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普通教育 宝泉岭农场教育事业,从1951年成立子弟小学到1985年为上级学校输送了合格的新生,
为各项事业培育了劳动后备力量和接班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场党委进一步放宽了主
管教育机关的权限,授权教育科对全场学校规划、设置、财经有决策权;对教职员工的升降调
配、培训、奖励等有决定权。如是颁行,不但对教育改革的实施有利,而且对教育体系的宏观
调节、控制,对提高教师的素质,提高教学质量都有着突破性的成效。
农场的普通教育,34年来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初创时期(1951—1957)
1950—1951年刚建场时,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编制。按部队管理待遇规定:只有副营级以
上的干部或经党委批准的某些连排级干部才可以结婚和携带家属。为解决团内随军家属子女的
就学问题,1951年春,党委决定由组教科领导成立子弟小学校。学生不到20 名,分4个班上课。
没有适合儿童的桌椅,设备简陋。1951年9月28日团党委会讨论,因办学条件差,学生学习成
绩不好,为提高教学质量,决定撤销学校,将在校儿童安顿于鹤岗市解放一团鹤岗办事处住宿,
在新街基小学校上学。
1952年对现役军人安家和携带家属条件放宽,又录用地方技术人员。5月1日解放一团改为
农场,截止1952年6月学员全部转变政治身份为农场工人。团党委号召大家在农场安家立业,
因此来场的家属和投亲靠友者逐日增多。对职工子女和少年的教育,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场党
委从长计议,为培育北大荒成长的后代,1952年9月28日重新成立了学校——职工子弟小学校。
1953年学生增加到68名,分4个班,教师4名;l956年学生增加到240名,分8个班,共l2名教职
工;1957年时全场有3所学校,10个班,310名学生。同年随着小学生的增多,开始设立了一个
初中班(小学戴帽),有学生33名,中小学教师19名。
第二个时期一一发展时期(1958—l965)
1958年有2,231名转复军人分配到宝泉岭农场。在这些转复军人中,有些人是经过解放军
各种院校培训的知识分子和在校教员,不仅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而且还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农
场党委为发展农场的教育事业,启用转业军官中的知识分子,以这批军官为骨干,在场部建立
了初级中学1所。场部和生产队建立全日制小学5 所,新建生产队增设教学点(1—4年级),复
式班18处。初步形成了适应宝泉岭农场企业生产特点的教育布局。
1958年以来,全场正处在大发展阶段,1959年、1960年人口平均每年增加近三千人。为开
垦荒地,扩大种植面积,普及新建生产队的文化学习,党委决定生产到哪里,办学地点就分布
到哪里,因此职工子女也就得到就近入学的方便条件。
1963年场党委和上级教育部门要求,全场中小学要认真学习《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
(草案)》和《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各校经过学习后,对中小学坚持德、智、体
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任务、培养目标有了系统的认识。贯彻两个条例,对各校的教学工作,
政治思想教育,生产劳动,体育卫生,生活管理以及班主任工作和建立正常教学秩序都起到了
指导作用。中学校的团组织,小学校的少先队组织都以抓学生的思想建设配合教学为主要工作,
同时广泛、多样、活跃地开展学雷锋做好事的活动,从而使全场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
热爱集体的行动蔚然成风。
全场中小学实行12年制教学,即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农场只办过一年高中)。
1960年初中语文、数学两科教学质量在鹤岗市汇考中,成绩名列前茅。1965年前后,有8名大
专毕业生被分配到中学任教。
第三个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
“文化大革命”首先冲击了农场的教育事业。象全国一样,宝泉岭农场的教育结构解体了。
