班,学员60多人。通过学习,收到了很好效果。
  1981年又培训民兵281人,其中炮兵58人。
  1982年民兵训练工作经农场总局人民武装部和黑龙江省军区考核,验收八项科目,总评成
绩优秀。(八项科目即:队列、射击、爆破、投弹、埋排雷、:土工作业、政治、战术)。
  1983年训练民兵60人,重机枪射手30人。
  1984年武装部对民兵工作进行改革,把训练30天改为15天,把集中学习改为下发函授材料
自学。对学习跟不上的学员,进行单独训练和补课。通过实践验收,完全达到了上级的要求。
在正规化建设上,制做了图板及各种图表,制定了军事防范措施。
  1985年,武装部把军事训练纳入到职业高中学生的课程中去,这样人员集中,学生们容易
接受。既解决了资金不足,又解决了专职人员缺乏等问题。训练后验收100人,总评成绩优秀。
  二、民兵活动
  1969年由11、12、13、20连组建了战备营,有排以上干部45人,战士618人,其中女战士
164人。挖战壕23,113米,单人掩体2,065个,防空洞2,066个。组织了三次防空演习。同年
出动战士14人,汽车17 辆支援珍宝岛自卫反击战。
  1974年至1981年间,武装部曾多次组织民兵进行人工降雨。
  1978年出动民兵36人和6门高炮,在合江地区的七台河、桦南、饶河、依兰、宝清、富锦
等市县的部分地区进行人工降雨,为农业丰收起了一定的作用,受到当地政府的好评,奖给锦
旗6面。
  1984年对靶场进行了全面修整,并植树300多棵。
  1985年在经济改革的形势下,自己动手,发展副业生产,以劳养武。在弹药库附近栽种了
果树,办起了浅水养鱼池,年收入达2千多元。
  三、武器库建设
  1969年利用农场760平方米的种子库改建成武器库。1974年建成了172平方米的专用武器库。
1979年建成了15平方米的武器库警卫房。
  1983年建成了176平方米的炮库、22平方米的警卫房和370米的围墙。
  1984年在武器库和弹药库增设了入库须知等标语牌,在弹药库安装了避雷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