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文艺
第三章 文化
第一节 文艺
一、群众性的文艺活动
1956年庆祝党的八大胜利召开,新建了能容纳数千人的体育场,首次举行了大型的歌舞文
艺晚会。9月15日晚,随着音乐的旋律,男女青年翩翩起舞,一直到更深夜半。以后数年有过
跳集体舞的活动。
历次大型集会,如在总俱乐部,以后的工人文化宫,都由场业余文艺队员,教唱革命歌曲,
如《社会主义好》、《学习雷锋》等等许多歌曲。
1976年10月,著名相声演员马季等来农场表演相声,受到农场广大职工的欢迎。为了满足
广大观众的要求,除在工人文化宫大厅演出外,还在室外灯光篮球场演出一场,观众把篮球场
围得水泄不通,阳台、树杈上都坐满了人,真可谓盛况空前。
1979年农场恢复工会工作以后,每年春节都举行秧歌、高跷、跑旱船、狮子舞等群众性文
艺活动,春节晚上还在工人文化官举行形式多样的、活泼生动的、吸引老幼参加的文艺晚会。
1984年9月,省曲协、省电台、省电视台在宝泉岭农场联合举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35周年“祖国颂”相声比赛,全省著名相声演员云集宝泉岭,活跃了农场职工的文化生活。
二、业余文艺演出
宝泉岭农场的文艺演出,有其多年的传统。原在东政解放一团时,有一素质较好的专业宣
传队,宣传队归组教科领导。在宣传党的政策、歌颂解放军的业绩、赞美解放区的建设成就、
配合解放团的思想教育改造工作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还多次到鹤岗市、佳木斯市演出大
型话剧、歌剧等。1951年赴牡丹江市演出歌剧《星星之火》,剧情以描写东北抗日联军在小兴
安岭山麓的艰苦生活为主题,在换场时一位当年抗联战士(解放后任牡丹江市木材厂副厂长)步
履蹒跚登上舞台,激动地叙述当年的如剧情演出的历史,他脱下鞋,把在林海雪原,风餐露宿
时冻残的双脚,让大家看,观众们顿时惊愕感慨倍受教育,从此该剧誉满全城,名噪一时,连
演数日场场满员。
1952年转为农场,限于企业管理,成立了业余宣传队。把原宣传队人员分别安排在机关、
工会、商店、医院、业余学校和图书馆等场部附近的单位工作,以便业余召集。宣传队设有兼
职的队长和导演,兼职的队员有30多名,白天照常工作晚上排练节目。多年来业余文艺宣传队
活跃了职工家属的文化生活。每逢年节假日以及召开有重大意义的庆祝大会时,都有业余宣传
队演出和汇演。1952年10月1日庆祝转场后的第一个国庆节和工会筹委会成立大会,业余文艺
宣传队演出了大型话剧《在战斗里成长》。1953年又演出了《曙光照耀着莫斯科》,工会副主
席赵大同参加演出。
1956年为庆祝党的八大召开,农场举行了文艺大汇演,共有14个单位参加,150多名业余
演员,演出了32个节目,其中独幕话剧6 个,舞蹈14个,说唱12个。为向党的盛会献礼,业余
文艺宣传队(组)之间密切协作,行政给予大力支持,有5个单位和26名业余演员获奖。农场宣
传队还根据党的中心工作和农场的季节性任务创作演出。姜洪忠、杨乃尊、李云龙创作的《麦
收大合唱》、《建设的火焰》,可称为部队建场时的佳作。喜闻乐见的节目还有配合政治运动,
演出的大型话剧《千万不要忘记》和自编的《肃反快板》亦收到一定的效果。自编喜剧《家
庭晚会》是家属喜爱的生动活泼的节目,上述文艺演出,内容上结合农场的中心任务和政治运
动,从侧面上反映了职工现实生活,鼓励先进,批评后进,发扬共产主义道德风尚,同时教育