学校关门,学生停课。大批“智育第一”,“师道尊严”,打封、资、修”修正主义的教育路
线,几乎所有教师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批判、斗争。有的被打成反革命,被判刑入狱;有的被
审查,绝大部分老教师被遣送到生产队劳动改造。校舍、仪器、图书、设备以及教学档案资料
等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和损失。
1969年,宝泉岭农场改为十五团,教育事业有所恢复,在突出政治,交白卷也能上大学的
极左思潮的影响下,贫下中农进驻学校,复课闹革命,实行开门办学。全面否定建国前17年的
教育和“文革”前场办学校的工作成绩。因此,教育工作仍然没有走上正轨。又在“学制要缩
短,教育要革命”的指示下,全团学校实行9 年一贯制教学。
兵团时期的教育方针是越办越向下,上学不出门,于是号召各连队都办了高中。1973年以
来,虽然也解放了一些老教师,但各校大批任课教师和学校领导骨干,大都是下乡的城市知识
青年。由于思想不够稳定,这时期又遇到学习“头上长角,身上长刺”的反潮流精神和开展
“批林批孔”运动,全场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都受到了严重影响。
第四个时期——整顿与改革时期(1977—1985)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宝泉岭农场教育事业步入正轨的转折点。为适应新时期的需要,
农场决定采取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内容的整顿与改革措施。这段时期的整顿改革内容,有以
下四项。
一、农场教育部门积极培训教师
1978年、1979年大批知识青年返城,教师队伍中城市青年返城达300多名,占全场教师总
数的60%,因此许多学校缺少教师,有的学校甚至无人授课。教育科分析了教师队伍骤减的原
因,使党委认识到了培养农场职工子弟任教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了文教科在全场招考教师
的措施,择优录用了300多名本场职工子女充实教师队伍。1979—1980年教研室利用寒暑假日
承担培训师资的任务,先后办了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等学习班13期。在学习中教师
刻苦学习,共培训教员605人次,并选送759教师到外地培训学习。又在全场教师中开展“四会”、
三千字和语法过关的基本功训练和考试,提高了教师的文化素质,保证了教学中传授知识的准
确性,稳定了教学质量,使农场的教育事业开始复苏,步入振兴。
二、农场教育部门加强了业务领导
教育科有计划组织全场教师开展观摩教学和到外地学习参观教学,以提高教学能力。集中
各学校校长进行短期培训,以提高管理学校的水平。有领导地对全场各学校的工作进行检查,
以督促场教育计划的进行。各队之间的学校也互相参观学习、交流办学的经验。教研室深入各
校听课,指导教学。成立了全场语文、数学教学研究会,不定期出刊《教学通讯》报,大力开
展以语文为中心的教研工作,从而使金场的教学出现了生动活泼的局面。
为使评选先进紧密地结合教育工作,教育科提出了按教学年度评选先进教职员工的建议,
突出了教育系统的工作特点,经党委同意,改进了历年年底参加全场年终统评的办法,调动了
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对提高教学质量,考核干部,加强教学管理,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979年实行10年一贯制,1981年又恢复l2学年制。
三、整顿与函授、电大培训相结合
1983年是农场贯彻改革的一年,也是教育部门工作最繁重的一年。场教育科首先抓了整顿
教师队伍的工作,把一部分知识水平差的和不能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师改行它业。有计划地调整
部分教师,加强了一些学校的师资力量,使教师素质相对有所提高。
1985年中学教师191名,小学教师229名,共420名,经过考核、整顿、调配,教师队伍发
生了很大的变动。全场在中小学第一线任教的教师,减至3485。其中大专毕业生占26.%。为
适应教育事业的发展,原191名中学教师有119名参加高函、电大学习。229名小学教师有104名
参加中函学习。整顿与学习培训相结合,为宝泉岭农场教育事业的改革,为国家、农场培养人
才奠定了基础。
四、教育改革
1984年是农场教育事业,实行改革探索适合农场教育体系的奋进年代。根据上级队办小学,
片办初中,场办高中的指示精神,农场有计划分批分期地把全场15所高中合并到场部第一中
