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莫余生

莫余生




莫余生原名莫正民,1913年1月生,山东省莒县人。出身行伍,原国民党苏鲁战区独立33支队山
东莒县保安大队大队长。
  1943年,莫正民在山东滨海军区政治攻势和中国共产党抗日政策的感召下晓以大义,他在
漫长的经历中,通过亲身体验,逐渐认识了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反动,只有共产党才能拯救中华
民族。面临日、伪军日暮途穷,莫正民声张配合日军扫荡,实际有计划地与山东滨海军区派出
的地下工作人员疏通联系。1944年10月,滨海军区部队对莒县发动攻击时。他不惧风险,毅然
抛弃高官厚禄,采取果断行动把防地让绐八路军,决然率部3,500人带械起义。又配合主攻部
队,消灭日军一个中队。这一光荣的行动,是他一生的重大转折,给日寇敌伪以沉重的打击,
给有正义感的伪军弃暗投明树立了典范。莒县的解放,使滨海、鲁中两大根据地连成一片。山
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罗荣桓、政治部主任肖华亲自发电嘉奖慰问,并亲切接见了全体起义的军
官,受到了解放区人民的热烈欢迎。山东《大众日报》发表文章赞扬莫正民的起义行动。不久
他被任命为山东军区独立第二旅旅长。
  莫正民起义后,虚心接受党的教育,坚信共产主义,刻苦改造世界观。1946年8月加入了
中国共产党。为表达对共产党的感激和党给予他的政治生命改名为莫余生。
  解放战争时期,由于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他以人民的利益为重,不计较个人的职位高低,
听从党组织的安排,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东政解放一团副团长。1949年8月他参加东北军
区农场筹备会议后,党委让他抓建场工作。1950年4月,莫余生率领木工区队、大车队的领导,
还有少数司政人员,先到宝泉岭下察看施工地点及驻地。他住在宝泉岭南的小屯子,白天和木
工区队斩草烧荒,部署各项施工的具体工作。每天晚上召集司政人员等反复地研究修建房舍计
划。他熟悉宝泉岭周围的自然环境,凡是能用做盖房子的材料,记得很清楚。在盖房子没有经
验的情况下,莫余生亲手教大家搭窝棚。在大批人马未来之前先决定开凿水井。5月份已陆续来
了1,000多人,都住在30多个密集的草窝棚里。莫余生多少个夜晚睡不好觉,经常夜里起来查
点值勤人员的工作。因为当时只有一口井,又没有防火设备,春季物燥风大,真担心火烧连营。
  全团近5,000人要在北大荒过冬,怎样才能够在短时间内把房子盖好呢?大家也都无经验。
于是在鹤岗市招些民工。民工盖房子采取叉泥和“干打垒”的办法,质量不好,还磨洋工。叉
两下看三遍,叉五下抽袋烟。可把莫余生和同志们急坏了!莫余生每天晚上开会,呕心沥血,
眼睛都熬红了,倾听各方面的积极的建议,后采用脱大坯盖房子。在劳动组织上,把干部、战
士、学员同民工一起劳动,边学边干,要求一个月能单独操作。可是民工有的把技术不轻易外
传。“事怕有心人”,于是就“偷艺”,晚上在班务会上互相交流心得。莫余生又进一步划分
劳动组织,按专业施工,提高了效率。
  由于盖房子大量用木料,近处可作建筑材料的树基本砍光了,得到远处山上伐。为减轻运
输压力,莫余生亲自勘察河道,就河流送。附近的羊草割光了,他亲自找草原,然后组织人力,
起早贪黑去割。羊草多长在洼塘地,大车进不去,就用人挑回来。满足了建房用料。
  团党委提出要盖一座大澡塘,需要红砖,这在北大荒是从来没有过的。从鹤岗运输,当时
的道路,运输工具都有困难。莫余生到几个地方看点,请来明白人对土质分析,大胆做出了不
买砖,自己烧砖的决定。用自己烧出来的手工红砖砌成了澡塘子。
  莫余生在艰苦的建场劳动中,重视思想教育,常以自身的经历和农场的发展前景,教育解
放团的干部、战士、学员要热爱祖国,热爱劳动,要相信共产党。他曾推心置腹地说过:“
我在旧部队有三支枪,两支手枪,一支大烟枪。若不是共产党,抽大烟也把自己抽干瘪了”。
他还针对解放团学员思想动态,说清跟共产党走的意义,要战胜眼前困难,用双手建设美好的
未来。为了与战士同甘苦,他不吃小灶,春天没菜吃,他带头采集野菜吃。
  在莫余生的具体领导下,全体人员认真执行党委的修建计划,使建场初期用半年多的时间
盖了1,300多间房子,培养与锻炼了一批土木施工人员,给农场发展奠定了基础。
  莫余生在工作上殚精竭虑,政治上敏而好学,工作上肯于吃苦,使人有口皆碑,可称为建
场的先驱。“余生竭尽平生志,建设农场是前贤”。1952年1月莫余生调离解放一团,曾任绥化
国营农场管理局副局长,被选为黑龙江省人大代表。在年过六旬时,仍不遗余力为党工作,撰
写《起义后31年》、《红色草原新编》,热情歌颂垦区的建设成就。曾在香港《大公报》和其
它海外报刊发表。对宣传我国国内大好形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莫余生于1983年4月6日因病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