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编 人物一、传略王世英 王世英,l921年生,山东省宁津县人。1938 年参军,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侦察员、
保卫干事、政治特派员、山东纵队第五旅军法处副处长。经历过大小战斗多次。东北全境解放
后任东北军区政治部解放一团团长兼政委。
1949年,解放一团响应“军队参加生产”的号召和解放团转为农场的指示,决定创建一个
大型机械化农场。为了选择一个合适的场址,王世英查阅了有关资料。北大荒能种的土地很多,
但是人们从未去过。都认为北大荒是块莽原神奇的土地,虽说不是望而生畏,却也使人神恐和
猜测。王世英在一次团机关军人大会上说:“我在关里时就曾听有人说过黑龙江那边,冬天到
外边撒尿得用棍敲,下雪刮“大烟炮”能给你打个跟头。共产党人就是不怕艰险,北大荒是我
们祖先留下来的地方,那里有大片的处女地需要我们去开发建设”。
1949年冬,组成了场址踏察小组,足迹北满几个地方,经过分析比较,对走过的地方,都
觉得不理想。王世英等住在鹤立区一个大车店里,正在踌躇之际,也巧一位出身尚志村农民家
庭的同志,插话向王世英介绍说:“尚志村南边的岭前岭后,土地象面板一样平,有山有水,
多少人都想开这块地方,满清朝庭、军伐时代都失败了!日本人来过开拓团,也失败了!我看非
得共产党、解放军开垦不可”。他们抵掌而谈一见如故。接下去又说:“那一带地方还是抗联
英烈战斗过的地方”。这更使王世英企望早日步入这块富有传奇色彩的膏腴土地。
那日,天气萧萧霜满野,他们按着事先打听好的方向,象登山队一样,踏着盈尺的积雪前
进。第二天王世英等8人,到达宝泉岭前的小屯,这里俗称宝泉屯。有七、八户人家,住的是
低矮的土草房子。王世英等人进屋时,躺在炕上的两个人正在抽大烟,一看是解放军进来了,
把他们吓了一大跳,不知所措地忙说:“解放军老总您饶了我们吧”。王世英叫警卫员处理
他们,转身对莫余生开玩笑地说:“老莫!你来一口不? ”其实莫余生在1944年率伪军起义前,
就接受张梓桢的帮助戒了大烟。莫余生憨笑着回答王世英:“我早就扔了大烟枪了”。他们又
到另一家住房向当地住户了解自然情况和当地历年种植作物的产量情况。王世英等宿在一个屋
子里,他叫警卫员买只鸡,求老百姓连夜炖好,第二天早点吃完饭好上宝泉岭。大家走累了躺
在炕上鼾睡,可是王世英头脑里老是萦绕着宝泉岭,一时睡不着,他抬头看见在昏暗的油灯旁,
房东老头一面炖鸡,一面抓身上的虱子,抓一个往嘴里一放,用门牙咬一下发出“咔”的声音,
啐出去虱皮,再咬另一个虱子。也许是越捉越多,索性扒出燃烧的劈柴伴子,把棉袄翻过来往
火上抖搂虱子。第二天大清早,王世英面对宝泉岭张望,屋里几个人围着一盆炖熟的鸡肉吃起
来了。王世英进屋后吃了一点。登程时王世英问李达生:“怎样,肉挺香吧? ”李达生回答说:
“这是几天来最饱的一顿饭”。王世英说:“这鸡汤里可还有‘猪肉’呢”。开始大伙不解其
意,当明白时,呕也呕不出来了。“这穷乡僻壤,旧社会遗留下来的生活习性,正是需要我们
来改变的呀”。王世英边走边谈出他的感叹。中午王世英等登上了宝泉岭,山如玉簇,林如银
装,望不到边的银白大地使人感到莫大的安慰和兴奋,忘记了多少天的劳累。“老莫!我们终于