学。把35所初中分别并到场部一中和二、三、四中的三个中心点。1981年场部地区建立了一所
职业高中。经过调整改革,学校的教育体系趋于合理,日臻完善,并为加强小学,提高初中,
精办高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85年农场教育改革又作了进一步的实践,实行聘任制,岗位责任制和责任承包制。所聘
任的校领导、教职员忠于职守,精于业务,利于教学,充实了第一线,加强了后勤工作和校办
副业基地,减少了冗员。全场教育工作人员,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对教育改革后多余的教职
员工的安置,教育科因势利导,或试办多种的为教育服务的第三产业,或转为其它行业。
宝泉岭农场的教育事业经过整顿改革,教学水平逐年提高,使学生的德、智、体得到全面
发展。1984—1985学年度,全场中小学分别参加省、管局举行的毕业和升学的统一考试。其平
均分、及格率、优秀率为历年来最好成绩。管局统考,全场9个年级37门课,其中22 门课超管
局水平,5门课接近管局水平。
中学高考1980年升学率(中专除外)仅为1.6%,1,150名毕业生被本科及大专录取的仅18
名。1983年有850名高中毕业生,被大学录取的就有56人,升学率为6.6%。1982年,将初中
毕业生中的43名学业优秀者送入管局高级中学,余下的普通学生,经过一中的三年高中教育,
1985年,253名毕业生中初试进段142名,全国统考被大中专院校录取53名,占毕业生数20.9%。
全场小学儿童入学率已达到99.5%,小学教研室总结出《语文分项自学教学法》,已在
全场推广应用,收到一定的效果。
文体活动发展也很迅速,有一定的规模,有良好的成绩。冰上速滑项目多次名列垦区之冠。
1981—1982年代表管局参加总局少年速滑赛荣获团体总分第一名。1983年代表管局参加合江地
区少年中小学生速滑赛获中学组第一名。1984年代表管局参加合江地区少年中小学生速滑赛获
团体总分第二名。1982—1983年被选送到合江体校的李岩(后改名李琰)、孙义,于1982—1983
年代表黑龙江省参加全国少年速滑赛,分别获得500米、3,000米、5,000米第二、三、四、五、
六名,获奖牌四块。乒乓球、田径赛等在管局历次中学生运动会上比赛名列前茅。
截至1985年,宝泉岭农场有完全中学1所,初级中学3所,小学35所,职业高中1所。
附:历年场直小学、职业高中主管领导名单
小学:白春山 马文信 栾亚琴 纪玉兰 王景晋 李淑君
孙少涛 颜琪祥 李士文 宋福莹 许黛英 冷慧芳
唐仁谋 曲培鲜 孙庆新 刘玉田 杜宝华 赵济远
职高:阎金锁 孔繁勤
附:全场历年大中专院校高考录取情况表
全场历年大中专院校高考录取情况表
注:①1977—1981年高等院校录取数字中,包括社会青年的录取名额。
②1984年这届录取生是1981年管局重点高中招去57名剩下来的。
③1985年这届录取生是1982年管局重点高中招去43名剩下来的。
附:宝泉岭农场第一中学简史
一、概况
宝泉岭农场第一中学从1957年在小学的基础上开设第一个初中班起至1985年,已有28年的
历史。
学生由开班时的30多人发展到1,500多人。教师由开始的3人增加到现在的108人。学校由
一个班级发展到28个班级,由初中发展到高中成了国家正规的全日制完全中学。28年来累计毕
业学生约7,257 人,为农场培养了大批劳动后备军和基层干部,为国家高等院校输送了不少
合格新生。
二、历年学校主要领导人
历年学校主要领导人表
三、28年的校史可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1—1960年)开始创建阶段
宝泉岭农场场直小学是1951年成立的。隶属东政解放一团组教科领导。当时名叫子弟小学,
由恒启贞负责、姜理等两名教师任课,分四个班。学生毕业后到鹤岗上初中。1955、1956年
两届毕业生升学率70—80%。
1957年春,小学戴帽开办第一个初中班。学生30多人,校长白春山,以后每年增添一个年
级的班级,学生来源在金场范围内分三个点招生:一是在二分场场部(现八队),二是在三分场
场部(现十五队),三是在场部中学。
1959年秋,正式成立中学。
1960年秋,为贯彻国家“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建设方针及教育上实行民办、公办、
全日制中学与“半工半读”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学校在初中的基础上又戴帽开设一个高中班,
学生30多人(即第一个初中毕业班升上来的)。1961年秋,这个高中班与农机校合并。此后很长
一段时间没有高中班。学生毕业升高中或在鹤岗、鹤立或在萝北。
与此同时1960年还办了一个短期师范班,学生30多人。1961年秋离校。从那时起,学校就
