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六节 图书

第六节 图书


1950年建场伊始,团部就设有图书室,工作人员有张勇、刘东篱,隶属宣教股。当时图
书室只有少量图书,主要是对解放团的学员,进行思想改造教育的有关思想教育书籍和政治、经
济、哲学、历史、文艺等社会科学书籍。每天晚饭后开馆,星期天全天开馆。解放团时期图书
馆代销、邮购书籍,1951年5月份一个月,代销图书689册,借出图书2,651册。
  转场后成立工会,图书室归工会管理,图书室具体负责人李振华,图书室还订售《毛泽东
选集》。
  1958年,转复军人来农场后带来一部分书籍,使图书室的存书册数有所增加。1959年图书
室的存书册数已由原来的数百册增加到1,000余册,还有大量的连环画册。
  六十年代初期,图书馆负责人张文辉、张兆通,共4名图书管理员,各种图书已达5,000
余册,还有各种杂志。实行全天开馆,有时晚上也开馆。为了丰富基层生产队的文化生活,还
开设流动图书箱,图书管理人员带着各种书刊。搭乘电影放映队的汽车深入到生产队,根据生
产队职工数确定借阅数量,每个月换一次,同时也代售一部分图书。有时一次连续到好几个生
产队,日夜兼程,困了就在车上打个盹儿,虽然很是辛苦,但当她们看到生产队的职工、家属、
学生们如饥似渴地传阅图书时,心里便感到满足和欣慰。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图书馆撤销,一些古典小说和比较好的现代小说被当做“四旧”
焚烧。各种书刊、资料遭劫,散失殆尽,工会工作也处于瘫痪状态。
  1978年重新成立图书馆,归宣传部管理,有两名图书管理员,分别从萝北、鹤岗、佳木斯
购进一部分图书。1979年恢复工会工作,图书馆仍归工会领导,图书管理逐步走向正规化。工
会每年拨款近3,000元,供图书馆订购书刊,、建立了借阅制度。1982年冬,工会派图书员到
梧桐河农场图书馆学习,提高了业务素质,加强了图书管理。1984年按《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
法》(简本)把图书馆的书籍分为22类,并逐册登记编号,把过月的杂志交到基层生产队阅览室。
到1985年已有各种杂志150余种,书籍1.1万余册,图书管理员4人,每周对外借阅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