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建场时人畜机开荒的回忆

建场时人畜机开荒的回忆



建场时人畜机开荒的回忆

建设农场最重要的是拥有大面积的土地,当年面对这长满茂盛野草的莽原沃土,多么向往早日
把她开出万顷良田,建设一个大型的机械化农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之台,起于垒
土”。团首长王世英号召大家:“学习三五九旅,发扬南泥湾精神,路要一锹一锹的修,开荒
要一镐一镐地刨,北大荒神奇的土地属于战胜困难的开荒者,”听了王世英动员后,大家都在
磨拳擦掌争当先锋。团里决定抽出两个中队(连的编制)的人力,每人发一把大平镐开荒。象军
队打仗一样,习惯的以班、排为单位,一字排开,抡起大平镐使劲的刨。北大荒的土地,上面
是多年草根形成的十多公分厚的草皮植被。如象皮一般弹性,一镐刨下去,土不松散,掘不出
来,刨到树疙瘩上,猛听得嘎的一声,两膀震得发麻,镐把两截了,双手都打出了血泡,震出
了裂口。平均一天能开上一亩地就是高效的了。
  为加快开荒的进度,掀起了竞赛的高潮。连队的宣鼓员想出了一些办法,如当天划成地块,
以连排为单位,四面包围,象战场打歼灭战,命令一下,冲锋陷阵,挥镐全歼。还有的把班、
排当天要开的地块,分段插上红旗,一声令下,象冲杀一样越过防线,你争我撵谁先到终点谁
争到荣誉。
  建场时还用过畜力开荒,但不是用马。建场时没有道路,许多运输,汽车倒不如马车。上
山拉木头,下河套拉柳条子,洼塘拉羊草,马真是立下了汗马功劳。为了开荒买了些朝鲜黄牛,
体大有驮力的牤子,四十多头黄牛交给一个中队管理,加强饲养准备开荒。开始两头牛拉一台
犁,牛累得尾巴都竖起来了,也拉不动。四头牛拉一台犁,拉一会、站一会,牛累得顺嘴流
白沫直喘。第二天拉稀了,最后用六头牛合拉一台犁,这些牛既不懂中国“驾驭”的话,也不
合套。中队长杜治平是农民出身,他操起老行带头扶犁驯牛,驯服了两天后,工效开始上升,
一天一台犁能开一垧地了。但可给修理班的人忙得够呛,绳套经常被拉断了,木犁杖和犁铧子
经常被拉坏,坏了就得连夜修好,以便第二天赶早继续工作。
  八台牛犁开荒,也展开了夺红旗竞赛,三天一评,得红旗的那台犁,驭手高兴得把荣得的
红旗插在黄牛的脊背上,扬鞭策牛向荒原驶去。
  农场用拖拉机开荒是1950年8月6日。这天副团长莫余生率领部分大队级干部(营级)、各中
队垦荒者代表、机关干部、战士和团宣传队,来到烟筒山下,举行具有历史意义的开犁典礼大
会。会场设在一棵大树底下,利用汽车货箱板围上幕布,挂上国旗、领袖像。有七台履带式拖
拉机牵引五铧犁,严阵待发。在军乐声中莫余生剪彩后,拖拉机一阵轰鸣,农具手跃上犁架,
灵活地掌握深浅轮,黑油油的垡片,浸出泥土的芳香。与会者亲眼看到拖拉机的威力,一会儿
土地连片,给每个人以鼓舞。拖拉机手都是20岁上下的小伙子,生活居住都是非常艰苦的。每
天作业,除了保养、加油的时间外,两大班操作,歇人不歇机器。日夜开荒,抢翻在烟筒山下。
机车翻地,回转后套翻,得有站在地的另一头打扦旗的,以便照直开荒翻地。这个工作,特别
是早晚不但下半身是露水,一个人站在草丛里,机车离得老远,远处听到狼叫嗥,前后无人真
害怕。开始往地里送饭,炊事员也没有经验,出于好心,窝头、稀粥“一干一稀”。盛粥的饭
碗都被蚊子小咬糊满了,拖拉机手们饥不择食,一顿饭谁不吃进去些蚊子小咬呢?夜班开车荒
地上蚊子多的几乎把灯都给遮暗了,下班你看我,我看你的脸上,手上都是打死的蚊子血迹。
有时翻地到半夜,突然雷雨交加,大犁一再拖堆,实在干不了,摸黑往驻地走,仅能借着雷
闪瞬间的光朝着预想的方向一滑一跌地走去。本来只有二、三里远的距离,可是走到下半夜,
天亮时看出来反倒走得离回去的地方更远了。
  尽管工作劳累,生活艰苦,但在空闲时间,都有一股刻苦学习的精神,向机务书本学习,
互相取长补短,以适应工作的需要。
  第二年农场又培养了女拖拉机手,驾驶钢马驰骋在荒原沃野上。