是一个完整的初级中学了。
由于这个阶段,又办了高中,又办了师范班,直到1961年才定型,所以把这段时期称为开
始创建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
1、初中各班的教学成绩是比较显著的。每年考高中的升学率较高。1960年7月期末考试,
在鹤岗市全市会考中,语文成绩平均分为第一,数学成绩平均分为第二(统一评卷排列的)。
2、全校22名教职工中,有15名是1958年从部队转业来场的军官,占教职工人数的三分之
二。
3、创建中学时,师生艰苦奋斗、改建房舍、维修设备、制作教具,发扬了、“抗大”的
办校精神。
第二阶段(1961—1967年)完善的初中阶段
1961年秋,高中班与农机校合并,师范班毕业后,学校基本定型,成为一所完整的初级中
学。学生人数逐年增多,由原来的一个年级只设一个班,发展到每个年级开设三个班。按年编
排的班级顺序是:
1958年初中(1)班毕业,招初中新生(2)班。
1959年设高中(1)班,招初中新生(3)班、(4)班。
1960年招初中新生(5)班、(6)班。
1961年招初中新生(7)班、(8)班。
1962年招初中新生(9)班、(10)班。
1963年招初中新生(11)班、(12)班。
1964年招初中新生(13)班、(14)班。
1965年招初中新生(15)班、(16)班、(17)班。
1966年招初中新生(18)班、(19)班、(20)班。
1967年至1969年因“文革”停止招生。
从1962年起,这一阶段的特点是:
1、学校进入初中正规教学。学校有男女宿舍、食堂。连队来上学的学生,一般都在学校
吃住。为减轻家长经济负担,学校规定每月伙食费不得超过6元。
2、按《中教六十条规定》,执行一、四、七、教学制(每年休假一个月,劳动四个月,学
习七个月),免收学生学费,由勤工俭学经费(劳动收入)支付。
3、教师队伍中,由国家大专院校毕业统一分配来校的教师逐年增多。从哈尔滨、河南、
山东、南京等地大专院校毕业,分配来的有8名(黄跃龄、孙清校、吴本祥、李保云、邵龙飞、
王泽兰、苏继芳、杨桂荣)。
第三阶段(1968—1975年)开门办学阶段
1968年至1969年“文革”中,两派大联合后,“复课闹革命”学校仍分两处上课。一部
分在原校舍,(今小学黄楼),一部分在东大楼(今一中校址)上课。两年没有招新生。绝大部分
教师被下放生产队劳动“接受再教育”。
1970年春,学生全部迁入东大楼上学,并开始招收新生。但从此便未给班级编排顺序。
1970年秋开始兴办九年一贯制高中,直至1975年。每年初、高中都各招新生4个班,共400
人左右。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
1、实行“开门办学”方针。每学期都有1—2个月开门办学。师生走出学校学工、学农、
学军。或者请工农兵先进人物来校作报告。在1973—1974年两年中,学校还大办过工厂:翻砂
铸炉盖子,大搞脱坯烧砖,割条子编筐,种大寨田等活动。课堂所周教材,全是农业实用知识
课本。
2、教师队伍中,由于原来的教师都到生产队“接受再教育”去了,因此绝大多数教师都
是选自上海、北京、哈尔滨、天津等地的下乡知识青年(大部分是老高三毕业生)。
3、校舍全是新建砖瓦房,再也没有草房了。
第四阶段(1976—1985年)教学改革阶段
1976年粉碎了“四人帮”后,高考改革实行考试招生,择优录取。学校教学秩序走上了正
轨,恢复了“一张课表统天下”的局促进专业技术的普及与提高曾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建场
时的干部战士,历经战争年代,戎马生涯转战南北,是不具备学习文化条件的,转场后许多职
工也有待提高文化。全场开展反对供给制思想,提倡企业管理,许多熟悉的东西用不上了,新
事物不断出现,特别是生产管理和生产技术上存在的问题,又急需去处理,因此办好职工业余
文化学校,是许多职工迫切的要求,也是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在农场党委的直接领导下,工会主办职工业余学校,开设扫盲、初小、高小班。每班学生
都达到40一50人。还有家属扫盲班。农场党委在全场职工大会上动员,要求干部带头参加文化
学习和支持办学工作。原部队时的有些营级干部也都坚持上业余学校学习。农忙时,场部机关
及直属单位,工副业厂的职工大多数参加作业区的生产劳动,业余学校就停止上课了。冬天是
办夜校的黄金季节,职工们学习劲头很大,风雪天也照常学习。每周学习四个晚上。为了支持
职工晚上学习减少了会议,只有星期五、六两个晚上是党团活动和行政会议的时间。
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特别是转业旨通讯排,电话班、运输连、警卫连、
