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大钧 高大钧,陕西省人,1920年生,汉族,1937 年1月参加革命。1945年11月从延安到佳木斯
市委至l946年7月任市委书记。他两次担任宝泉岭农场场长。第一次是1957—1960年,第二次
是1962—1965年,前后六年。在此期间,也正是宝泉岭农场进入大发展的时期。高大钧在转业
官兵中发掘了一大批人才,1958年起,他使农场的基本建设走上砖瓦化,向高层建筑发展,建
成了五层楼的面粉加工厂和大型食油加工厂。
为贯彻上级指示,扩大耕种面积,高大钧亲自领导、部署、检查开荒工作。各分场相继建
立开荒队后,他领导开荒队长及机车组长在草甸洼地里转来转去,不辞辛苦和开荒队员同吃同
工作。1958年开荒106,635亩(1957年是7,425亩),由于开荒面积扩大,1959年播种面积由1958
年的186,030亩,增加到258,184亩。
1957年是完成伐木任务最多的一年,也是最艰苦的一年。冬季风雪大,山路阻塞,后勤供
给困难。高大钧亲自督促,步行往返所有的采伐点,解决实际困难,给在山上的所有伐木者以
极大的安慰和鼓舞。 高大钧重视绿化造林,对宝泉岭的天然次生林,梧桐河两岸的天然林,
坚决制止采伐。同时营造落叶松和其它树种,如今尚志公园和造纸厂两侧郁郁葱葱挺拔的落叶
松已经成材。
六十年代,农场的各项制度,如计划管理、财务管理、农业、农机、畜牧、林业等各业的
技术管理制度严格健全,总结出一定经验。在此期间,王震部长多次来农场视察及召开现场会
议。1960年高大钧因在生产计划上坚持实事求是,反对浮夸,而被错误处理为“右倾机会主义
分子”。王震部长深知高大钧管理农场成绩卓著,他坚持的意见也是正确的,但由于当时形势
所迫,不便留在农场工作,便将他调到海南岛华南热带作物研究所工作。1962年5月,王震部
长又把高大钧调回宝泉岭,并亲自带领张林池、黄家景来农场在文化宫二楼会议室当众给高大
钧平反。高大钧贯彻“东总”在1963年提出的农场以生产队为基础的管理措施,态度坚决,因
而农场这一时期生产队的管理、基本建设工作有了提高与发展。农场原是三级管理,即总场、
分场、生产队。高大钧与党委常委姜廷庚,分析了三级管理机构庞大,管理人员多,办事效率
低等弊端,决定把农场管理体制,改为两级管理体制。征得“东总”同意后,高大钧亲自带领
工作组试点,对干部进行思想教育工作,选有工作能力的干部充实到生产队。因而这次改制行
动快,效果好。
精减机构后,高大钧还向“东总”推荐了几名可到场外任场一级职务的干部,得到“东总”
的采纳和擢升任用。
高大钧坚持党的原则,忠于农垦事业,工作上勤勤恳恳,且能依靠群众大胆创新。工作作
风朴实、深入群众、关心疾苦。支持工会、共青团的工作,重视文体活动。在农场发展史上起
到了推动的作用。
1965年调任总局领导后,仍不断地关心宝泉岭农场。年逾古稀的高大钧,每次视察宝泉岭
垦区时,必到农场、生产队与老同志会晤,询问农场的生产和职工的生活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