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地方病、多发病的防治
第五节 地方病、多发病的防治
1956年以前,农场的地方病发病率较高,尤其是甲状腺肿大和大骨节病,在边远的生产
队发病率高达30一50%,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影响了职工的生产情绪。
1970年,农场根据中央12号文件“关于积极开展地甲病防治的通知”精神,卫生队派出医
务人员进行逐门逐户的检查,检查后发现,地方病发病率占农场总人口的90%左右,儿童发病
率占儿童总数的30%左右,其主要原因是缺碘。经对全场水质化验,80%以上水井中水无碘。
为此,农场积极采取措施进行边治边防,改良水质,购买海带及加碘的食盐,购买各种治疗药
物,如“碘化钾”、“碘豆油”、“亚碘酸钠”等。通过连续几年采用药物防治措施,对地甲
病、大骨节病的治疗都取得了很好效果。
1979—l180年,农场再次进行地方病普查,受检人数22,542人,其中患病893人,患病率
占受检人数的3.96%,早期患者315人,“I”度患者562人,“Ⅱ”度患者16人。从普查结
果看,地方病基本上得到控制。1982年防疫站被中共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地方病防治领导小
组授予“地方病防治先进单位”称号,李坤山被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
对多发病的防治,农场始终采取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原则开展工作,努力改变职工的生
活条件和居住环境,建立卫生制度,加强卫生设施建设。如:50—60年代,发放防蝇、防蚊、
防鼠药物,公共水井加上盖子等,7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的增加,在各居民区四周道边都建起
公厕。
1972—1935年各种肠道传染病、肝炎、猩红热、肺结核、伤寒、麻疹等多发病逐年下降,
有的已几年未发生过,有力地保护了人民身体健康,促进了农场生产建设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