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缕炊烟
第一缕炊烟
第 一 缕 炊 烟
王 群
一九五○年四月十五日是个春光明媚、风和日暖的日子,宝泉岭农场就在这一天破土建场,
写下建场史的首页。
建设农场的首批人员是工程一区队和运输队二百多人,四月八日到达鹤岗。在十日的早晨,
团首长召开了一个动员会,号召我们修桥补路。次日,修建一中队和工程二区队也到达鹤岗,
我们一同投入了通向尚志村一条多年失修六十华里的公路和大小十四座桥梁的修补工程中。
工作进行得愉快顺利,到十四日那天就全部修复并进驻尚志村。
四月十五那天,我们几百人迎接着初升的太阳出了村子向宝泉岭这个目标出发了。那个时
候,荒原上曾经受过一次野火的洗礼,在积雪初消的大地上,涂上了一层黑色。我们就在黑色
的荒原上踩出第一条路来。还不到中午,我们到了宝泉岭,就在现在的南坡拨开树茅子,埋起
锅灶,燃起了第一缕炊烟。
从那天起,我们就生活在这里了。不到半月就来到一千三百多人,“五·一”劳动节,在
山下旷野上举行了庆祝大会,检阅了我们的力量。当时,党号召我们要“变艰苦为光荣,变困
难为胜利”,在北大荒安家立业。我们就在这胜利的口号下,向荒原进军了。
建场开始的时候,我们是过着近似原始社会的生活。野地煮饭不是每餐都能保证熟食,副
食品也只能采点野菜回来。有的人因不认识野菜,往往把带毒的野菜采回来吃了,中毒呕吐,
给医务人员增加了许多意外的工作。当时,交通不便,曾经产生过家无隔夜之粮,逼迫我们不
得不由鹤岗用马驮、用人背粮食。那时,喜欢吸烟的人也比别人多尝些苦头,工休时因为没有
烟吸,简直象失去了什么似的。后来,团首长专门派人骑快马到鹤岗买烟叶子,才给大家解了
瘾。
当时,我们每天割草、伐木、打井、开荒、种菜……。白天工作倒很愉快,可到晚上,讨
厌的蚊子却不让好好休息。若是现在每人都能买一个蚊帐,可当时能买起蚊帐的人真不多。办
法总是在困难中想出来的,有的人就把上衣吊起来,垂到脸上,把纽扣扣好,正好形成筒状套
在脸上,成了一个防蚊设备,这个办法很快就被全面推广了。
当时住在窝棚里,不光是蚊子捣乱,连蛇也来找你麻烦。记得运输队一个同志,一天夜里
睡觉,被钻进被窝里的一条蛇把胳膊咬肿了,送到鹤岗才治好。
那时,尽管这里是荒山僻野,环境艰苦些,但是在这里建场的人们,接受了党的教育,懂
得生活的意义,哪怕是炎热酷暑,凛烈冰天;哪怕是泥塘水潭、荒野荆林,都被建设者们的坚
强意志战胜了,感到越艰苦越光荣。每天到处响起喧天的锣鼓,扬起愉快的歌声,每个人用勤
劳的双手,象艺术家一样将雕塑出一个现代化的机械农场。
(摘自1957年5月31日《生产战线》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