了演员本身,活跃了职工和家属的业余文化生活。
农场在1957年参加黑龙江省农垦系统文艺汇演,获得总评第一。自编的《宝泉岭歌声》和
相声《灵巧》均获奖。
场业余宣传队演出还与劳动相结合。特别是1958年大批转复军人来农场后,增加了工地,
扩建了生产队,为活跃边远生产单位的文化生活。场部也壮大了文艺宣传队,增加了乐器。业
余文艺宣传队挑担背起锣鼓奔赴工地、生产队和到地头演出。白天劳动,排练演出空隙时间还
帮助办黑板报、现场读报。有的生产队业余文艺组参加演出的人员,有队长、管理员、统计、
机务人员、农工,赶排节目时有的得走七八里地集合到一个队,排练到晚10点钟,女同志抱着
孩子也来赶排节目。
农场业余文艺演出队,多年来排演工作不脱离实际,以短小精悍小型多样为主,领导业余
宣传队的同志,注意思想教育并在每次演出后及时总结,对演出的优秀节目,自编的较好的剧
本,演出的个人都予以奖评和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
兵团时期的宣传队,队员大部分是知青,有一定的文艺修养,排演的节目除一些歌曲、曲
艺外,主要是排演样板戏,其中《沙家浜》、《海港》演出后,曾轰动一时,很受群众欢迎。
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后,1979年重新组织宣传队。导演王业等演职员同去哈尔滨话
剧院学习观摩,回来后精心制作道具;排演了讽刺、控诉“四人帮”的大型话剧《枫叶红了的
时候》和《于无声处》,首次演出盛况空前,受到了农场领导和全场广大职工群众的欢迎,先
后演出七场,座无虚席,随后又到生产队和鹤岗南山矿演出,观众为演员的精彩表演拍手叫好。
1980年宣传队撤销,这期间每年临时从基层中抽出一批文艺骨干,集训3—5个月,在年节
时演出一些小型节目。排演的小型话剧有《火车上的威风》,演出任务完成后各回原单位。
1983年3月,农场工会从基层选拔出一批文艺骨干,组成长期文艺宣传队,在春播、麦收
时深入连队演出。自己创作的轻音乐、曲艺、歌曲等小节目起到了促进生产的作用。
1984年农场工会购进了电子琴、铜管、木管、架子鼓、小提琴等,其中购进的电子琴在垦
区首屈一指,受到很多农场的瞩目。但由于演员们业务素质有限,甚至一些人连简单的乐理知
识都不懂,宣传队名存实亡。
1985年工会又重新组织宣传队,队长朱跃。请北大荒文工团的老师担任主考,以个人的实
际才能择优录用。被录用的队员,特别钻研业务,搞创作、排练节目非常积极,经常创作排练
到深夜。是年春节在北大荒文工团老师的具体指导与帮助下,通过全体队员一个多月的努力,
参加了管局范围的汇演,被管局誉为优秀演出队。这次汇演的节目以歌颂农场改革为主题,歌
曲创作、自编、自排节目占70%以上,其中获奖的有:轻音乐《土耳其进行曲》获表演一等奖;
歌曲《农场夜色美》、《路,一条致富的路》获创作一等奖,表演二等奖;《宝泉冰棍甜又美》、
《中国,我的中国》获创作二等奖;《兄妹拜年》、《改革者之歌》、《我是个养猪的司令官》、
《谁不爱咱文明队》获创作三等奖。相声《告状》、山东快书《捞钥匙》获创作一等奖;电子
琴独奏《改革的旋律》获演奏一等奖。
农场宣传队的乐队实力较为雄厚,管局每次举行有意义的大型活动,都有农场宣传队乐队
参加伴奏。他们在排练余暇还办起了短期声乐、电子琴、管弦乐手学习班,主动为农场培养文
艺后备力量,并为其它农场培养文艺人材,深受农场职工的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