找到地方了,这片甩手无边的大荒原,足够建个大型机械化农场了,好地方啊! ”莫余生点头
回答说:“王政委,这里山上有树,地上有草,沙石用不完,我们行动得话就象平地一声雷,
当年底就会把摊子支起来”。“老莫,你说得好,咱们哪儿也不去了,就在这里安家立业了”。
王世英转头叫李达生绘制地形草图,附上呈请建场报告,上报东北军区,请示批准在宝泉岭建
场。
全团人员听说到北大荒建设农场,有些人思想上怕艰苦,畏葸不前。王世英把北大荒的天
然景色丰富资源,给予了科学、美好、形象地描绘,使人受到启迪,从而愉快地接受下来,达
到了预想的教育目的。王世英在一次全团动员会上说:咱们要去的地方宝泉岭是祖国的好地方,
大有用武之地。遍地是奶牛,奶牛吃草,草就变成牛奶了。多种地、多打粮、小麦变面包。杂
粮喂猪,喂鸡鸭,把粮食变成肉和蛋。那里有山有水,棒打獐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山
前种果种菜,山后种松树,我们一定要把宝泉岭建成东方新兴的农业托拉斯。到那个时候我们
上下班要车接车送,上班穿工作服,下班穿上大礼服,领着孩子爱人看电影,逛游艺室,这样
的生活多美好呀!接着,他又说:幸福的生活要自己来创造,怕艰苦困难是得不来的,艰苦的今
天就是幸福的明天。我们要为共产主义事业流汗吃苦,为了给子孙后代造福,在宝泉岭曾倒下
了我们的先烈,他们为了解放事业命都豁出来了,我们去宝泉岭建设农场,参加祖国经济建设
还有什么舍不得的呢?大家听了报告后受到很大的启发、鼓舞,纷纷表示决心。
1950年4月,解放一团擎起“八·一”军旗,干部、战士带领学员——首批建场大军,背起
背包,扛着工具,由鹤岗下火车。头顶万里青天,脚踏无边荒原,边修补鹤岗至萝北的老公路
边向宝泉岭挺进。大车装着建筑材料、口粮、马料等,困难重重,还要和野兽、毒蛇做斗争。
王世英有魄力、有能力、有胆略、敢拍板、性格乐观,开朗豪爽。他骑马走遍宝泉岭的山山水
水,脚踏实地,察看地形地貌,就象当年打仗一样。他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他胸中对
岭上的树、河岸的柳、低洼的草、沙、石、土、木都有盘算。更可贵的是王世英面对千头万绪
的工作,纷繁复杂的事务,都能审时度势地制定出正确果断的措施。
建场伊始,在修建上就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土木结构;在运输上因时制宜扬长避短,肩
扛担挑;在调遣上,因行制宜,区分专业,化整为零。王世英深感建场任务的重大,夜不能眠,
在多次心脏病发作后,仍反复看那本介绍苏联《哥干特谷物农场》的小册子。同时他感到宝泉
岭的天然资源,蕴藏着巨大而广阔的前景,因此,王世英为规划宝泉岭而呕心沥血。王世英在
研究建场场址时,支持莫余生的意见,发挥知识分子李达生、张鹏潜的才智,采纳徐善亭、赵
大同、宋元明等人的建议。在把宝泉岭十二个山头数过后,说:“咱们就把岭西边的第三个向
前突出的山头做为场部的地址,在岭前打零号基桩,从这里往南修第一条大马路。修路要棋盘
式的,能并排走四辆汽车。在矩形的营房区内,都要有操场”。王世英意见说出后,有人说:
政委!咱们是建农场还是修大马路? 王世英哈哈大笑地说:“张鹏潜你测量,场区中心街道要24
米宽,将来咱们农场什么样的机械化动力都有,还怕马路宽吗?”