宣传队的同志改做其它工作,还有的开始担任会统、保管、售货员、事务长、技工和农工班组
长、包车组长等等。他们承担班组经济核算,每天须填写报表,深知缺少文化的艰难,掌握技
术的可贵,求知若渴。通过学习,边学边用,学习劲头更大了。职工业余学校对学习成绩优秀
的,在《生产战线》场报上公布表扬。每学期评比优秀学生。按计划学完课程,经考试合格发
给结业证书。根据工作需要,农场选送了一些人到外地学护士、农业经管等。他们来信深有体
会:“多亏在农场业余学校学习,现在真用得上了”。
各作业区、生产队的业余学校,都是由基层的党支部书记和分会主席分管。教室多设在食
堂内,教员都是兼职的。许多生产队和临时工地没有电灯,学生带蜡烛坚持学习。但因受农业
生产的客观条件制约,职工业余学习常受停课的影响,效果不如场部地区。职工业余学校,曾
举办推广祁建华速成识字法,事先对教员作了短期培训。先在场部地区试点,后轮流在生产队
推广。因冬季上山伐木,搞副业变农闲为农忙,祁建华速成识-7教学法,未能按计划进行授课。
1956年,鲍禹风副场长主管全场业余教育工作。农场成立职工业余学校,配齐了专职干部
和教员。专职教员担负扫盲、语文、数学、外语教学,聘请的兼职教员担负理科教学。专职教
员晚间上课,白天到各作业区和生产队业余学校组织教学工作。全场共有130个班级,每周有
四个晚上授课。家属晚上也上夜校,有的职工说:“我们全家都是你们的学生”。但这一阶
段业余教育,由于对全场教育规划的不切合实际,特别是扫盲工作的计划冒进,结果未能付诸
实现。
1962年以后,从转业军官中选用一些人充实了场职工业余学校师资。职工业余学校继续由
工会主办,特别是1964年1月,场工会更进一步抓职工业余教育,认为职工业余教育,不仅是
促进当前生产所必须,而且也是占领业余思想的阵地,因此把业余教育纳入了工会工作重要日
程。张尤况负责管理学校,兼高中数学教员。业余学校按教学要求,制定了教学计划,建立了
公布升留级,结业考试等制度,对招生,课堂学习都有严格要求。总场有8名专职教员,负责
场部地区上课及组织全场文化学习。有四个初小班,两个初中班,两个高中班,兼职教员10名。
各生产队也根据具体情况设置不同年级,各种制度健全,象正规学校一样,课后留有作业,严
格考试,执行升级制度。专职教员晚上授课,白天补课。修配厂、面粉厂、木材厂及机关的部
分干部很有学习的积极性,他们外出、开会都带上学习作业,回来时交夜校班的教师批改。各
厂(队)培养的专业技术员、技工,大都是经过几年的业余学校学习,有了一定的文化基础,又
有实际操作的经验,而取得了技术职称的。作家丁玲教职工家属扫盲班,陈明教初中班语文。
丁玲偌大年纪耐心认真,她能抓住成年人的特点因材施教,成绩显著,所有学员经测验都达
到脱盲。1966 年上半年农场职工业余学校被萝北县政府授予“职工业余教育先进单位”称号。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业余学校被斥责为右派老窝,多次被抄,被迫停课。
做好职工教育,开发智力培养人才,是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局面,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
每年投考大专院校升学情况是: (不含中专)。
1977年参加高考,被录取13名。
1978年参加高考,被录取30名。
1979年参加高考,被录取30名。
1980年参加高考,被录取18名。
1981年参加高考,被录取33名。
1982年参加高考,被录取32名。
1983年参加高考,被录取56名。
1984年参加高考,被录取20名。(这届毕业生是在1981年管局重点高中招去57名剩下来的)。
1985年参加高考,被录取18名。(这届毕业生是在1982年管局重点高中招去43名后剩下来
的)。
考入的大专院校遍及北京、天津、四川、福建、江西、安徽、湖南、河南、甘肃、陕西、
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等14个省市。
这一阶段学校的特点是:
1、学制由九年一贯制向十年、十二年一贯制过渡。教材因高考要求逐步统一并稳定下来。
学校基本建设大有发展:校舍建筑面积总计7,000平米,并在1981年安装了暖气设备。教学
设备也初具规模:理化实验室、图书阅览室、教学资料室、语音室已先后建立,各项体育器材、
运动场、滑冰场基本完备。
2、体育成绩比较显著,每年高考都有l—3名学生被大中院校体育系录取。学校体育队几
年来代表管局、总局参加合江地区、省里的比赛或参加场、管局运动会,成绩均名列前茅。
3、教师队伍中,由于知识青年大量返城或上大学,因此主要由本校高中毕业的本地青年
和“文革”下放劳动而又返校的部分老教师担任教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