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报刊

第三节 报刊


东北军区政治部解放一团组教科主办的油印小报《学习》,创刊于1947年7月16日,当时
由于缺少经验,加之编辑、刻印、通联等条件所限,处于边工作边学习提高的阶段。
  1950年4月,全团人员陆续到宝泉岭建场,为紧密配合宣传修建、筑路、开荒、学习等中
心任务,《学习》更名为《生产战线》。同时在第一次编委会上,组教科科长王奈庆提出在解
放团的指战员中出版《生产军》,定为内部刊物,不得遗失,专人保管,定期收回。两报主编
赵大同。
  解放一团负有教育、改造学员思想,使学员转变政治身份成为农场职工的责任;同时又要
完成建设农场,开发边疆的任务。《生产战线》及时传达党的政策,报导生产战线上的先进事
迹,对进行思想教育以及活跃政治文化生活等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编委会成员有:王世英、王奈庆、徐善亭、赵大同、卢庆祥、吴述新、王群、王尊信、赫
荣明、吴烈、冯大文等各大队文化教员。
编委会有季度例会,王奈庆出席时都对办报提出具体要求,每逢“五·一”、“五·四”、
“六·一”、“七·一”、“八·一”、“十·一”、建场纪念日、“元旦”、“春节”等节
日,《生产战线》都发表重要文章和讲话,出版前王世英都要审阅批改。
  《生产战线》报是手刻,深兰色油印八开四版,每周出两期,后改为两天一期。有时为了
配合季节生产任务,如春耕、夏锄、麦收、秋收或重大政治学习等一天一期。更为了配合特殊
任务,在一天之内出过两期。如修筑鹤宝公路、房舍建筑、麦收等等。为能够及时宣扬好人好
事交流生产经验,使报导工作及时地起到政治鼓动的作用,办报人员就搬在工地现场的草棚内
办报。旷野荒原晚上点油灯,招惹成群的蚊子,办报人员就在晚上时间摸着黑采访,收集素材。
或借着伙房灶坑的余火,或借着皎洁的月光,扼要地把采访内容记录下来,心里打下腹稿,进
入了梦乡。第二天黎明即起,在晨光熹微,万籁俱寂的短暂时间,抓紧编报。白天刻写蜡纸,
暑气蒸逼,往往由于精力集中,不知被蚊虻吸吮了多少血。
  1951年后,组教科下设文印股,股长李明担任主编。增加了编委成员,加强了通联工作。
内容广泛及时,突出政治,文图并茂。盛大节日红色标题,或者进行多色套印,醒目耀眼。对
通讯员除按季度给予评比奖励外,平时还给予少量稿酬。每年能开两次通联工作会议,对通讯
员以会代训。由于《生产战线》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每月收到的稿件达2,000多份。
  1950年以王尊信为主还编印摄影集锦,采用了晒蓝图与油印相结合的土办法,创印了《生
产战线》画刊。画刊不定期出版,一般为八开纸两版,有时一版,也有时整开纸,多次套印为
一大版。
  画刊从1950年首期发刊后,受到了全团指战员的欢迎,认为这是一个反映生产、学习、生
活等最形象化的最通俗的刊物。
  1951年画刊出到第四期时,被南京国立图书馆发现,来函团部:“贵部出刊的《生产战线》
画刊,在目前全国部队是首创刊物,我们留为国家保存资料……”因此,该馆要求解放一团每
出刊一期必寄去一份。同时还要求将前几期一同寄去,以完整地保存此刊物。
  画刊截止到兵团时期,共出刊54期。当时十五团办的这一土画刊受到兵团司令部政治处的
表扬,并在1974年将十五团办画刊的经验介绍,附文向全兵团宣传部门进行推广。
  《生产战线》报和画刊,除分发团内各单位,还送给其它解放团、各农场、军区政治部、
部分部队、新闻单位和南京国立图书馆等单位。
  《生产战线》报,在办报内容、刻版、套色、印刷上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早在1951年团
政委王世英就号召《生产战线》所有办报人员:“要油印铅印化”。因此所有刻印、美术工作
人员都以积极的态度,提高自己的排、刻、铲、画、套、印、补、改的技术水平。并规定每出
一期报后,都要召开一次版后业务研究会,找出本期报纸在内容和各种技术上所存在的优缺点,
加速提高了办报水平。因此,使其它解放团慕名而来,参观学习。
  1952年转为企业后,限额编制,减少了办报人员,归党委宣传部继续主办。王群、李春阔、
王明泽、张文辉、王尊信(兼画刊) 等人都先后担任过《生产战线》报编辑,每逢季节突击会
战时还增刊《快报》。
  1960年9月3日,根据党中央“关于停办县级以下报刊”的指示,《生产战线》报停刊。共
出刊1,496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了及时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宣传农场在各条战线中
的新人新事,l983年8月1日《宝农通讯》报创刊。这种铅印小报容量大,字迹清晰正规,版面
工整,减轻了编辑人员劳动强度。
  《宝农通讯》报系宝农党委机关报,一般15天一期,两版或四版,编辑人员归党委宣传部
领导。截止1985年底,担任编辑工作的有:张艾林、孙剑、信秋香、杨德君、赵冬梅、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