在此以后,莫余生具体领导建场的修建任务,王世英与莫余生配合默契互相尊重。荒原上
开辟农场,离不开当地政府和就近城市的帮助。他多次进市区翻山越岭,看见烧木炭的汽车爬
岭吃力,洼塘陷车,又想起工地上许多材料运不上,多数是耽搁在道上了。他好象又看到了马
车冒雨运粮和停下工作用人力背粮的情景。王世英决心修一条宝泉岭直达鹤岗的公路。王世英
把几个大队干部找来说:“修的要越直越好,一枪打不透的道路。争取l0月1日全团人员去鹤
岗市参加国庆游行。”他调来三个大队,一千余人开山筑路。当时的口号是:“让环抱鹤岗的
山岭低头,笔直通向草原”。两个月要完成43华里公路的修筑任务,时间短,测量路基已经来
不及进行了。当时,就找个当过炮兵的郑大个子——郑秉元,和请来的鹤岗矿务局任逢玉、刘
连佳一起,对着农场的方向,竖起标杆,边测量边施工。
王世英检查到第四大队施工地点,他问:“为什么要往山麓靠拢?”张鹏潜回答说:“前边
水线洼塘地多,山麓地势高省人工。”王世英说:“照直修,部队有的是人,今天看费人力,
从长远看又省人工又节约油料,节省更多的运输时间。笔直的公路车跑得快,这个帐你算了没
有?”工作决议一经执行,王世英是不轻易改动的。有一次一个未参加修建的大队干部,看到黑
鱼泡子旁边满地的大坯,边看边说:“用这东西盖房子能行吗?浪费人力!”王世英回团以后马
上召集连以上干部大会,批评那个大队干部不了解情况,不分地点、时间,犯自由主义。那个
大队干部做了检查。王世英说:“我不曾想你会检讨得这么深刻,今天的会算完了事。”修路
时住的是草窝棚,吃的是粗粮干菜,工具是锹、镐、抬筐,时间是不分昼夜。王世英号召大家
要变困难为胜利,变艰苦为光荣,哪里有困难就把困难消灭在哪里。在王世英的政治工作鼓动
下,修建、筑路两条战线展开爱国主义的大竞赛,筑路提前完成了任务。当年有句“六十之计,
三十而竣”的口头禅,即:六十天的任务,一个月完成了。高大钧曾说过:“王世英带领修这
条公路,不但对宝泉岭一个农场有利,对里边许多场子,巩固建设边疆都有战略意义”。
在修筑鹤宝公路的同时,王世英与莫余生研究,修一个大澡塘,叫大家劳动一天后,洗个
澡能解解乏。再修一个冬天能集中学习,雨天能在室内打篮球的俱乐部。王世英在动员会上说:
自古以来,这里虽有过人家,却从未有过大澡塘子。不是人们不讲卫生,而是条件艰苦。咱们
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先锋队,不但在生产上劳动好,而且在生活上还要卫生好讲文明。他要求李
达生设计出超过鹤岗市同江浴池规模设备的大澡塘子,又派出一个大队修建总俱乐部。
王世英是有威望的。他的话,能把死人说活了,能把活人说飞了。他的话有很大的鼓动性,
被誉为边疆奇迹的总俱乐部经指战员和学员,日夜奋战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竣工了。1951年冬,
东北荣军工作委员会主任刘培植视察宝泉岭时,在总俱乐部给全团五千人作了报告。他说:
“这总俱乐部是北大荒的奇迹……若没有这个总俱乐部,冰天雪地里就是马克思来讲话也得冻
跑了”。
王世英在1950年奠基了宝泉岭,领导全团人员修建了总俱乐部、大澡塘、鹤宝公路和1,300
余间土坯营房。10月1日,全团人员浩浩荡荡步行往返鹤岗参加国庆游行,11月7日被定为建场
节。1951年,王世英又领导全团人员修建了5栋M型大粮库、修配厂、粮油加工厂、托儿所。7月
1日架起了电线,荒原开始有了电灯和广播站。特别是王世英集思广益立言不为一时,对宝泉岭
做出了长远规划。
雨霁晴朗的假日,机关一些同志在宝泉岭下采黄花菜,王世英与莫余生边唠边采,拔步登
上岭端,时值五月,北大荒的春天虽然姗姗来迟,但亦是岭翠树绿,山花吐艳,鸿雁掠空,众
