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职工教育
第三节 职工教育
宝泉岭农场的职工业余教育,在历史上为提高职工文化素质,促进专业技术的普及与
提高曾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建场时的干部战士,历经战争年代,戎马生涯转战南北,是不具
备学习文化条件的,转场后许多职工也有待提高文化。全场开展反对供给制思想,提倡企业管
理,许多熟悉的东西用不上了,新事物不断出现,特别是生产管理和生产技术上存在的问题,
又急需去处理,因此办好职工业余文化学校,是许多职工迫切的要求,也是亟待解决的实际问
题。
在农场党委的直接领导下,工会主办职工业余学校,开设扫盲、初小、高小班。每班学生
都达到40—50人。还有家属扫盲班。农场党委在全场职工大会上动员,要求干部带头参加文化
学>-7和支持办学工作。原部队时的有些营级干部也都坚持上业余学校学习。农忙时,场部机
关及直属单位,工副业厂的职工大多数参加作业区的生产劳动,业余学校就停止上课了。冬
天是办夜校的黄金季节,职工们学习劲头很大,风雪天也照常学习。每周学习四个晚上。为了
支持职工晚上学习减少了会议,只有星期五、六两个晚上是党团活动和行政会议的时间。
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特别是转业后通讯排,电话班、运输连、警卫连、
宣传队的同志改做其它工作,还有的开始担任会统、保管、售货员、事务长、技工和农工班组
长、包车组长等等。他们承担班组经济核算,每天须填写报表,深知缺少文化的艰难,掌握技
术的可贵,求知若渴。通过学习,边学边用,学习劲头更大了。职工业余学校对学习成绩优秀
的,在《生产战线》场报上公布表扬。每学期评比优秀学生。按计划学完课程,经考试合格发
给结业证书。根据工作需要,农场选送了一些人到外地学护士、农业经管等。他们来信深有体
会:“多亏在农场业余学校学习,现在真用得上了”。
各作业区、生产队的业余学校,都是由基层的党支部书记和分会主席分管。教室多设在食
堂内,教员都是兼职的。许多生产队和临时工地没有电灯,学生带蜡烛坚持学习。但因受农业
生产的客观条件制约,职工业余学习常受停课的影响,效果不如场部地区。职工业余学校,曾
举办推广祁建华速成识字法,事先对教员作了短期培训。先在场部地区试点,后轮流在生产队
推广。因冬季上山伐木,搞副业变农闲为农忙,祁建华速成识字教学法,未能按计划进行授课。
1956年,鲍禹风副场长主管全场业余教育工作。农场成立职工业余学校,配齐了专职干部
和教员。专职教员担负扫盲、语文、数学、外语教学,聘请的兼职教员担负理科教学。专职教
员晚间上课,白天到各作业区和生产队业余学校组织教学工作。全场共有130个班级,每周有
四个晚上授课。家属晚上也上夜校,有的职工说:“我们全家都是你们的学生”。但这一阶
段业余教育,由于对全场教育规划的不切合实际,特别是扫盲工作的计划冒进,结果未能付诸
实现。
1962年以后,从转业军官中选用一些人充实了场职工业余学校师资。职工业余学校继续由
工会主办,特别是1964年1月,场工会更进一步抓职工业余教育,认为职工业余教育,不仅是
促进当前生产所必须,而且也是占领业余思想的阵地,因此把业余教育纳入了工会工作重要日
程。张尤况负责管理学校,兼高中数学教员。业余学校按教学要求,制定了教学计划,建立了
公布升留级,结业考试等制度,对招生,课堂学习都有严格要求。总场有8名专职教员,负责
场部地区上课及组织全场文化学习。有四个初小班,两个初中班,两个高中班,兼职教员10名。
各生产队也根据具体情况设置不同年级,各种制度健全,象正规学校一样,课后留有作业,严
格考试,执行升级制度。专职教员晚上授课,白天补课。修配厂、面粉厂、木材厂及机关的部
分干部很有学习的积极性,他们外出、开会都带上学习作业,回来时交夜校班的教师批改。各
厂(队)培养的专业技术员、技工,大都是经过几年的业余学校学习,有了一定的文化基础,又
有实际操作的经验,而取得了技术职称的。作家丁玲教职工家属扫盲班,陈明教初中班语文。
丁玲偌大年纪耐心认真,她能抓住成年人的特点因材施教,成绩显著,所有学员经测验都达到
脱盲。1966年上半年农场职工业余学校被萝北县政府授予“职工业余教育先进单位”称号。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业余学校被斥责为右派老窝,多次被抄,被迫停课。
做好职工教育,开发智力培养人才,是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途径。1979年农场恢复了工会
组织,场部又成立职工业余学校,开设初中数学、语文,高中数学、语文、英语课程,还有机
械基础和机械制图课。先后招生14个班,有500多名职工参加学习。生产队也先后成立业余学校。
1980年11月,农场工会根据总局(80)20号文件中提出的垦区1980—1982年职工业余教育规
划,又做出了切实可行的具体要求j最大限度地把农场45岁以下的不足高中文化水平的职工,
吸收到职工业余学校学习。场部地区招收初中数学、语文,高中数学、 英语、日语班,原有
的初中班升为二年级。各生产队的职工业余教育根据具体情况,开设提高职工文化、技术的学
科。
场工会建立了业余教育办公室,有专人负责。本着“农闲时多学,农忙少学,常年不断”
的原则,妥善安排时间,做到每周上课6小时以上,并建立完整的招生、考试、记分、毕业等
规章制度。
1983年,根据形势的需要,又成立了宝泉岭农场教育培训中心,由教育中心管理全场的职
工业余教育工作。在加强教育管理的基础上,教育中心突出地抓了教学组织,教学质量,按教
学大纲适期考核。到1985年底全场职工初中文化补课考试合格的7,283人,达到了上级的要求。
为了不断提高职工的政治文化素质,迅速改变农场职工文化知识结构,为农场建设培训各方面
的人才,从1980年到1985年农场共送出进修学习的476人。农场还开办了电大英语班,电视中专
班等。为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还购置了录象机、录音机等电教设备。职工教育兼职教员20余
名,初步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职工教育教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