鸟争鸣。这里曾是烈士碧血撒过的土地,今天生机盎然。王世英面对这初具雏形的场区建筑,
又极目远眺,环视四周,然后对莫余生说:“党委会讨论了宝泉岭规划,五年后咱们宝泉岭可
又大不一样了。”王世英说:靠近鹤宝公路交通方便的西部为工业交通动力区。东部近山地形
起伏为畜牧饲养管理区。北部有山有水(水是指黑鱼泡子),为游览、学习、文化区。中间是机
关,住宅和商业服务区。宝泉岭山上种果树成为花果山。场内纵横马路旁栽上株距有致的街道
树。莫余生欣然点头。到那时,咱们宝泉岭真的成为城镇农场了。王世英的思路是这样的,他
也是这样干的。1952年南京农学院经济系与山西农学院教师学生35人组成的实习队来到宝泉岭,
他们根据建设农场的程序规定,一般场部建筑与占用面积约为20垧地。但宝泉岭场区面积超过
20垧地的二十倍以上,使实习队的师生感到惊异。王世英有他的远见卓识,他的设想不但从现
实出发,而且有长远打算,不但合理利用地形地貌,而且有着科学的布局规划;不但为建成农
场从长计议,而且为新兴现代化农业城镇、农业企业拖拉斯而考虑。王世英为实现宝泉岭农场
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叫来宣教干事吴述新和王尊信,让王尊信在一个星期内,画好三张图。第
一张是《建场前荒原图》,第二张是《五一年宝泉岭现状图》,第三张是《宝泉岭农场五年计
划图》。要画大点的立体图。让吴述新按照画好的三张图组织好说明,并背诵下来,拿着下去
逐个大队、中队中去宣讲。在工地、劳动现场和营房,司号员吹响集合号,学员们听说宣讲
《宝泉岭农场五年计划图》,千百双眼睛都为美好的前程吸亮,千百颗心都向往党委的决定,
从一年多的切身体会中坚信,在党的领导下,农场一定会迅速发展。这对当时建场的人们来说,
是个莫大的鼓舞和希望。这一组图画如今虽然没有了,但已印在当年建场者的心中。
1952年5月1日,奉上级指示,解放一团转为宝泉岭机械农场,解放军干部战士、学员,转
为农场职工。王世英在大会上回忆建场的历程说:我们往宝泉岭来时,是采取步步为营的办法。
要运输我们就得修路,要吃水我们就得挖井,住房子就得到处找材料,用我们的双手,艰苦的
劳动,先搭个小草窝棚,后再盖草坯房子,开荒、种菜。开始时没有拖拉机,我们手握大镐刨,
在梧桐河水最凉的时候,为在10月1日通车不得不站在水里打桥桩。春耕没有车运豆种,就用膀
子扛,光脚走在泥泞的草荆道上。从第四野战军南下归来的运输队的战士,为爱驰骋疆场上的
骏马,把自己的军装脱下来,披在马背上,防御牛虻,不让马背咬伤。男女拖拉机手吃住在一
个帐棚,日夜轮番耕耘。女战士也照样和泥、抬木、筑路。他声如洪钟,句句铿锵,王世英宣
布宝泉岭下大型机械化农场诞生了。
部队转业后三个月,王世英因工作需要调离了宝泉岭。
王世英在工作上也曾有过失误,也曾受到过暂时的政治上的委屈。他在1960年7月仍以党
的利益为重在给妻子李月萍的信中说“月萍……我想和你说几句儿女情长(的话),我们为真理、
为了党的事业,可以牺牲我们的一切,这是我们长期的、终生的愿望。为我们的后代,我们生
下来的这七条小生命着想,我们有责任把他们培养成为保尔·柯察金式的战士”。
王世英离开宝泉岭后,曾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二师副师长,1961年6月8日乘车因故遇难。
可是他奠基宝泉岭,领导建场事业,运筹农场大计和宏伟的规划,至今仍有所借鉴激励后人,
代代相传。“赫赫奠基在宝泉,世英名烈仍流传”。王震部长在1975年9月给新疆赛福鼎建议
为王世英平反的信中高度地评价了他的工作,信中说:我感到王世英在工作上一贯积极,对开
发和建设北大荒是有贡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